日前在精誠資訊舉辦的年會活動上,精誠資訊宣布和科大訊飛展開合作,將主動引進科大訊飛的語音與語意引擎,在客服、行銷與醫療領域。在客服領域,今年上半年就會有不少台灣本土大企業採用。
精誠資訊將成為台灣企業與科大訊飛之間的橋樑,將科大訊飛技術在地化與客製化。而精誠資訊的引進與代理,也暗示著過去台灣本土廠商強調的國安優勢漸失。
雅婷一號等台廠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其實,早在精誠資訊正式代理之前,鴻海、威剛與英業達等族繁不及備載的台灣科技大廠都有採用科大訊飛的語音引擎或語音識別系統的經驗。
科大訊飛也只是中國廠商的代表,如Google與Microsoft等美系廠商也都有相當純熟的中文語音辨識與語意分析技術,當這些世界知名業者都齊聚台灣後,對台灣純本土廠商來說有威脅性越來越大。
在這些國際業者進軍台灣市場前,台灣語音辨識市場,知名業者像是由廣達電腦、凌陽科技於2000年轉投資成立的賽微科技,HTC、Acer、聯發科技、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與凱擘大寬頻等公司都曾在旗下產品採用賽微的語音識別系統。
賽微已經成立18年,過去幾個年頭,公司一直走得是小而美的經營路線,員工不到百人,賽微從語音互動玩具起家,隨著市場消長把技術應用在手機與資通訊產品上,如JARVISH與聲寶智慧管家等也都有內建賽微的技術,但賽微目前仍以「指令式」語音識別為主,以技術上來看,和科大訊飛已經走向自然語言處理的語意分析層級差距不小。
除了老牌的賽微科技,近日由人稱 PTT「創世神」杜奕瑾領軍的AI Lab實驗室推出的語音辨識引擎「雅婷一號」,也有一定知名度。而AI LAb也獲得華碩的青睞,雙方合作智慧音箱。
雖然這些台灣業者常強調語音辨識準確度不亞於科大訊飛。但對於在語音辨識領域中,業者所提的精確度,常指涉業者自己的研究方法下的結果,而非第三方機構公認。
加上以機器學習的特性來看,科大訊飛引擎落地台灣越久,對於台灣本土語音模式調適性越強,精確度也會隨之提高。
況且精確度也不是業者唯一採用的唯一考量。科大訊飛除了華文語音,還提供全球與中華地區等多語種辨識,讓有野心拓展多元市場的廠商也可以採用。
當精誠作為中介橋樑,本地業者的「國安」理由還存在嗎?
雖然過去台廠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核心競爭優勢會以台廠引擎不需要把資料送到中國的語音辨識引擎為優勢主打。
但昨日精誠總經理林隆奮特別強調,「台灣廠商的在地性資料,還是儲存在客戶端的私有雲當中,不需回傳到中國,廠商在使用技術時或訓練模型時才調用科大訊飛的語音引擎,保有很大程度的資料隱私。」
加上目前從法規上來看,對於這些語音引擎的引進沒有任何限制,目前也看不到有需要限制的理由,由此看來,台灣本土業者強調資料留在台灣分析,不需送到中國的吸引力並不大。
不過,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杜奕瑾在其FB中表示,「『把有資安疑慮的軟體或主機放到自己機房就等於沒資安疑慮』這是錯的。就像在說『懷疑外包商道德問題就請來當員工』、『豬瘟吃到肚子裡就不會傳染』錯誤觀念。」
「程式碼有開源嗎?有問題更新方法?訓練資料傳輸以及保護?維護的後門都可以把主機當作木馬,放在內部機房危害更大,軟體設備供應商的資訊安全尤其重要。」杜奕瑾寫到。
機會:中國廠商對於真人翻譯市場興趣不高
但這就代表台廠在翻譯市場沒有機會了嗎?不盡然。
在2018年的Meet Taipei會展上,筆者碰到了網勁科技創辦人、前阿里巴巴淘寶台灣區總經理游士逸。游士逸已經離開阿里巴巴展開另一段創業歷程,他的新公司TourTalk 產品著墨在「真人影音翻譯與旅遊管家服務」。
游士逸指出,「中國廠商都在做AI翻譯,對於真人翻譯市場反而沒有興趣!」這句話讓筆者印象深刻。中國公司滿手數據,熱衷於機器學習技術,反而對於真人翻譯服務興致缺缺。而游士逸就看到了這個利基市場。
TourTalk則提供台灣民眾在國外出遊時若碰到車禍、生重病或隨身包包不見等警急事件急需的「真人」即時翻譯的服務。目前與中華電信合作,使用者有需求時撥打電話,馬上就有優質即時翻譯幫忙解決問題,目前TourTalk 支援中、英、日、韓,四種語言轉換。
在他來看,科大訊飛等AI翻譯再怎麼強大,由於「非人」特質還是僅能提供冷冰冰的服務,以體貼熱心有感的「服務業」見長的台灣企業,不一定非要比拚這種博士級人才與數據密集的AI翻譯技術,如同精誠資訊林隆奮所言,強調把自己當作一個中心(hub),以「合作」代替競爭,會是更優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