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過眼神,遇見對的人。
說起來有哪一對情侶沒有確認過眼神呢?可現實是,很多人最後才發現這些「確認過眼神」的人並不是對的人。
一段感情還能走多遠?有人從社群上的情感系帳號找答案,有人求助專業的情感諮詢師,但這些人的判斷可能都不如人工智慧準確。
2017年美國幾所大學的科研機構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實驗,研究人員找來134對出現婚姻問題的夫婦,透過演算法分析他們兩年後仍然在一起的可能性。作為對比,專業的婚姻治療師也將對這批夫婦進行評估。
先說結論,對於這些「問題夫婦」是否還會在一起的預測,演算法的準確率達到79.3%,略高於婚姻治療師的75.6%。
人工智慧是怎麼做到的?據研究人員介紹,團隊讓這些夫婦挑選一個關於他們關係的話題,並進行兩次10分鐘的談話,AI將以這些談話錄音為素材作出判斷。
研究人員為此開發了一套分析這些錄音的演算法,根據每對夫婦談話的語調、語速、時長和先後順序等,來推算夫婦的親密程度。
這套演算法最特別的地方在於,能對人類感官難以感知的語音數據進行分析,比如頻譜傾斜 (spectral tilt) 以及一系列關於語音的複雜函數。參與這項研究的南加州大學的工程師Shri Narayanan表示:
透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眼睛和耳朵都難以捉摸的模型。
不過研究人員也提到人類婚姻治療師也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比如可能夠結合夫婦的肢體語言進行評估,但預測這些夫婦是否會分手並不是這項研究的根本目的。
研究團隊希望解碼隱藏在我們談話中和身體內的信息,用來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類擅長解碼很多信息,但我們無法處理所有信息。」Narayanan認為人工智慧能夠解讀這些隱藏的信息。
無獨有偶,德克薩斯A&M大學的電腦工程師Theodora Chaspari也在開發一套AI程式,用以預測情侶可能會在什時候產生摩擦,主要透過一個類似智慧手環的裝置來蒐集情侶的數據。
據Chaspari介紹,裝置上的傳感器能監測心率、語音和汗液等數據,演算法則進一步計算出用戶與伴侶產生摩擦的可能性。Chaspari認為這套程式能透過提前預判讓伴侶間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這些問題。
這些AI與傳統的心理諮詢師相比,優勢在於可以24小時隨時隨地為用戶服務,而且成本更低。不過如果類似的AI技術足夠成熟,並更加廣泛地應用,也會存在隱私數據洩露的風險,畢竟上述這些研究中都需要用戶將大量私密信息都授權給這些AI城市。
在《黑鏡》第四季的第四集《絞死DJ》中也出現了類似的AI技術,男女主人公透過一款相親軟體OkCupid 進行配對,系統為兩人模擬了1,000次戀愛情景,最後得出了99.8%的匹配率。
這樣的未來似乎距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但《絞死DJ》中編劇借主角之口表達了這種AI技術的反思,同樣值得我們思考。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