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品牌最大威脅者!Google、微軟不約而同提出人工智慧隱憂
AI是品牌最大威脅者!Google、微軟不約而同提出人工智慧隱憂
2019.02.13 | Google

AI是當代科技公司的兵家必爭之地,對於Google、微軟這樣聚焦軟體層面的公司,尤為重要。然而Google母公司Alphabet在財報中卻警告投資者, AI技術可能引發或強化與法律、道德間的矛盾,進而對公司獲利能力造成影響。

AI幫助公司獲利,但也存在隱憂

2月4日Google母公司Alphabet公布第4季財報,當季營收高達393億美元,相比上年同期成長了22%,超出華爾街預期。Google執行長桑德爾.皮蔡(Sundar Pichai)也稱讚母公司機器學習技術,已經瞭解如何挑選消費者感興趣的廣告。

但他並未透露的是,Alphabet在繳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正式財報中,首度於「風險因素」部份,提及AI對公司帶來的隱憂。這些描述包括:

「運用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技術的新產品、服務,可能會引發或加劇與目前道德、技術、法律或其他方面的困境,可能會對我們的品牌、產品與服務的需求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導致營收與業績受到不利影響。」

在美國,各家企業會於財報的風險因素部份,講述公司可能面臨的問題、經營上的潛在風險,向投資者保持透明公開,也避免日後引發訴訟問題。

擔憂者不只Google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半年前,微軟也曾在10-k財報上,談到人工智慧帶來的潛在風險。

「AI演算法可能有缺陷,數據集也可能不夠充分,或者包含偏見。由微軟或其他公司提供,不適當或有爭議的資料實作(data practice)恐影響AI解決方案的接受程度。這些缺點可能會損害AI應用產出的決策、預測與分析結果,使我們遭受競爭傷害、法律責任,對品牌及公司名聲造成傷害。」

微軟和Google的警告絕非杞人憂天。事實上,牽扯上AI技術的負面新聞,近年來早已屢見不鮮,或者說兩家公司早已切身體會。

AI負面新聞近年屢見不鮮

2015年時,透過機器學習為照片進行分類的Google相簿,曾鬧出一起大烏龍,將含有黑人的照片標記成「猩猩」引發爭議。當時Google立刻出面道歉,並承諾會進行處理,事件才告一段落。

去年Google因宣布與美國軍方合作,提供AI技術解析無人機鏡頭拍攝到的影像,引發內部抗爭,10多位員工集體離職、超過4千人連署反對,最終Google在壓力下承諾不與軍方續約而落幕。

無人機 白色
2018年3月初,Google曾宣布與美國軍方合作,提供AI解析無人機鏡頭影像。
圖/ shutterstock

MIT研究人員曾於2018年發現,微軟雲端服務在辨識黑人女性的容貌時,準確度遠較識別白人男性遜色,微軟也為此公開道歉,並聲明已經解決該缺陷。

亞馬遜相對處之泰然

推出語音助理Alexa、擁有完善自動化倉儲系統的亞馬遜,在AI領域同樣有著深厚發展。去年以來,該公司也因提供美國政府人臉辨識技術Rekognition備受質疑,美國公民自由聯盟認為此舉侵害人權槓上亞馬遜,除了試圖透過實際測試呈現該技術的缺陷,也不斷呼籲科技企業停止與政府的合作。

ACLU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曾透過亞馬遜人臉辨識軟體Rekognition,將國會議員與25,000嫌犯照片做比對,其中28名議員被誤認成嫌犯。

但與微軟、Google的謹慎態度相比,亞馬遜並未於財報上提及AI可能招致的禍端,僅擔憂政府規範可能會對這項新技術不利。

隨著AI在各領域的應用逐漸萌芽,越來越多公司接觸這項技術將更普及。如同資訊安全在網網際網路時代以前乏人問津,儘管目前只有兩家巨頭提及AI隱憂,未來想必這將成為每個企業在財報上談論的項目。

資料來源:WiredThe Verg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生成式 AI 掀起的浪潮,正在重塑全球職場規則。當自動化與智慧工具成為日常,企業對人才的期待也正快速轉變,不只要會用AI更要能與AI協作。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看見了這股正在變化的趨勢,將「AI」視為青年職涯培力的核心議題,從課程設計到論壇活動全面升級。近期,更辦理「AI破浪者論壇」,邀集產業專家帶領青年從 AI 工具應用到心理韌性心法,全面探索 AI 時代的職涯解方,希望能陪伴青年不僅追上技術,更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培養學習力與行動力,學會駕馭浪潮而非被浪潮推著走。

從教育補位到心態進化,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的AI世代行動課

「我們要做的就是補上教育與職場之間的缺口,」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邱兆梅指出。她表示,新北市政府青年局雖僅成立3年,但始終以「接軌社會、接軌職場、接軌市場」為核心任務,不只是從開設課程賦能青年,更要讓青年加快速度以多樣化的姿態進入場景實戰,而「新北有課 UKO」正是這個「接軌職場」的實踐平台。

邱兆梅局長說,它是專為 18 至 40 歲青年而打造設計,串連了培力課程、職涯諮詢與實習體驗的完整職涯成長路徑,希望成為新北青年的「實戰培力基地」。因此,從AI 工具應用、數據分析到自媒體行銷,課程設計結合專案實作與專業證照,如NVIDIA DLI AI深度學習課程等,讓學習成果能直接成為履歷亮點。邱兆梅局長認為,青年需要的不只有學習知識,而是「能立即上場的實戰力」。「學校教的是知識,但我們希望青年學會行動、會嘗試,跌倒之後也能有再站起來的韌性。」這樣的精神,也成為今年「AI破浪者論壇」設計的出發點。

相較過去曾以「藝術變現」為主題,今年的新北市政府青年論壇轉向時下最熱的 AI話題,是順應趨勢,更是教育思維的延伸。「AI讓未來變得更快、更不確定。」邱兆梅局長深刻描繪了時代的變革,「在我父母親的年代,職涯像是在爬樓梯,大家都有明確的路徑。但現在年輕人面對的世界不要說樓梯,連堅固的地板都不見了。」

她坦言,現在的職涯模式更像是「衝浪」充滿高度未知性,也因此,AI 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心理挑戰。許多青年面對變化感到焦慮,擔心被取代或落後。於是,今年論壇特別以「上半場談技術、下半場談心理」的設計,將生成式 AI 的應用學習與心理韌性課題並列。

DSC01039.jpg
邱兆梅局長強調「我們要教的不只是技能,更是面對未知的能力。」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從技術到人性:AI時代青年行動力的三種樣貌

在論壇現場,來自不同領域的三位講者從各別角度,展現出對AI時代下青年可能的行動路徑的不同洞察與分析。

在AI實務應用的層面上,AI 創作者林上哲與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兩位講者皆指出,「協作」與「標準化」是進入AI時代的關鍵。李婷婷認為,與AI互動的能力就像訓練一位國中生,指令越明確、語境越精準,AI的回應品質就越高。她強調,唯有長時間餵養資料、反覆調整,AI才能成為真正理解使用者的工作夥伴。而林上哲則從企業角度指出,AI自動化若無法落地,多半是因為組織缺乏標準流程。唯有先完成SOP與工作鏈結的明確定義,AI串接與任務優化才有基礎可循。

DSC01106.jpg
AI 創作者林上哲在論壇中分享:AI 要真正落地,關鍵不在技術,而在組織能否建立明確的標準流程與工作鏈結。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至於在企業導入 AI 的實務層面上,DataDecision.ai 人工智慧科學家尹相志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最大挑戰在於「不可控」。AI 無法產生完全一致的答案,對企業而言意味著風險與難以驗證的結果,因此實際上線的多為 AI 所生成、可被測試的程式,而非 LLM 本體。他進一步提醒,AI 並非萬能代理(Agent),真正的關鍵在於理解每個工具的能力邊界,並以「工作流」的概念設計系統,讓人類的品質管理與決策判斷成為 AI 發揮效能的保障。

在面對 AI 時代的個人修煉上,三位講者不約而同指出,真正的競爭力仍來自「人性深度」。尹相志提醒青年,要勇於挑戰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標,因為這是機器無法模仿的勇氣與創造力;林上哲則強調閱讀與專注的重要,他認為在速食資訊的時代,願意深入思考、專注於單一主題的人,才具備「匠人精神」。李婷婷則以自身經驗呼應此觀點,指出與 AI 協作需要長期投入與耐心反覆調整。當你真正開始讓AI回覆訊息、處理日常事務時,才會發現需要調整與優化的地方,才能學習如何把腦中的 SOP 清楚轉達給它。唯有經過不斷試錯與磨練,AI 才能真正為你代勞並成為人類創意的延伸。

三位講者的分享,體現了青年局設計這場論壇的初衷:AI不只是技術趨勢,更是場人與心智的革命。從自學者、創業者到產業實踐者,這群「破浪者」讓人看見AI時代下多元的成長路徑:學習力、行動力與韌性。

DSC01384.jpg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指出:AI 就像一位需要引導的學習者。唯有持續餵養資料、反覆對話,AI 才能真正理解你的思考。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在AI解放之後,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邱兆梅局長分享,AI 的普及正迫使人重新思考「人」的價值。她認為,科技的進步本質上是一種解放,AI 取代的不是人,而是那 90% 重複、機械、缺乏意義的工作,讓人有機會回到核心問題:「什麼才是人類的獨特性與貢獻?」

「當這些被AI取代的事都被解放後,我們就該探索人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她說,而那才是人類真正的價值。邱兆梅局長鼓勵所有「AI破浪者」們,要誠實地面對跌倒與挫折,並專注在那 10% 無法被取代的價值上,因為那才是青年在這個時代中最關鍵的競爭力。「現在值得敬佩的,不是一路順利的人,而是一直跌倒還能再站起來的人。」她強調,「新北有課 UKO」不僅幫助青年學會寫履歷,更陪伴他們走進產業現場,從技能到心態提供完整支持。最終,能真正駕馭浪潮的,不是掌握多少技術的人,而是那顆願意持續學習、面對挑戰、勇敢破浪的心。

[由就業安定基金補助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