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華科技  燃燒內部創業熱情
研華科技 燃燒內部創業熱情
2004.07.15 |

砸錢買技術,購併企業來追求快速成長,在科技業是常態,但也時而傳出花冤枉錢買到空殼,技術人才在購併後跑光的糗事,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卻深諳技術跟著人跑的道理,因此他的管理哲學是「先找對的人上車」。
秉持這一理念,劉克振在20年內,將研華科技由一家坐落新店民權路大樓內的小公司,搖身變為世界級工業電腦的重量級廠商,在台北市內湖瑞光路搭建起氣派的總部,今年全球合併營收將挑戰100億新台幣。

**以人為本,
為員工打造優質環境

**
走進研華大樓,首先映入眼廉的是高懸牆上的企業理念,起頭的斗大四個字即為「以人為本」。
左側設計為精緻的小藝廊,由研華文教基金會與藝文團體合作,定期更換展品。沿著扶梯向下,地下一樓的挑高中庭是員工休憩或洽談公事的咖啡吧,襯著環圍的流瀑綠蔭造景,格外令人神清氣爽。
科技老闆珍藏藝術品不算新鮮事,但劉克振的一席真情告白,卻著實令人跌破眼鏡,「我不懂藝術,當初建造大樓時,只是要求設計師規畫出舒適典雅的辦公環境,」劉克振相信,先找來好的人才,提供好的工作環境,再激勵他們發揮潛能,就是研華在激烈的科技產業競爭中,追求每年營收成長三成的成功祕方。
「過去幾年,因為產業環境的變動,我們的成長表現不盡理想,但經過調整後,已逐漸加快步伐。」輕輕皺起眉頭,劉克振在沉思幾秒後大膽預言,要在5年後,讓研華的營收上看300億新台幣。
研華雖然毫不吝惜地規畫大格局的開放式公共空間,但主管卻沒能享有太多「特權」,大部份主管沒有自己的辦公室,講究走動式管理,經常閒不住的劉克振,更是隨時想到事情,就直接走到員工辦公桌前聊開了,而員工見到老闆也是直呼「克振」,這家全球工業電腦市占率將近17%,在16個國家擁有35個據點的領導大廠,卻更像是個校園或大家庭。

**另類思考,
成就工業電腦的全球品牌

**
除了特別重視人才,研華的經營策略,更是處處力求獨特,隨時像是新創事業,一如蘋果電腦的廣告訴求──以不同方式思考(Think Different)。20年前,當個人電腦風潮即將襲捲全球,台灣業者大舉投入個人電腦產業時,研華卻選擇了工業電腦與嵌入式系統領域。20年後,搶灘個人電腦終端市場的業者多數沒頂,研華除了創業第一年損益兩平,接下來年年賺錢,今年每股盈餘可望逼近6元關卡。
不同於多數台灣科技公司著重在製造服務,在劉克振帶領下,研華很早就開始實踐宏碁董事長施振榮的微笑理論,今日的研華在研發與銷售的「微笑」兩端,合計占了75%,中間利潤最微薄的製造端只占25%,當不少台灣科技業者正苦於建立品牌時,以自有品牌「Advantech」銷售的產品,占研華業務的比重卻已高達98%。更弔詭的是,研華卻在市場一片「打造品牌」的聲浪中,再發奇招,選擇「逆向」而行,決定開始加強拓展ODM(設計製造服務)業務。

**深入險境,領先布局帶來豐碩收穫

**
在市場布局上,研華也經常「不按牌理出牌」,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國際間視中國市場為畏途,研華卻逆勢挺進,選擇在1991年,歷經一番曲折後搶灘中國,但不是設廠,而是將產品賣入當地。近年,當各大科技業者轉變策略,急於由「中國工廠」調整為「中國市場」時,研華卻好整以暇,已在當地市場站穩腳跟。
「研華目前的營收有20%來自中國,僅次於北美與西歐市場,而且還在快速成長中,未來幾年有機會衝高到第一大市場,達到25%至30%,」一手指著電腦螢幕上營收比例圖的中國區塊,研華中國區總經理何春盛對中國市場的潛力,顯得信心十足,絲毫不擔心中國宏觀調控的衝擊。
何春盛的信心並非沒有根據,一份去年剛完成,針對中國工控工程師的調查顯示,在工程師最常聯絡的全球企業中,研華高居第七名,遠自東北吉林省長春市的輕軌電車監控系統、北京天安門的遊客導覽系統、上海地鐵閘道控制,甚至深入內陸的三峽大壩工程,都可見研華的「貢獻」。
而當眾人正努力拚搶中國市場時,研華的銷售大軍卻又搶先一步,悄悄地向北布局,準備「獵殺」下一塊利潤豐厚的新興市場──俄羅斯,「今年研華在俄羅斯的業務成長了50% ,」何春盛透露,「我們還發現,揮軍俄羅斯最近的路,不是從東歐,而是取道北京,因為兩邊官方有密切的合作關係。」
有了在中國市場蓽路藍縷的開拓經驗,給研華在俄羅斯,以及其他新興市場的開拓征戰幫了大忙,即使面對混沌的市場秩序,研華仍能有效控制壞帳風險,並能以彈性來滿足不同市場的實際需求。

**勇於認錯,
董事長一年不支薪喚回信心

**
拜獨特策略之賜,劉克振帶領研華的展業過程大致順暢,但他也不諱言過去幾年碰到一些挫折,特別是因應網路時代快速來臨,一度有失焦,企業方向偏離核心價值的問題,甚至最嚴重的是去年在匯率市場過度避險,於歐元低價時,賣出過多的「歐元買權」部位,導致去年提列匯損將近7億新台幣。
「研華過去就針對匯率進行避險,一方面因為我們了解不夠透澈,另一方面,早先幾年的做法都有正面回饋,讓我們誤以為是對的,」劉克振並不避談這項重大挫敗,但即使事過境遷,仍掩不住略顯沮喪的神情。在匯市狠狠跌了一跤,讓研華去年稅後純益由預估的17億新台幣,驟降至10億,投資人更因此一度對研華的信譽打上問號。
「這件事,公司上下相關人員都受到處分,我是董事長,責任最大,」調職或記過對董事長並無意義,劉克振因此決定給自己罰俸一年的處分,也就是一年不支薪,當研華的義工一年。

**重整腳步,
內部創業大軍全線開火

**
揮別陰霾的研華,因應未來挑戰,需要的不止是一位肯認錯負責的董事長,劉克振也體認到自己的角色應該調整,為此,一向領頭衝鋒的他,決定退居二線,擔任公司統合的後勤支援工作,「我們把公司前線建立為分散獨立的作戰部隊,」在劉克振的規畫中,這些個別部門就像是內部創業,以追求創新與再創業的精神,各自於負責的領域中與競爭者作戰,而表現卓越的部門,不排除獨立分割為新的公司。
創新與創業精神一直是研華的核心價值之一,劉克振卻採用獨特的方法,透過研華文教基金在海峽兩岸資助「TIC100科技創新事業競賽」來鼓勵創新,今年已將邁入第六屆,「直接支持公益性的創新活動,比在內部講再多話還有用,」不喜歡廢話的劉克振,希望為研華建立起自行運作的機制,然後能交棒退休。
然而,問起何時將退休,退休的下一步是什麼?這位閒不住的老闆,眨眨眼,一臉茫然,完全答不上話,彷彿從未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每天最關心的還是埋首工作,吸收新知,找到好的企管書便四到處傳播「福音」。然而,這位身價至少7億新台幣,喜愛看雜誌的董事長,自己卻「摳門」地只訂了一份商業雜誌,然後趁著「上咖啡廳時,可以免費翻閱,」有這麼位肯花大錢替員工打造優質環境,卻省小錢不給自己訂雜誌的老闆,倒也稱得上是研華的風格一絕。

研華科技小檔案
成立時間:1981年
董事長:劉克振
風格商品或服務:自有品牌產品,占公司業務高達98%

劉克振小檔案
出生:1954年
學歷:交通大學通訊工程系
經歷:惠普工程師
風格語錄:找人來讓他們自己找事做,而不是為了事情而找人。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