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單一角色的神話提供了一種觀點,然而,職業只是許多經驗中的一種。聰明人也許都知道工作與生活並不相互排斥,但是如何找到平衡彼此競爭的方法,卻是許多報章雜誌、談話節目和勵志書籍的主題。
**平衡:脫下工作外衣,培養心靈生活
**
《雙料生涯》反映了一種日益壯大的信念,那就是職業與愛好之間的區別已經逐漸模糊到一種幾近消失的地步。全世界的人都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平衡」終於有了自己的地位。隨著平衡這個概念在文化中普及,有愈來愈多人避開傳統職業生涯的狹窄限制,脫下工作的外衣,培養心靈生活。在每一種行業中,人們找到他們自己願意以名片交換的第二個身分。
本書作者詳細地分析當代10位不同凡響的人,包括邱吉爾是20世紀的偉人之一,他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讓人目眩神迷的演說家,同時是一位頗有成就的藝術家;大賀典雄偶然在電子用品界的見習機會,將他從歌劇舞台引領到新力董事長的位置;股票經紀人隆‧坎特透過自學的方式,創作出連教宗、日本明仁天皇、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都收藏的松木碗,晉身世界級車床木藝大師之列,取得了飯碗與木碗的平衡生活;世界第一位女性太空人莎莉‧賴德差一點就進入職業網壇,而不是美國太空總署的訓練營;富蘭克林這位多才多藝的大師,身兼發明家、作家、外交家與政治人物於一身。他是個多產的發明家,發明了雙光眼鏡、蛙鞋、鑄鋼爐和避雷針。本書描繪出他們如何透過雙重生活間的彼此影響,獲致驚人的成功與幸福。
**動力:在多重生活中,尋找個人特質與刺激
**
但《雙料生涯》並非侷限於高知名度的天才。本書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任何人都可以創造雙重生活,攀上新高所需的就是想像力、動力,以及一些有助於過程順利進行的工具。並提供了20種發展雙料生涯的關鍵,讓讀者也可以藉此解放自己的夢想。
發展雙料生涯的20個關鍵:
1. 聆聽自己的真心話
2. 用自己的方式為成功定義
3. 目標要定得高
4. 一次一個步驟
5. 每天都要有所作為
6. 從失敗中學習
7. 不要理會持負面看法的人
8. 維持與眾不同的心態
9. 專注、專注、專注
10. 避免分心
11. 絕不停止學習
12. 事先規畫並堅持到底
13. 建立自己的智囊團
14. 為自己的創造力再充電
15. 自我再造
16. 自我推銷
17. 了解雇主
18. 尋求相容的目標
19. 細細品味意外的發現
20. 現在就開始
對於這種價值的轉變,沒有人比管理專家彼得.杜拉克更能清晰地表達。他鼓勵大家,在多重生活中,尋找個人的特質與刺激。他建議大家,要在職業生涯還沒有精疲力竭或被無聊影響之前,發展出新的興趣。許多創造性的專業,像是寫作、繪畫、雕塑,都是自我形成的,自己一個人坐在房間裡,構思一段文章或一件藝術品就能學會。相反地,有些嗜好,例如飛行,則需要精確的練習,時間久了就會呈現成效。因此,有意發展更有彈性生活型態的人,應該要儘早培養自己隱藏的夢想。
書中所寫到的人物帶給我們的啟發是,生活型態、可以而且應該有彈性。在邁向新世紀之際,這個訊息漸漸形成氣勢。現代人想過的是經過研究的生活,想探索的是更廣泛的興趣。
好好地過活──過雙重生活!正如《推銷員之死》裡的威利.羅曼所說的:「一個人沒辦法用他來的方式離開。他得有點作為。」(本文摘自《雙料生涯》一書)
◆ 開始進行一項重要改革計畫時,我們通常需要藉由一些像是:徽章、帽子、T恤、海報等視覺上的象徵物,為一開始帶來活力;因為想推廣一個新的觀念,首先還是得讓人感到有趣、吸引人注意、獲得認同才行。
◆ 所有的組織團隊都可能面臨人力的流失和折損;然而,主事者或許應該開始認真以對,真正去了解問題的所在,預防接下來可能產生的人員高流動率。
◆ 壽司屋全體員工總是藉著積極尋找更多為顧客提供服務的可能機會,為顧客創造每一次獨特的用餐體驗,我們稱這樣的時刻為「願景時刻」,而「工作願景」也在每一個真實的時刻裡,被真正地「活出來」。
◆ 我們不應該去走一條舊有的、被安排好的道路,因為那是別人走過的路,那不是你為自己開創的專屬道路。
◆ 我們所做的決定會塑造自己的生活,你是什麼樣的人或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都取決於你做了什麼樣的決策。而做決定是生活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決策能力是可以增強的,而你能控制的只是決策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 就像直線是二點間最短的距離,理性是現在的你與想要改變的你之間最短的距離。好的決策建立在理性上。為什麼呢?因為決策是依據邏輯、深思熟慮的分析和尋找完整的資訊產生的,而不是靠直覺與經驗。
◆ 理性決策過程的六個標準步驟:找出並確認問題、確認決策的標準、賦予標準不同 的權數、發展可行方案、評估每一個方案、選出一個分數最高的方案。
◆ 為什麼減肥、戒煙或避免信用卡債務這麼困難呢?這些慾望伴隨著立即的報酬,但 也同時將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延遲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