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全非洲最年輕的史丹佛MBA畢業生,26歲的班傑明.費南迪斯(Benjamin Fernandes)捨棄在美國發展的大好機會,毅然決然返回位在東非的祖國坦尚尼亞,成立金融科技新創Nala,要為非洲民眾創造更便利的行動支付方式。
坦尚尼亞擁有6千萬人口,超過70%國民年紀小於24歲,儼然已是「老一輩」的費南迪斯,將目光放在這些才剛破土而出的幼苗身上,「當我們國家經濟仰仗這些年輕人推動時,他們如何為自己籌集資金?瞭解自身的財務狀況?」
坦尚尼亞的行動支付技術、網路銀行發展仍十分落後,一次線上付款使用者需要輸入多達46位數,相當不便。費南迪斯著眼於讓家鄉民眾享有快速、簡單易懂的數位金融服務,與夥伴合力推出金融App Nala,讓以往繁複的轉帳、支付過程,短短10秒內就能輕鬆完成。
行動支付在非洲相當盛行,超過4.2億人擁有行動支付帳戶,坦尚尼亞47%的GDP,就是透過行動支付進行交易,費南迪斯認為,若是有辦法簡化交易流程,將創造非常龐大的價值。
捨棄高額潛在收入,返回家鄉貢獻所長
5年前,費南迪斯被史丹佛商學院錄取,獲得16萬美元的非洲獎學金(Africa MBA Fellowship)遠赴美國就讀MBA。這段期間裡,他不僅學習有關金融科技的一切知識,也開始在比爾與梅林達.蓋茲基金會工作,並結識未來的事業夥伴山姆.凱梭(Sam Castle)。
當年史丹佛商學院錄取的8位非洲獎學金學生中,他是唯一一位決定捨棄可觀潛在收入,回到祖國貢獻所學所長的。史丹佛MBA畢業3年後平均年薪約為215,000美元(約新台幣664萬),居全美MBA之冠,作為比較,坦尚尼亞的平均收入低於2,000美元,甚至不到百分之一。
儘管有留學經驗,費南迪斯並非出身自富裕家庭。父親在當地公司擔任查帳員,領著微薄的收入,小時候全家每天只吃一餐,省吃儉用為他與妹妹積攢學費。
在坦尚尼亞成長的過程中,費南迪斯見識了這個國家最灰暗的一面:永遠擺脫不了的貧窮、恐懼,無數人死於飢餓與乾渴;引發一場搶劫的原因,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2美元。
但無論坦尚尼亞有多不堪,費南迪斯仍深愛著這片土地,以及生長其上的人們,希望能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好,「美國擁有一個人想追求的所有事物,但是我知道我的使命,是為家鄉引頸期盼的人們帶回新希望。」
於史丹佛就讀MBA的難得經驗更令他肩負使命感,「全國只有不到1萬人擁有碩士學位。我獲得了這一切,覺得自己有責任為數百萬有著同樣抱負的人們付出。」
人才、資金是創業最大阻礙
從史丹佛畢業後,費南迪斯返回位於坦尚尼亞的家中,開始獨自鑽研開發金融App,試圖找出最適合非洲人民的支付選項。隨著工作有所進展,他成功說服事業夥伴凱梭加入Nala,兩人一起踏上改變非洲的道路。
對家境並不寬裕的費南迪斯而言,「資金」是創辦公司後立刻面臨到的嚴峻問題,當時他僅有從米勒獎(Miller award)獲得的1.4萬美元。在有限的資金下,費南迪斯不拿半毛薪水、與家人同住節省開銷,即便如此,中途仍一度必須找朋友借錢讓公司存續。
後來,Nala從比爾與梅林達.蓋茲基金會獲得5萬美元的援助資金;今年1月又獲創投公司Y Combinator投資15萬美元,才暫時告別資金短缺的窘況。
「人才」是費南迪斯面臨的第二大難題。擁有知識的人才,絕大多數會選擇留在他們接受教育的國度,或者進到大型企業任職。一間資金不寬裕的新創公司非常難以找到合適的人選。
即便阻礙重重,Nala仍存在它的機會。坦尚尼亞為數眾多的年輕人口,反映在比鄰近國家更勝一籌的手機進口量上,這些擁有手機、年紀介於23至26歲之間的年輕人們,正是Nala的核心使用者。
在沒有任何宣傳活動的情況下,Nala自2018年4月推出至今,已累積約10萬下載數,並計畫2019年內將業務拓展至其他非洲國家。在費南迪斯的終極目標中,不僅要將Nala打造成泛非洲地區的數位銀行,更期望成為首家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非洲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