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軟體的商業模式分析 (四)
開源軟體的商業模式分析 (四)
2019.05.23 | IBM

談完開源軟體發展至今的商業模式後,最後一篇來談開源軟體公司的現況與未來。

紅帽成功的經營策略

前面說過,我認為 開源軟體公司要能成功,掌握的產品越底層越好 ,因為越底層,使用者就越多,紅帽就是因為佔據了最底層的作業系統,這是軟體與硬體串接的第一道關卡,任何人都繞不開它,也因使用者眾多,光靠技術服務的收入就可以撐起一間公司的營運,當然要成功不只這樣,還必須靠正確的經營策略,紅帽的策略非常明確,身為與硬體串接的第一道關卡,紅帽積極與各硬體製造商、軟體系統整合商策略結盟,廣結善緣,以開源軟體的優點加上相比Windows較低的費用,讓Linux的安裝率超過Windows。

當然紅帽也不只靠Linux,發展過程中也向上垂直整合,持續強化整個產品線,後來收購了JBoss,這是一套企業應用的中介軟體(Middle software),讓企業能在Linux 的基礎上,更好的建構公司系統;2015年後更是大舉向雲端運算市場發展,專注在「容器叢集管理系統」Kubernetes 技術上,以此推出OpenShift,採用PaaS的雲端服務模式,讓使用OpenShift平台的企業,能更方便的管理雲端容器。雲端運算與相關服務的市場,是資訊界未來會持續高速成長的領域。

開源軟體公司的現況

2018年紅帽被IBM以262億美元收購,我認為收購的原因就是看重紅帽在雲端運算市場的發展潛力,怎麼說呢?IBM自己的雲端產品原本是走IaaS模式,也就是提供雲端基礎設施讓企業客戶使用,競爭對手有AWS、GCP、Azure,從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這個字就知道,這種服務模式也是要以量取勝,而一般大型企業出於資安考量,在之前大都選擇自建私有雲,中小型企業才會用較多的公有雲,因此Iaas的模式主要客群應該是中小企業,但IBM從成立到現在,主要的銷售對象都是大型客戶,服務模式跟中小型企業是不一樣的,因此拼不過Amazon、Google、Microsoft的雲端產品一點都不意外,這本來就不是它擅長的市場。

但IBM買紅帽也不是為了要去跟AWS、GCP、Azure在雲端基礎設施上做競爭,我認為IBM接下來在雲端產品的目標客群,會轉回原本的客戶群也就是大型企業,前面提到大型企業大都自建私有雲,但在目前市場競爭那麼激烈的情況下,最有效率方式其實是要採用混合雲,同時橫跨公、私雲,甚至橫跨不同公司的IaaS產品,每間大型企業的需求都不同,都需要量身定做,這樣的銷售模式才是IBM擅長的,而在各個不同雲之間轉換的技術,就是Kubernetes的強項,紅帽在這方面的技術是僅次於Google的,再加上紅帽原本就跟各大IT及硬體公司都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我認為這些才是IBM花費巨資買下紅帽的原因。

限編輯使用ibm_shutterstock_157995017.jpg
圖/ Shutterstock

而其他的新創開源軟體公司,因為技術相對Linux來講不是那麼底層,營收當然無法像紅帽那樣出色,甚至連轉虧為盈都還沒有辦法,直接來看其他新創開源軟體公司的市場估值,跟紅帽都有相當大的落差,Cloudera估值一度到41億美元,但最後實際上市第一天只募到19億美元,它的技術相對沒那麼底層,因此使用者也就少了很多,增加了經營上的困難,困難到在2018年與它的最大競爭對手 Hortonworks,以52億美元合併,兩者抱緊以求生存。

而Github在2018年被微軟用75億美元收購,雖然被收購價比不上紅帽,但已經算開源軟體公司裡很不錯的了,為什麼?因為Github的定位是面向所有軟體開發者的程式託管平台,任何的開源程式都可以在這免費託管,若不開放就另外收費,全世界的開發者數量是非常龐大的,而且只會越來越多,所以雖然也還在虧損當中,但微軟願意先把它買下來。

從目前各個開源軟體公司的發展歷史來看,似乎開源軟體公司成功後被大型IT公司收購的幾率蠻高的,為什麼它們願意被收購,而不是靠自己持續發展呢?

開源軟體公司的未來

先說結論,開源軟體公司最好的結果,大概是 被IT公司以高價收購

以商業模式來說,開源軟體先天就比較劣勢,收入來源都是以企業技術服務為主,而這種價格無法收取太高,只能以量取勝,這也是採取訂閱模式的原因之一;而服務是需要人員來處理的,客戶的需求越多,技術人員也需要越多才忙得過來,因此賣服務型產品的邊際效益,相對賣斷閉源軟體產品是較差的,導致淨利率會較低。整個來看,不但整體營收遠遠不及閉源公司,淨利率也比較低,紅帽已經是最成功的開源軟體公司了,它的最高營收大約是30億美元,淨利率長期維持在15至20%,這或許已經是開源軟體公司的極限,而大型閉源軟體公司的營收基本上都是百億起跳,淨利率在30%至50%以上,因此兩者在可運用資源上就有相當的差距。

而開源軟體公司若想往更上層的應用層去發展,就會進到閉源軟體公司的戰場,這些戰場幾乎都已被各大IT公司瓜分,除非又發現新的應用領域,否則若想讓公司的營收規模更上一層樓,那就勢必要跟大型IT公司合作才有可能,尤其現在各大IT公司,不管是Microsoft、Google、IBM、Amazon,也都不再堅持要完全閉源,都是採混合的開發模式,也就是底層開源,應用層閉源,並四處尋找適合的收購標的,以做產品的垂直整合,因此對開源軟體公司來說,最後能被高價收購,除了獲得金錢上實際的價值外,也代表自身技術是被肯定的。

對紅帽來說,或許已經預見到未來的困境,再加上開源軟體公司的收入來源是以企業為主,而IBM在大型企業客戶的關係經營,是舉世聞名的,比靠紅帽自行努力會更有效果,身為公司的經營層勢必要做出抉擇,要嘛日後成長趨緩,股票市值被投資人看低,陷入平庸;要嘛在成長快到高峰時,加入到更大的公司團隊,讓未來有更大的發展舞台,我認為這些都是紅帽經營層最終願意被收購的原因。

軟硬體都追求垂直整合

最後再稍微談一下垂直整合,前面有說,現在大型軟體公司,也都跟硬體製造商一樣,都在想辦法做垂直整合,為什麼呢?因為可藉此打造自己公司的生態系,將底層到應用層的技術做垂直整合,打造出良好的產品體驗,想辦法讓自己成為壟斷,同時避免競爭對手的壟斷,甚至不只侷限於軟體本業,開始跨足硬體,為什麼Google身為軟體公司,這幾年卻開始進入硬體領域,推出Pixel手機,就是看到蘋果利用iPhone,將硬體、作業系統、應用程式整合在一起,打造出良好的產品體驗,將使用者完全綁在它的產品生態系裡,這樣的利潤是非常可觀的,因此Google也開始往這個方向努力,目前看來結果應該有符合Google經營層的預期,所以才會把HTC的Pixel研發部門買下來,以便未來持續發展自己的硬體。未來誰能做到更多的垂直整合,越能獲得越高的利潤。

本文由李政霖授權轉載自其 blog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開源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每年在台灣約有超過8萬家新設公司商號的誕生,然而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內部統計數據顯示,真正完成網站架設、踏上數位轉型起點的新設立公司卻不到一成。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新創團隊或微型企業,雖然正式登記成立,卻仍缺乏最基本的「數位門牌」,也就是企業的專屬域名名稱。

TWNIC 執行長余若凡指出,這看似是台灣新創團隊在數位轉型上的一個缺口,實際上卻是關鍵成長與強化自身數位資產的關鍵。「域名其實是數位轉型的起點,如果沒有自己的域名,基本上就還沒真正開始。」她強調,數位轉型已經不只是上雲端或導入 IT 設備,更進一步的是「建立數位信任」;但眼下許多新創連第一步都還沒跨出。

三大現實痛點突顯,域名是新創跨出數位轉型第一步的關鍵

余若凡觀察,許多新創公司之所以未能及早佈局域名與數位資產,主要來自三個現實因素。首先是資金有限。對於初創立的新創團隊來說,創業初期事務繁雜、資金有限,許多團隊會優先把錢投入營運,對域名或網站架設常抱持「之後再說」的心態。其次,則是缺乏整體數位策略的構想。余若凡表示,許多新設企業或新創團隊少有在成立之初就規劃品牌的數位溝通路徑,更遑論導入數位品牌策略。

最後是對「數位信任」的認知不足。余若凡提到,許多企業直到品牌被仿冒、消費者受詐騙波及時,才意識到域名的重要性。「你等到有名氣後再來搶域名就太晚了。」她特別提醒。一旦品牌名稱被他人搶先註冊,甚至被詐騙集團利用,損失往往難以挽回。

而看在余若凡的眼裏,域名對於新創企業其實有三重意義。第一,它是企業的「數位門牌」。清楚、好記的域名能讓消費者快速找到企業,也代表著品牌在網路上的官方身分。第二,它是品牌行銷的起點。她指出,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家,然後再去連結各種社群平台與通路。擁有域名,可以將社群經營、搜尋流量與品牌曝光整合在一起,累積成企業的長期數位資產。第三,它也是防禦性的工具。許多企業認為「不架網站就不需要域名」,但實際上,單純註冊域名就能防止他人搶註或利用相似網址詐騙,成本只要幾百元,卻能省下未來更多麻煩。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從「免費申請」到「快速架站」,52168為新創打造快速數位起步

為協助更多新創企業補上這一塊關鍵拼圖,TWNIC 為歡慶25周年,今年特別規劃「52168 Go! 免費域名註冊方案」,更首度針對自112年起的新設公司與商號,加碼免費提供含「com.tw 或 .tw」及「.台灣」等兩筆域名的註冊。這不僅讓新設公司能以0元自選擁有自己的域名,及低成本建置國際品牌識別,中文域名更能讓以在地化為優先的新設公司、新創團隊或是擁有創意諧音名稱的店家,直接使用最具代表性的中文作為數位門牌。

「我們希望透過免費的方式,讓企業更容易跨出第一步,養成擁有自己數位門牌的習慣,無論是用來建品牌、做轉址,或先作為防禦性註冊,都可以開始累積數位資產。」余若凡表示。今年TWNIC方案不僅延長了申請對象的年限,也在免費之餘特別簡化申請流程,讓新創團隊輕鬆完成。余若凡說,企業只要備妥公司或商號設立證明,線上填寫資料、選好想要的域名並上傳文件,最快一個工作天內即可生效。

「我們希望讓這件事情的流程簡化到創業家們用幾分鐘就能完成申請,」余若凡笑說。不僅如此,TWNIC 也希望讓這項服務的效益極大化,不只是積極推動域名的申請,更同步規劃了後續的配套措施。申請完成後,企業可以透過「轉址教學」將域名直接連結至現有的社群媒體等平台,不需額外調整營運模式,就能立即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門牌;同時,TWNIC也提供大型雲服務供應商的免費空間作為範例,提供清楚的「架站」教學,協助企業快速打造基本網站。這樣的設計,讓資源有限的新創企業不僅能輕鬆取得域名,還能在最短時間內建立屬於自己的數位家園,為品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從「數位門牌」出發,為新創奠下品牌與信任的起跑線

對於許多初創企業而言,品牌的第一張名片,可能不是實體名片,而是域名名稱。余若凡強調,數位轉型的時代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非做不可」的基本條件。

「我們希望 52168 能成為新創的堅強後盾,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地方,幫助他們在數位化的道路上打好地基。當企業開始累積數位資產,品牌信任也會逐步建立,整體產業生態才能變得更安全、更有韌性。」余若凡說。透過52168方案,TWNIC 不僅提供免費資源,更試圖翻轉企業對「數位門牌」的認知。對於正處於創業起跑線上的新創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最簡單,也最值得立即行動的關鍵步驟。

請上「52168 Go! 新設立公司/商號免費域名註冊」活動網站 https://52168.tw/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