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趨勢科技執行長看好投資,亞大基因打造基因數據解決方案解碼基因奧秘
獲趨勢科技執行長看好投資,亞大基因打造基因數據解決方案解碼基因奧秘

都是同一對父母生的,為什麼哥哥有家族遺傳病史,我卻沒有?這個祕密可能就在於每個人不同的23對染色體上。

每條染色體均由無數個稱為鹼基的化學分子依序串連而成,組成鹼基對的單位結構只有4種:腺嘌呤(adenine, A)、胸腺嘧啶(thymine, T)、胞嘧啶(cytosine, C)以及鳥嘌呤(guanine, G),而透過「基因定序」,將DNA長鏈上所有ATCG的組成順序解構出來,也就是說將基因體完全解碼後,就能一窺人類染色體的奧秘。由於人類基因體過於龐大複雜,解碼後的基因數據需要藉由專家進一步分析,才能針對某個遺傳相關的特定疾病有更清晰的了解。

認為未來新醫療的重點就埋藏在人類30億的鹼基對中,解構基因已經不是難題,張明台(Allen)和蘇中才共同創辦亞大基因,期許成為基因大數據科學家,利用龐大的基因數據加速未來精準醫療。

擁核心分析技術,B2B幫助醫療體系自建平台

目前基因定序的主流技術為次世代定序檢測(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是短序列片段(short reads)的定序方法,能經過快速且大規模的重組過程來獲取序列資訊,其三大步驟用簡單的比喻來說就是:

  1. 傘彈槍定序:使用高通量技術將23對基因打碎,快速且成本低。
  2. 大家來找碴:與公認的正常基因做比對,找出變異。
  3. 解釋VCF(Variant Call Format,一種用於儲存基因序列突變資訊的文字格式)變異數據:找出來的變異數據還只是停留在文言文階段,需要進一步做生物定義變成醫生或基因檢測師看得懂的白話文。

在發展新醫療系統Bio-IT時,特別需要兩種角色技能結合的人才:管技術和機器的IT人員,以及擁有生物知識背景懂得解讀數據的生物資訊人員。要找到同時擁有跨域的人才並不容易,因此多數的醫院或醫學中心只能做到維持基因系統,沒有分析技術,無法自建有效率的平台,形成無法跨越的大數據鴻溝,而亞大的團隊剛好擁有結合兩者專業的人才,能夠協助醫療中心或醫療體系建立企業級、真正規模化精準醫療發展的基因數據分析Bio-IT平台

亞大基因的產品為ATGENOMIX SEQSLAB解決方案,底下主要包含三套產品:

  • SEQSLAB Connected-Reads:因目前3代定序的成本和錯誤率太高,亞大基因獨家核心技術,使用2.5代軟體定義定序,能同時具備2代和3代定序低成本和長序列雙重優勢。

  • SEQSLAB PipeSeq:提供業界標準分析流程10倍以上的高擴展性數據規模及分析效能。

  • SEQSLAB VariantML:基因變異註解、致病性預測機器學習及資料庫開發平台。

這套解決方案可以整套購買,或分開購買單項技術產品,大部分的醫院因為都有自己的基因數據庫,僅缺乏解讀的技術,因此多購買後兩項技術。

從大企業出走創業,前東家成為天使投資人

張明台與蘇中才本來是趨勢科技的同事,且原本的部門就跟大數據相關,因此具有數據分析技術,「就覺得想要做點有用的事,而不是單純為了好玩,」回憶起當初思考人生下一階段時冒出來的創業念頭,張明台如此說道。

後來因緣際會碰到臺大醫院的醫生,聊到了基因定序在醫學發展的重要性,以及醫生多為研究型人員,面臨醫院空有資料庫卻沒人才會運用技術分析的困境,「既然數據分析的核心技術我們會,這件事又這麼有意義,為什麼不做?」因此兩人離開趨勢科技,開始他們的創業旅程。

值得一提的是,趨勢科技其實很鼓勵員工內部創業,可是張明台和蘇中才認為他們的創業項目和公司領域不太相關,因此還是離職靠自己創業,但也因為看好他們創業項目的潛力,獲得趨勢科技執行長陳怡樺的天使投資做為他們創業的啟動資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善用資源茁壯

「我們的產品基本上不會是從零開始,完全擁抱開源策略,」張明台說道,因此亞大基因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間開源公司,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他們將open source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而在仰賴開源工具的同時,亞大也設法藉由技術做出差異,在使用任何Google資源時,會一邊找出有問題的地方並連同解決方式回報給Google,形成技術合作。

亞大基因_ATGENOMIX_Meet創業午餐會_2019-05-13_賀大新攝影_8482_Lr.
亞大基因團隊成員,左起:研發實驗室工程師翁文健、創辦人暨科學長蘇中才、創辦人暨執行長張明台,以及研發實驗室科學員李昀龍。
圖/ 賀大新攝影

目前台灣的基因定序產業,大部分的公司都還是在做前段定序代工或開發機器,只有亞大著重在後段分析這塊,這點差異讓他們成為台灣多數醫療中心或醫院的合作夥伴,如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婦癌基因突變臨床研究、長庚紀念醫院的基因醫學核心實驗室和癌症基因研究庫等。

對於未來的發展,張明台期待亞大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最近團隊也剛獲選加入微軟加速器,共同發展全球B2B基因生物資訊市場,「主戰場會是美國,那裡是指標性的市場,台灣有市場但沒辦法大到讓你成為獨角獸,」張明台說道,將努力取得美國市場的合作夥伴,讓亞大的下一步從美國出發。

創業快問快答

Q:希望提供這個社會什麼價值?希望解決甚麼樣的問題?

加速基因突變致病機轉的臨床研究,讓每個人都能根據個體基因的獨特差異得到最適合的個人化醫療。

Q:就目前市場狀況,您認為貴公司服務的競爭優勢為何?

開源軟體策略、客戶基因檢測分析流程的專業優化調教。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創業第一件、唯一一件事要先做的功課是驗證商務模式,而非產品技術。創始團隊的產業相關學經歷比技術來的重要,正所謂隔行如隔山。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亞大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5/4/8
產品名稱:ATGENOMIX SEQSLAB
上線時間:2018/1/1
團隊人數:4人
官方網站新創資料庫

關鍵字: #Meet創業之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掃地機器人到智慧座艙,凌陽科技C5晶片如何在AI時代掌握邊緣算力主控權?
從掃地機器人到智慧座艙,凌陽科技C5晶片如何在AI時代掌握邊緣算力主控權?

掃地機器人也會說話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不只會自動導航和避開障礙物,還能經由辨識主動發問:「前面是水漬,要幫您拖乾嗎?」這不再是實驗室裡的遠景研究,而是IC設計大廠凌陽科技即將推出的C5平台晶片技術中,正準備實現的日常智慧場景之一。

創立於1990年的凌陽,從消費性多媒體IC設計起家,逐步拓展至車用數位影音、沉浸式聲學系統單晶片等領域。近年來,凌陽提出「C+P Plus 1」的晶片架構策略—也就是以核心運算晶片(Computing, C Chip)加上外部裝置(Peripherals, P Chip),形成一個策略性整合的應用單元(Plus 1),形成模組化、可客製的系統解決方案。這樣的設計方式,不僅能透過先進製程打造更小、更有效率的小晶片(Chiplet),還能透過與生態系夥伴共研周邊模組,降低創新應用的門檻,加快產品落地速度。

這樣的晶片模組策略,展現出凌陽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洞察,也顯示在 AI浪潮的趨勢下企業的積極轉型。而如今打造C5平台的能力,正是建立在 C3平台的技術累積與經驗之上。

讓機器「看得見」,C3平台打開邊緣AI應用之門

C3平台具備 AI 影像辨識能力,應用於智慧設備場景。
C3平台具備 AI 影像辨識能力,應用於智慧設備場景。
圖/ 數位時代

「C3的任務,是要讓機器能看得見,」凌陽產品總監黃興生如此定義這款SoC晶片的角色。他表示,C3 平台是一款整合AI加速器的影像處理系統單晶片(SoC),具備即時辨識功能,能運行CNN(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等深度學習模型,適用於智慧相機、掃地機器人、安防設備等場景。透過感測與辨識畫面中物體、人臉、動作等關鍵資訊,C3讓終端設備不只是可以看見,還能提升裝置主動判斷能力還具備判斷的能力,像是避障、偵測跌倒等功能。

凌陽當初推動C3平台的關鍵決策,來自對邊緣AI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AI技術正從單純的資料擷取,邁向即時決策的全新階段。與其將大量影像資料傳回雲端進行處理,凌陽選擇在裝置邊緣端直接完成分析,不僅大幅提升反應速度,也確保資料安全性與隱私。

這項技術路線不僅展現凌陽在AI應用上的前瞻佈局,更幫助品牌客戶打造具備差異化的智慧產品,為其搶占市場先機。C3平台目前已廣泛應用於IoT、長照與消費性電子等領域,讓凌陽在相關市場搶得先機。

然而,隨著語音助理與生成式AI技術的迅速崛起,凌陽也意識到僅具備影像辨識與判斷能力的C3,已難以滿足未來市場對「互動性」與「理解力」的高度期待。下一代晶片勢必得導入語言理解與生成能力,才能真正滿足客戶對於AI在各場景應用的想像。

早在2023年中、全球掀起ChatGPT與大模型熱潮之前,凌陽就已開始密切關注生成式AI的應用趨勢。當時,凌陽團隊在分析C3平台的市場反饋時,發現儘管機器已能「看懂」影像,卻仍無法「聽懂」語言、更無法「理解」使用者的真實意圖,導致智慧裝置的互動體驗始終停留在被動回應的階段。

用C5迎戰AI互動時代,從晶片到平台加速少量多樣的AI應用

「下一代AI晶片,不該只是影像辨識的機器視覺工具,而應該是一個能『理解場景、理解語意』的互動平台,」黃興生回憶道。正是在這樣的思維驅動下,C5平台的構想逐步成形。

但這項轉型也意味著凌陽必須面對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為了支援大型生成式模型運算,晶片所需的記憶體頻寬從過去的10GB/s躍升至100GB/s以上,晶片面積、功耗與資料搬運效率都成為設計瓶頸。開發C5所需的資源與技術複雜度,遠超以往,這已不再是單靠企業內部團隊即可獨力完成的任務。

因此,凌陽科技決定參與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藉由政府資源挹注,加速推動C5晶片架構的研發、IP整合及場域驗證工作。在本計畫的支持下,凌陽成功建構完整的SDK(軟體開發工具包)工具鏈、模組化平台與開源開發架構,同時擴編軟體開發團隊。「與其說C5是一顆AI晶片,更貼切地說,它是一個完整的開發平台。」黃興生表示。

面對AI應用「少量多樣、快速導入」的市場特性,C5從一開始就被定義為模組化、可擴充的開發平台。凌陽同步提供韌體、SDK、開發板與可視化工具鏈,並開放原始碼,協助不同領域的業者依場景快速部署。比起 C3強調即時影像辨識的單點功能,C5進一步整合語音輸入、自然語言處理(NLP)與大型視覺語意模型(VLM),具備情境推論與語音互動的能力——讓機器從「能感知」真正走向「能理解」。

舉例來說,在C3的掃地機器人應用中,晶片可辨識障礙物與髒汙物並繞開它們;但在C5平台上,同樣的機器人不僅能看到,也能主動提醒使用者:「前方髒汙,是否需要啟動拖地模式?」或依據內建情境判斷,自主決策是否清理,並提供語音互動回饋。而在長照場域中,則能透過語音確認長者意識狀況,例如在偵測跌倒後主動詢問:「您還好嗎?需要我幫忙聯繫照護人員嗎?」

凌陽產品總監黃興生展示C3平台,奠定了推動 AI 視覺晶片C5平台的基礎。
凌陽產品總監黃興生展示C3平台,奠定了推動 AI 視覺晶片C5平台的基礎。
圖/ 數位時代

目前C5已完成初步晶片架構設計,預計將於2026年第二季投片,並於2027年進入應用導入階段。凌陽同步規劃將C5平台推廣至智慧座艙與工業機器人等領域,結合車內語音控制、駕駛監控與乘客情緒辨識等功能,打造真正具備語音理解與空間感知能力的智慧終端。「AI晶片的競爭力,不再只在於速度與功耗,而在於能否真正理解使用者與環境。」黃興生強調。 C5 不只是凌陽邁向 AI 世代的關鍵一步,更代表台灣 IC 設計產業朝整合平台與價值鏈重塑的重要實踐。。當晶片能讓終端設備具備說話、回應與推論的能力時,象徵的將不再只是技術進化,更是人機關係的重新定義。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凌陽科技
● 董事長:黃洲杰
● 核心技術:車用智能座艙系統、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無線音頻系統、家用影音娛樂系統與Edge AIoT小晶片等產品之研發。
● 資本額:新台幣59億8000萬元
● 員工數:320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