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關心「加密貨幣與區塊鏈」領域的朋友來說,2019年5月可說是熱鬧滾滾。從Facebook宣布發行穩定幣開始,比特幣價以2017年後未曾見的漲勢、自月初5,000多美金到月底一度突破9,000美金,帶動了各種大小幣別大漲,相關的新聞也不再悲情、比特幣價格再創新高的報導再度成為媒體版面。
相對於幣價的漲勢,國內外交易所接連爆發失竊、倒閉的消息,恐怕更讓投資人心驚;先是島內營運最久的交易所「幣託」被攻擊損失了約莫200萬台幣,之後全球的加密貨幣交易所龍頭「幣安」也爆發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失竊事件,遭竊了7,000顆比特幣、產生了帳面價值4,000多萬美元的損失;在這兩起事件中,交易所都展現了勇於承擔的態度宣布全額賠償,然而到了5月下旬、台灣知名的區塊鏈新創,「Cobinhood」(柯賓漢數位金融有限公司)與其近期上線的主鏈DEXON爆發嚴重的董事會經營權之爭,從鬧上媒體版面到宣布公司停業為止,也就約莫兩個禮拜的時間而已,還發生了疑似倒閉時,經營階層大量出貨賣幣的事件,投資人只能擁著價格暴跌的Token欲哭無淚。
「暴漲暴跌」、「巨額資金遭竊」、「操弄金融市場」如此混亂失序的領域,也無怪乎公部門總對如何管制感到頭痛了;
加密貨幣難以管制,然而「金融自由」的訴求是種一體兩面的關係,既然要求更多的自由,使用者該承擔的,應該是比傳統金融更多的責任。
控制權意味著「責任」
完全掌有資產的控制權,而「成為自己的銀行」(Be Your Own Bank)是加密貨幣的出發點;其安全性基於資產擁有者對「私鑰」(Private Key)的保護,
在加密貨幣系統的角度,掌握「私鑰」即為「擁有者」,為了擁有資產的掌控權,學習「如何生成並記憶起私鑰,卻不被其他人得知」的方法,就成了擁有者該有的責任。
諸多如冷錢包、助憶口令(Mnemonic Phrase)等工具都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出現,對加密貨幣的愛好者來說屬於基礎的這些概念,初接觸的一般民眾往往不具有足夠的耐心來理解。金融交易一般是使用者的主要需求,因此毫不意外,以「易用性」為先的做法成為主流,把資產放在「交易所」中是大部分人的使用方式。
加密貨幣交易所中幣的操作與傳統金融商品基本一致,一樣需要付出掌控權作為代價;電子化的加密貨幣轉移如此容易,卻沒有了傳統金融資安、內控、層層保護的法規桎梏,無怪乎每一兩個月都會聽到世界某地交易所出包的消息,說「交易所遭竊」就是幣圈日常也毫不為過;加密貨幣的問題、也重演了以往股票、期貨等金融商品現世時的各種亂象。
時至今日,隨著智能合約的用途被不斷發掘,不只是去中心化的交易所,穩定幣、借貸平台、期貨、選擇權,都有去中心化的版本被開發出來,這些被稱為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 的應用之所以現世,是希望提出兼顧「保有掌控權」與「交易需求」的技術方案,然而其學習使用的門檻更加高昂,在現階段往往淪為開發者才能掌控的技術,交易用量慘不忍睹。
「易用性」的難題大山
從電子郵件到社群網路,近幾十年網路的發展,大抵是個不斷放棄對隱私的掌控、而增加易用性的過程。 區塊鏈被期望能導正網際網路發展,重新定義數位世界的隱私與安全,即使如此,「易用性」的問題仍像座大山一樣豎立在我們面前。
「加密貨幣與區塊鏈」意欲實現一個更具隱私與安全的自由新世界,當「技術可用性」已經開始實現時,「使用者責任」的部分卻往往被忽略,也因此、能在保有多少去中心化的角度下兼顧易用性,是前進時避不開的課題。
加密貨幣如何進入一般人的生活?交易所與DeFi是否真是未來方向?即使重重疑惑,但我們已然在路上,這一切才剛開始,這一切也已經開始。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