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13.8億中國市場,CES消費電子展搬到亞洲有什麼不同?除了AI、5G,更多講中文的創意、團隊,還有東西方大廠互相激盪汽車科技想像、看不膩的機器人大隊......等著被挖掘。超過550間公司參與,5萬人參觀的CES Asia科技秀,向外界展出最有潛力、有趣的多元應用。
1 前進上海CES Asia!會趴趴走的家用機器人、超級業務販賣機看過沒?


喜歡流行服飾、髮型有興趣,能選擇到時裝週看秀。如果是愛機器人,往往能在CES Asia找到驚喜。

結合語音互動,以色列推隨行家用機器人
「今天上海天氣如何?」在約五公尺範圍內,即便是不同人發問,機器人聽到指令,也能夠「轉頭」面向人類回答。CES Asia官方舉辦了一場機器人走秀,其中來自以色列的睿博天米科技(Roboteam Home Technology)吸引不少目光。
這款名為temi的機器人,高度約100公分,乍看之下有點像外觀升級且「會移動的ibon機台」,不過,它能在接收語音互動完成各項任務時,自動追蹤用戶臉部位置、調整螢幕角度。特別的是,還能夠跟隨用戶在家中移動,且會避開障礙物。
過去,家用機器人之所以無法成為必需品,某種程度與其移動限制有關,相較之下,「有螢幕的智慧音箱」其實更具有產品競爭力。temi的賣點,是結合「語音互動」和「掃地機器人」的導航能力。
透過機身約60個感應器,temi主打能自主規劃移動路線,不需和家具等物品發生碰撞後,才能確認移動路徑。而他們的聲控功能,則是與亞馬遜、騰訊合作,未來也將對外開放SDK,提供開發者使用。
temi預計2019下半年在中國市場正式開賣,售價約人民幣17,000元(約新台幣7.7萬元)。
水底推進、移動販賣機吸睛
募資超過1億人民幣(約新台幣4.5億元)的「博雅工道」(ROBOSEA)公司,2015年成立,最早以水底攝影技術起家,但後來發現,企業商用(B2B)市場更具潛力後,開始專注研發商品。有別於多數水底機器人公司,需搭配纜繩操作,ROBOSEA以聲波技術來完成定位、導航,曾因在2018年CES上亮相「仿生鯊魚」而聲名大噪。
ROBOSEA在CES Asia展出一款「SEAFLYER」的手持水底推進器,能在水中前進、轉彎和改變潛水深淺,雖然是面向消費者產品,不過他們認為企業應用才是水底機器人的真正戰場,包含:打撈、海底電纜檢查、搜尋、採集及軍事用途,市場需求將快速成長。
另外,獵豹移動也在展區秀出多款機器人,像是會自動找尋顧客的飲料販賣機型機器人,能在賣場內尋找顧客推銷商品,宛如超級業務員,一次可以載送66瓶,當電力不足時會自動返回充電。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研究指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18年約有13.3萬台設備,不過2019年成長將趨緩。
2 自動駕駛變配角,從東、西方大廠看三大汽車科技新趨勢


CES Asia連續五年舉辦,汽車業者一直都扮演舉足輕重角色,今年的攤位更佔據CES Asia五分之二場館。一般來說,車商愛在大型車展發表概念車,把技術優勢留在科技展呈現,但這次看不到太多「自動駕駛」亮點,反而有不少業者大談如何讓「移動升級」。
語音助理成顯學,大廠愛聲控應用
本田(Honda)、奧迪(Audi)有志一同,宣佈將與天貓精靈合作串連車用語音助理。本田更打算將中國的所有車型都導入聲控應用。

與Apple CarPlay及Android auto等行動裝置車載系統不同,天貓精靈的最大優勢在於「雙向互動」。車主除了可透過聲音使用阿里巴巴生態系資源,如播放音樂、聽新聞、查天氣、訂外賣、線上購物,家人則可以透過家中智慧音箱同步互動,像是留言、提醒事項。
天貓精靈自2018年4月推出「AI+車計劃」以來,陸續獲得不少車廠訂單,替Volvo、BMW等品牌提供語音辨識、自然語言處理等AI技術,實現車主與車輛、車到家及家到車雙向聲音控制,
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CTA)創新與趨勢資深主管班亞諾(Ben Arnold)表示,自動駕駛技術仍是汽車科技未來,但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業者注意到車聯網(connectivity)的潛力。他自己的經驗是,開車過程中往往會忍不住分心,因此很看好「語音助理」發展,能在開車過程中完成一些任務,同時幫助駕駛維持專注力。
奧迪、本田愛「娛樂」,推車用自建系統
「自動駕駛來臨時,人類在車上的時間會多出來,擁有第『25』小時。」奧迪中國總裁歐陽謙(Thomas Owsianski)強調,為了滿足中國客戶需求,打造出首個開放式App生態系統,能允許第三方開發商量身打造服務和應用程式。
第一波,奧迪將提供包括加油站智慧付款和停車直接扣款等服務,且車主不需開啟手機,就可直接從系統上操作應用。
特別的是,奧迪打算讓車內的娛樂升級,讓消費者可以輕鬆玩VR。他們與德國新創公司浩樂行(holoride)合作,蒐集開車時間、轉彎方向、煞車、車身抖動、加速度等數據,配合即時交通狀況、導航資訊帶入VR遊戲和影音內容中,試圖讓乘客擁有新型態的沈浸式體驗。
「根據調查,有25%的乘客在使用車上娛樂系統時覺得身體不舒服。」浩樂行創辦人尼爾斯‧威利(Nils Wollny)認為,透過這些開車產生的各式數據,創造符合旅途時間的內容,不只可以減輕暈車困擾,更能讓搭車不無聊。
浩樂行舉例,用戶的車輛在虛擬實境中可能是一艘宇宙飛船或潛艇,而當駕駛轉彎時,乘客會在VR內容中得到相同的結果與體驗。
另一方面,本田則是透過加速器計畫「Honda Xcelerator」與瑞聲科技合作,透過揚聲器陣列排序,可達到車內聲音的指向性控制,讓乘客之間不會互相干擾。

未來黑科技:腦波輔助駕駛、擬真「賈維斯」
和其他品牌相比,日產(Nissan)汽車投注更多心力在對未來的想像,共展示可解讀大腦信號的腦控車(Brain-to-Vehicle)、無形可視化(Invisible-to-Visible)等兩項技術。
日產談的腦控車技術,曾在2018美國CES展發表,指的並非直接接管車輛,而是透腦波偵測,讓車輛學習駕駛的開車習慣,調整車子性能,並且降低開車過程中,如急煞、高速過彎產生的不適感。
至於無形可視化,會在車裡投影出虛擬人物和駕駛互動溝通,可以想像成實體版「Jarvis」。這項技術是透過感應器蒐集車內、外數據,交通資訊、道路環境等,追蹤車輛周圍環境。
日產汽車表示,他們剛與日本電信業者NTT DOCOMO合作,在5G環境下完成了基於無形可視化技術的道路測試,藉由融化虛擬與現實,甚至可以顯示建築物後方、轉彎處的情況。
3 不怕手機銷量受挫,華為要靠智慧家庭扳回一城


「原本以為手機銷量能在今年第四季衝上全球第一,現在看起來時間要拉長了。」
華為消費者業務策略長邵洋11日在上海CES Asia會展上自嘲,自從美國商務禁令後,這20天是外界有史以來最關心他工作狀態的時刻,但他想引用創辦人任正非的話—— 「現在不是華為最危險的時候,相反是最好的狀態。」 告訴大家不用太過擔心。

即便壞消息不斷,華為在自家主場中國參加CES ASIA展會的行程仍沒有改變,但原訂由消費者業務執行長余承東負責開場演講,改為由邵洋參加。
邵洋在華為工作21年,歷經無線網路技術研發、打造手機品牌等任務歷練。他表示,華為的手機、電腦、平板、手環等硬體產品,目前共累積全球5億用戶,這些成果看起來不錯,一開始的命運卻很坎坷,甚至自家同事們都習慣帶兩支手機,不敢讓大家知道自己拿的品牌是華為。
他說,很少人記得華為在2012年發表D系列手機,因為當初沒有做好耗能、散熱等設計,導致前兩款產品分別只賣了2萬台和5萬台,後來該系列也宣告結束。不過,這些磨難讓華為下定決心研發自家晶片、領先導入創新技術,才有現在的成績單。

邵洋說,當年面對Ericsson(愛立信)、Nokia(諾基亞)等巨人,華為仍舊走出自己的路,現在的感覺就像回到20年前,依然樂觀自信能建設出更美好的網路世界。
招牌手機銷售恐下滑,華為端「智慧家庭」當賣點
華為雖然自信不減,但包含Google取消提供旗下軟體服務、Facebook不提供程式預先安裝在手機裡等消息,還是對買氣、新機二手帶來影響。尤其「賣硬體產品」是華為的金雞母,2018年總收入7,212億人民幣中,接近一半(48%)來自消費者貢獻,但他們對2019業績下滑有所準備,看好短期反彈,仍拿出應對策略。
「我們認為,手機將成為所有應用場景的入口,這會是智慧家庭的新機會,」邵洋強調。

華為提出「1+8」概念,指的是以手機為中心,和「平板、車機、電視、電腦、耳機、穿戴式裝置、眼鏡、音響」等八項設備互動會帶來的可能性。
以車機為例,華為和Volvo、Audi、BMW等40幾個車廠正在合作「硬體設備虛擬化平台」,當手機接近車機,手機會自動在背景成為運轉主機,讓適合在車用螢幕呈現的App有更好的體驗。「手機CPU幾乎每年都有新品,車機發展就沒這麼快,這是主要差異,」劭洋說。
在CES Asia開場演講中,華為幾乎花了三分之二時間談「智慧家庭」與手機的連接。他們認為當手機接近這些科技產品時,必須滿足「快速連接、多端控制、情境連動」,才能夠吸引消費者使用。
華為指出,微軟早自1999年就喊出智慧家庭概念,但這20年來,似乎沒有太大改變,無論哪一個業者都無法真正落地,關鍵在於利益衝突和技術難度,讓各產品結合困難重重。
他們舉電視為例,其大螢幕能夠讓消費者有更好的觀賞體驗,除了音樂、影片的無縫接軌,像是「視訊通話」、「智慧家庭控制中心」都是很適合的任務。但家中電器產品可能有數十個品牌,「若沒有共通語言把大家連起來,每個品牌就會像孤島一樣,各自都只能說方言,沒人聽得懂。」
與中國上百家電品牌合作,設立實驗室進行測試
邵洋表示,華為自2015年底推出的HiLink智慧家居方案,就是致力於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華為希望讓用戶了解連接智慧家庭商品很簡單,不需切換連WiFi、掃QRcode等方式,只要輕輕把手機靠近設備就可以跳出連接提示;其次是多端控制,手機雖然是主力操控設備,但如果看電視選台,也能透過穿戴式手錶控制,會不會增加使用體驗?最後是情境思考,除了「消費者打開家中大門時,窗簾、燈泡會打開」,還有沒有哪些可以互相呼應的狀況。
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華為強調,目前已和中國超過100個家電品牌合作,能兼容各種連接設備的方式,同時也在深圳推出「方舟實驗室」,提供800坪的測試場地,讓合作夥伴可以進行互通實驗。
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指出,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在2019年第一季下降4%,華為是少數能增加近五成數字的業者。不過,《路透社》認為,受到美國制裁影響,華為今年的出貨量可能下滑25%。
4 吸引3,000人排隊體驗!一款「AI魔鏡」為什麼能讓人搶著獻上「臉照」?


「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在《白雪公主》故事裡,壞皇后擁有一面無所不知的鏡子,這樣的道具,雖然還未能出現,卻已經有新創公司能做到用鏡頭讀懂你的身體。
6月中舉辦的上海國際消費電子展(CES Asia),平均每天有上千名觀眾湧向一處攤位,搶著體驗「AI魔鏡」,因為只要用半分鐘時間站在手機前,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大致是什麼模樣。特別的是,健康報告不只能告訴你心率、BMI等身體指標,還會判斷當下的血壓、心理壓力值、心臟負荷狀況、和心血管疾病風險。


「大家常聽到看臉部表情測謊,但其實人臉血流變化最真實且無法偽裝。尤其,當光線打在皮膚上時,會有不同程度的反射,只要透過一般的鏡頭就能夠有效捕捉。」紐洛斯行銷長林克奇說。
這款「心魔鏡」(Anura)由加拿大新創公司紐洛斯(Nuralogix)推出,共同創辦人兼首席科學家李康,是鑽研神經科學及心理學的多倫多大學教授,也曾經擔任美國國防部顧問,負責測謊研究計畫。由於現有的人臉識別方式,無法看出真實情緒,他與團隊共同開發出血譜光學成像(TOI)技術,偵測臉部血紅蛋白濃度與血流狀況,「即使面無表情,血液卻會真實表現是否覺得緊張和不安。」
心理狀況影響生理表現的例子眾多,如捐血的時候,會有人抱怨為什麼自己的血流得特別慢?原因雖然跟血管粗細、針頭位置、血液黏稠度都有關,但緊張情緒確實也會讓血管收縮,導致血流速度趨緩。
紐洛斯表示,目前他們能判斷喜、怒、哀、樂、興奮、緊張和無感等多種人類情緒,僅有「厭惡」的準確度仍待加強,商業模式共分成兩種:在企業端與中國監視器業中威電子合作,將情緒辨識引擎整合進鏡頭裡,思考如何在火車站、機場等公共設施預測危險;和市場調查、品牌公司合作,了解消費者看完新品、廣告的反應。

然而,真正的藍海應用將在「健康」。
林克奇認為,中國體檢市場還有很大成長空間,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其實有許多醫療需求未被滿足,心魔鏡未來會朝「預檢」功能發展,讓消費者透過背景模式即時紀錄身體數據,而非傳統自行輸入、匯入體檢報告形式。
台灣也有鉅怡智慧(FaceHeart)公司,透過拍攝速率30fps等級攝影機,可用6秒時間量測心跳、血壓、情緒等變化,日前獲得聯發科投資,並取得上海商銀訂單。
「血壓準確度,會決定誰的產品最有競爭力。」林克奇表示,以非接觸式技術偵測人體數據的新創公司為數不少,有些需要繁瑣操作,有些則得找人協助,紐洛斯已經在收縮壓達到美國FDA標準,接下來會努力改善舒張壓準確度,取得認證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