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找孫正義挺新創,目標3至5年內培養台灣「迷你獨角獸」群
郭台銘找孫正義挺新創,目標3至5年內培養台灣「迷你獨角獸」群

「我希望借重孫正義經驗,把獨角獸公司帶到台灣!」

前鴻海董事長、國民黨總統初選參選人郭台銘表示,政府四大基金資產超過3兆5千億新台幣,但每年投資報酬率僅有2%至3%,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台灣因為市場與人口限制,難以打造出獨角獸公司,如果當上總統,將找孫正義協助,培養出幾十家市值超過1億美元的迷你獨角獸企業。」

「獨角獸」泛指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根據研究機構CBinsights統計,目前全球共有362家獨角獸企業,如中國的滴滴出行、今日頭條;美國Airbnb和WeWork。

孫正義談台灣優勢:有人才、硬體和教育水準

經過一個月來回討論,軟銀集團創辦人孫正義(Masayoshi Son)答應郭台銘邀請,來台參加「G2 and Beyond:全球產業秩序的解構與創新」論壇,分享自己的投資心法,更在會後受訪時拋出話題,表示「樂意協助台灣管理基金,提供新創團隊成功機會。」

孫正義、郭台銘接受訪談
軟銀集團創辦人孫正義(圖右)受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圖右)邀請首次在台公開亮相,兩人表示一直在投資領域有許多交流。
圖/ 吳元熙/攝影

孫正義在演講中提到,軟銀願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規模約一千億美元,至去年為止約消耗870億,投資了82家獨角獸企業,他們的資金量比全球的風險創投(VC)相加還要多,但投資報酬率卻能超過40%,比多數VC的平均(13%)高。「自己曾經錯過亞馬遜(Amazon)、百度等投資機會,現在手上有了銀彈,就不會再錯過機會。」他說。

孫正義看好台灣有人才、教育水準等優勢,也維持與世界頂尖企業的合作關係,如果從人工智慧出發,半導體、硬體製造等優勢,將很有機會增加GDP、提升經濟規模並改善民眾收入。

他再舉新加坡淡馬錫(Temasek)主權基金為例,強調這個國家與其他地方不同,願意勇敢面對風險,換取高報酬,「因為若只想打安全牌,將永遠無法有好的回報。」

他指出,願景基金能成功幫沙烏地阿拉伯、阿布達比創造不錯投資績效,關鍵在於,他對每一筆投資都很看重;如果失敗,對於整個軟銀集團和他個人都會有巨大損失;相較之下,中東當地的基金管理人和VC,即便失敗不需負擔任何責任,多數人還是不敢冒險。

「中華民國是一間即將破產的公司。」郭台銘強調,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健保、勞退等基金的報酬率最大化,如果現在的投報率只有2至3%,第一步要想如何提升兩倍,而孫正義就是最好的請益與管理對象。未來若能當上總統,不排除以「包底抽成」的方式,請孫正義協助台灣。

郭台銘說,他不希望只有談政見,而沒有做事,因此這趟找孫正義來,還會去拜訪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討論如何帶動台灣經濟。他表示,願景基金專門投資獨角獸企業,因此另外找了前特斯拉執行長、偉創力(Flextronics)董事長,目前負責硬體新創投資的麥可‧馬克斯(Michael E. Marks)來台,替早期新創團隊搭建交流平台。

「不管軍公教退休基金、勞退基金,甚至健保,遲早都會面臨財務壓力,我認為解決辦法就是思考如何把餅做大。」他強調,淡馬錫過去30年的投資報酬率有8%,他身為候選人要端出牛肉,不會亂開支票,會朝能實際達成的方向努力。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