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公司開始Brainstorming了嗎?
你的公司開始Brainstorming了嗎?
2019.07.11 | 產業創新

Brainstorming對許多產業而言,可能完全沒有嘗試過。Brainstorming的過程中需要引導、等待、整合,才能逐漸往可執行方向邁進,許多企業無法接受這個等待的時間成本,但操作品牌或市場定位,以及消費者探測的規劃時,這是一個重要且頗有用的運作方式。

曾經上過一門課,在課程中負責引導的教練拿出了五本當時在時尚圈非常重要的刊物,印象中分別是大美人、Beauty、Vogue、濃濃、ELLE等,當時教練要求每一個來自不同產業的學員腦力激盪。題目分別是,如果該品牌是一個人,你覺得他是甚麼類型、是男人還是女人、她的星座是甚麼?他喜歡買甚麼牌子的鞋,是Jimmy choo或是達芙妮?她喜歡的對象類型是哪一類?她幾歲,她搭公車還是捷運,她的職業會是甚麼?

一連串莫名其妙的問題,或許會讓參與者覺得一頭霧水,但這其實就是一種挖掘消費者輪廓和設定行銷策略及溝通對象的起點,透過不同領域的學員一起腦力激盪,他們對Vogue(或其他品牌)的想像、感性訴求及對應的既定印象,漸漸地在一來一往拋出的單字中,勾勒出那張消費者的臉,再經由教練將大家的資訊進行整合,行銷人會越來越清楚的看見自己的溝通消費者,原來長得像慾望城市裡的莎曼沙,星座是天蠍座的職場高薪女子。進而,行銷團隊可以開始對這樣的族群進行溝通,主打該輪廓女子可能有興趣的觀點、議題、甚至產品。在嘗試的過程當中,就能夠越來越清楚,這個方向的設定是否錯誤,有沒有調整空間?

創造發言的勇氣,用brainstorming培養領袖人才

Brainstorming是一個企業願意在「領袖人才」養成上做投資的印證。

我在參與VeryBuy品牌公關工作時,很意外的再次經歷到這樣的文化,過去我自己付錢去學習品牌動腦和Brainstorming的課程,而VeryBuy幾乎每個星期都在上演這樣的操練。他們把這個行為稱為「VB Style」,並相信每一個不同專業領域的夥伴,所能發想出的創意都不一樣。行銷會議中不僅是有行銷夥伴參與,包含技術工程師、關鍵字大數據分析師,連人資夥伴都可以是行銷會議中的創意發想者。但這些創意絕不是毫無邏輯,而是能夠透過系統化的整理歸納出一個執行plan。

就拿一個馬來西亞市場策略發想來說,人資夥伴會想到的就是馬來西亞僑生在台比例居多(人口)、關鍵字團隊會以當地的網路瀏覽數據做為思考(關鍵字分析)、行銷夥伴想到的是珍珠奶茶(市場觀察)這幾年在馬來西亞熱銷、總機妹妹想到了梁靜茹(流行文化),這些標籤並非沒有意義,而是可以透過邏輯整理,讓他們所提出的內容,透過系統化地標籤而落實到專案當中。**

這樣的過程讓團隊們開始有了「敢發言的勇氣」和「不怕錯的精神」,也會產生成就感,進而讓年輕夥伴在工作上布建了敢做夢、也有能力圓夢的性格。

在VeryBuy裡,透過Brainstorming和SCRUM學習而倍速成長的年輕人很多,一家平均年齡27歲的公司,裡頭有從大學實習就參與的小助理,如今26歲就已經被團隊訓練了五年,目前是可以獨當一面中階主管了。這就是一個品牌看重「對人的投資」而回收的甜美果實。

接納每一種聲音,Brainstorming的三大關鍵步驟

操作品牌,是一個需要看得遠並看深的行動,在許多微小的細節上都可以察覺業主是否有心在做品牌。放煙火似的策略的確是一種方法,但經營品牌也如同是經營一個生命,企業主對員工成長的投資同時也需要注入信心,並且忍耐等候成全人的過程中,不得不經歷的錯誤和辛苦,接納每一種不同的想法和聲音,但流淚撒種的,能看見歡呼收割的果實是必然的。

因此,在進行這樣的團隊訓練時,有幾個步驟是需要先預備的:

確立每次專案討論的主題,希望得到的結果與目標設定

比如說,本次會議的目標是希望透過各單位的腦力激盪,找出該品牌的主要目標對象。一個產品(或品牌)不可能滿足所有的人,但卻可以讓某一群人「死忠」,倘若目標確定是要打深而非打廣,那麼這樣的設定過程,就可以較容易找到合適的溝通對象。

不批評、不獨裁,接納每一個人不同的創意與看法

了解在不同類型的人心中,對於該品牌的認知是否有著相同或相異的點,並透過系統化的邏輯歸類,將每個人提出的答案設下標籤歸入某一個欄位,比方說:馬來西亞的酸辣麵、珍珠奶茶對當地人的吸引力就能歸於美食類。海島國家,沒有冬天的國度,就能歸類於氣候類,以此類推。

整合和設定啟動機制

需要有一位邏輯溝通和表達能力都清楚的教練,在輕鬆愉快的討論過程中,接納並且統整所有人的意見,並且確實分配該會議結果的執行策略,並分派給各單位的人進行市場研究與執行作業。

透過Brainstorming或SCRUM的運作模式,可以達到人員向心力並激發創造力的成長,在每場會議的過程中,也能讓夥伴們更多了解自己所在的品牌,現階段需要朝向哪一個目標前進,降低人治的獨裁感與獨自一人要負責整個專案成敗的壓力。所有的過程都可以帶領團隊一起進行和修正,更大大的提升了人員成長的幅度並,降低離職率。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