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資料科學家合作?
如何跟資料科學家合作?

近年來資料科學(Data Science)、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一直都是很夯的話題,也有不少像我一樣的PM會對於怎麼開發資料型產品(Data Product)很有興趣。很幸運的,我現在工作的領域中有不少接觸資料型產品的機會,在過程中有自己摸索一下跟資料科學家合作的方式,這篇會以一個資料型PM初心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如何開啟跟資料科學家的對話。

一個完整的資料團隊(Data team)中其實有很多角色,這邊所謂的「資料科學家」主要是指在團隊裡面負責設計與開發演算法、機器學習模型的人,與資料分析師(Data Analyst)和資料工程師(Data Engineer)不同。

資料團隊中不同角色的差異
資料團隊中不同角色的差異。

什麼是資料型產品(Data Product)

在去找資料科學家之前,我們要先知道 「什麼樣的問題適合用數據來解決」

收集到的數據資料可以有很多用途,例如大家最熟悉的AB testing(利用資料去了解產品對用戶的影響),或者是在產品規劃前期做的數據分析(利用資料去找出目前產品最大的問題)。

若我們將這些數據與運算,直接融入產品功能中,它就是一種廣義的資料型產品。以下是幾種常見的例子:

  • 推薦系統: 這個大家應該非常熟悉,例如YouTube的影片推薦,根據用戶行為等資料,去找出用戶最有可能繼續延伸觀看的影片。

  • 內容分類: 例如Spotify上有許多的播放清單,除了個人化推薦以外,將類似曲風的音樂放在一起的「分類(Cluster)」也是常見的資料型產品。

  • 影像辨識: 例如淘寶的照片搜尋功能,辨認與分析用戶上傳的照片,去尋找有相似特徵的商品圖像。

  • 垃圾信件偵測: 例如Gmail會去運算找出哪些信件可能會是垃圾郵件,幫你放到垃圾信件夾裡面。

資料科學不是萬靈丹,要先想清楚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否適合與需要用複雜的資料運算手段。

我該怎麼跟資料科學家提需求?

1. 定義問題

身為PM大家應該都對這一步很熟悉了,不過在用戶問題背後,可能會有一些資料型產品特有的問題,要特別注意一下。比如說常見的Cold Start問題:用戶剛註冊時還不清楚他的喜好;又或剛上架的商品用戶互動的資料較少等等。有蠻多策略可以解決Cold Start,例如用熱門商品或新鮮貨取代推薦商品、甚至在使用者創建帳戶時直接問他的喜好等等,這些策略與其說是資料科學家的職責,更是PM的產品決策,在做產品規劃的時候要納入考量。

2. 確立要優化的指標(Metrics)

對資料科學家來說,優化的指標跟要解決的問題是緊緊綁在一起的。所以在描述完用戶問題之後,立馬跟他們說你想要優化的指標就對了!

例如,假設我希望做一個搜尋結果排序,讓品質好的商品可以被放在最上面,我們可以定義說「這個優化我是希望提升搜尋結果的點擊率」或「我希望優化後用戶會看更多商品」,讓資料科學家來協助思考解法。畢竟有些時候模型和算法就是根據目標來運算,我們不一定知道機器學習模型裡面實際的規則是什麼。

3. 實驗假設與Insight根據

雖然PM不應該直接提供解法、定義規則,但是還是要提供Insight和你的實驗假設,幫助資料科學家思考要怎麼選擇與設計模型。 比如說我們知道在二手拍賣平台中,買家很喜歡新上架的商品,也很喜歡回覆快速的賣家,所以我們假設將算法調整成「新商品 + 回覆快速賣家有優勢」可以讓算法更成功,這樣資料科學家就可以朝這個方向思考,他的成果也會更貼近你的想像。

● 延伸閱讀:產品研究金三角:產業、數據、使用者

4. 告訴資料科學家你將如何應用

資料的運算大多是偏後端的工作,不過像是在建立推薦系統時,最好也可以大概簡介一下UI會怎麼呈現、使用者到時候會怎麼跟這個內容互動等等,也可以幫助思考。

5. 準備演算法需要的數據素材

問題和解法都搞清楚後,資料科學家還是需要足夠的數據才有辦法開始動手。在資料不足的情況,PM要一起規劃收集資料的策略。

加分題:跟資料科學家分享你的中長期願景與策略

除了當下的問題,如果能夠分享接下來持續優化的策略,也可以讓資料科學家知道要怎麼替他的模型鋪路唷!

如果有什麼不清楚,就大方的問你的資料科學夥伴吧!(這篇文章也是透過不斷的問問題累積而成的)

我該怎麼驗證演算法成果?

上線前:Eyeball Test驗證「品質」

跟測試設計原型(Prototype)類似,可以先從簡單的質化驗證方式開始,把算法套到真正的產品上,一起跟資料科學家看看結果,或者給其他同事看。例如:推薦商品的個人化,可以套用同事的帳號,讓他們看看結果的相關度和品質是否符合預期。也可以套用在一些極端狀況或不同的使用者區隔中來做驗證。這個方法好像聽起來蠻陽春的,不過卻是上線前蠻重要的一步。

上線後:AB Test驗證「成效」

跟所有產品改動一樣,跑實驗可以很好的驗證成效。除了主要指標以外,還可以看一些跟資料相關的指標,例如:目前的推薦關鍵字可以成功涵蓋多少搜尋,或有多少比例的違規商品能夠被演算法抓出來等等。這些測量可以幫助我們決定是否要收集更多資料,或是否要繼續優化演算法能夠涵蓋的範圍等等。

● 延伸閱讀:產品實驗設計踩雷實務分享:隨機分配好重要!

我想成為資料型PM,需不需要去上一些資料科學的課?

我也有問過資深的PM這個問題,他給我的答案是,

對於PM來說比起機器學習的模型運算與細節,更重要的是把「資料」當成一種「解決問題的手段」。

由PM定義出「要解決什麼問題(What to solve)」,然後再來跟工程師和資料科學家一起討論「用什麼手段解決(How to solve)」。

當然就像我們跟軟體工程師合作一樣,了解程式運作的邏輯和概念會有幫助,不過就像我們不需要真的會coding,身為PM只要對資料和演算法的關係有基礎概念,就已經有很多事情可以嘗試了。

●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Data Science Fundamentals for Product Managers
Machine Learning for Product Managers

Coursera上面也有很多不錯的資料科學課程,我個人覺得對沒有技術背景的PM(如本人)有些稍微困難,但如果有時間,它是很棒的學習資源!

若有興趣了解更多關於資料團隊的合作,也可以參考以下這篇:【PM夥伴攻略】如何跟資料分析師合作?

責任編輯:陳建鈞

(本文由產品三眼怪授權轉載自Medium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