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直播平台鬥魚登陸納斯達克,騰訊爸爸仍是最大贏家
遊戲直播平台鬥魚登陸納斯達克,騰訊爸爸仍是最大贏家

美東時間7月17日,遊戲直播平台鬥魚正式掛牌納斯達克,股票代碼「DOYU」。

鬥魚的IPO之路可以說是困難重重、一波三折,從港股、紐交所到落腳納斯達克;從有機會成為「遊戲直播第一股」到股價破發。上市後儘管美夢成真,但更崎嶇的道路現在才開始。

一波三折,鬥魚股價仍破發

上市首日,鬥魚開盤即破發,開盤價為11.02美元,低於發行價11.50美元。截至交易日止,鬥魚市值為37.3億美元,對手虎牙的市值約為49.9億美元,帳面上鬥魚的市值約為虎牙的七成。

從2018年開始籌備IPO,昨日登陸納斯達克,鬥魚的上市之路並不順遂。

鬥魚身為遊戲直播領域中最大的玩家,原本乘載著許多人的希望走上上市。不過,虎牙於2018年3月赴美遞交IPO申請書,登陸紐交所成為「遊戲直播第一股」。

自此,鬥魚IPO的進度不斷落後、延宕,先是放棄港股轉戰紐交所,最後選擇納斯達克。對於頻繁更動上市目的地,鬥魚僅回覆:「一切以招股書為準。」

確定落腳納斯達克後,鬥魚也修改了幾次上市時間、募資金額,歷經的波折不言而喻。但終究讓鬥魚擠上市了,儘管波折重重,但從用戶與遊戲資源來看,鬥魚的手中好牌仍不少。

鬥魚的優勢:用戶數量與遊戲資源

儘管市值低於虎牙,鬥魚仍有用戶數量與遊戲資源兩項優勢:

1. 用戶數量優勢

鬥魚Q1的註冊用戶達2.809億,月活躍用戶達1.592億,領先虎牙的1.238億。付費用戶也達600萬,較去年同期成長66.7%;每付費用戶平均收益(ARPPU)達226元,相較去年同期成長51.7%。

2. 頂尖主播多、仍是騰訊重要的遊戲宣發管道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3月,鬥魚註冊的主播數達650萬,頂尖主播6,500位。其中,鬥魚與中國Top100遊戲主播中的51位簽訂了獨家直播合約,包含8位Top 10的主播。本次鬥魚前往納斯達克上市,也帶上了四位頂尖主播。

螢幕快照 2019-07-18 下午7.06.28.png
鬥魚在IPO之日,也帶上了四位頂尖主播前往。
圖/ pdd_liumou微博

在遊戲管道方面,則靠騰訊撐腰。2018年3月,鬥魚獲得騰訊獨投的6.3億美元,同日虎牙也獲得騰訊4.61億美元的投資。儘管雙方都獲得投資,但騰訊在熱門遊戲、賽事直播上都把資源提供給鬥魚。

此外,還有一個「看點」,就是鬥魚的收入來源。招股書中顯示,鬥魚第一季營收為14.89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3%。直播業務營收13.541億元,占營收86%,其他收入來源則為廣告收入。

鬥魚的收入主要來自直播業務是事實,但是對比虎牙直播業務占比90%,其他占比超過95%的遊戲直播平台大有人在,鬥魚的收入來源「相對健康」。

遊戲直播的下一個戰場:電競

談到賽事直播,的確是鬥魚的強項。

2018年鬥魚直播了300場以上電競賽事,包含《英雄聯盟》第8賽季中國賽區所有的正規賽,以及全球季中邀請賽。在暴雪(Blizzard)的遊戲和中國非常流行的《Dota 2》中,也都擁有主流賽事的轉播權。而鬥魚也自辦賽事,「黃金大獎賽」目前也小有名聲。

招股書中也寫明,鬥魚將利用IPO的資金來發展更多的優質電競內容。

無獨有偶,今年1月虎牙宣布成立電競公司,將電競視為全公司的戰略目標,並宣言加大對於高質量電競賽事的投入。

遊戲直播平台的修羅場,將集中在電競賽道。只是,當大家都做一樣的事情,過去「大搶主播」將變成「大搶賽事」,如何做出差異化將是未來的重要目標。

崛起的第三方勢力:快手

一度登頂首富的中國萬達集團創辦人,王健林的獨子王思聰,曾創立「熊貓TV」,曾在中國畫下「三分天下」的遊戲直播局勢,但卻在今年3月宣布破產。

自千播大戰後,中國直播賽場上只能說一地雞毛,剩下鬥魚與虎牙雙強爭霸。

但搶在鬥魚IPO前,快手宣布遊戲直播手機端日活躍用戶破3,500萬,遊戲影片用戶日活躍用戶達5,600萬。就活躍用戶來看,已經超過了鬥魚與虎牙之和,鬥魚日活躍為1,500萬、虎牙為1,100萬。

接著快手也投入了「百萬遊戲創作者扶持計畫」,強化中、低端的遊戲創作者的專業化管理與協助扶持。

除了快手,抖音也在加大對於遊戲的投入,短影片的發展,可能進一步擠壓直播平台的空間。

唯一贏家:騰訊

不管直播行業上演怎麼樣的恩仇錄,最大贏家都是將是「騰訊爸爸」。

騰訊在去年同一時間投資了虎牙與鬥魚。騰訊握有鬥魚43.1%的股份,以及34.6%的虎牙股權。兩大遊戲直播平台都得尊稱騰訊一聲爸爸。

至於快手,騰訊自2017年3月領投3.5億美元、2018年又投入了10億美元,也是快手揭露的最大投資人。所有人都是「騰訊系」。

旗下業務相爭,誰得利?也許是所有人的疑問,但回頭看騰訊體內的「賽馬文化」DNA,騰訊的做法也合理化了起來。

騰訊過去在產品研發、項目發展上採用賽馬機制,讓產品團隊處於一個公平的競技場。為的就是不求單人、單一團隊成為常勝將軍,而是打造一個持續能貢獻爆紅效益的產品池。在開放的生態系中,騰訊似乎也樂見競爭的情況。

回歸到鬥魚本身,首度轉虧為盈可能僅是曇花一現,未來的前景還存在著很多不明朗之處。但跟隨著鬥魚IPO一路走來,踏入了資本市場之後,新的戰場才開要開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