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acebook的Libra,談金融科技的演進和社群通路
從Facebook的Libra,談金融科技的演進和社群通路

6/18 Facebook發布了其密碼貨幣Libra的白皮書,究竟Facebook何以轉向Libra之發行,本文希望藉此討論一下Facebook商業策略之轉變。

Facebook Releases Cryptocurrency White Paper for Libra Currency

還記得去年LINE發布說要搞LINK代幣時,我曾撰寫一篇文討論LINE的代幣經濟學,曾獲得許多朋友的回饋。那時可以發現一件事,就是像LINE這樣的社群平台不再單純依靠社群的廣告和貼圖來賺錢,而是漸漸擴展其服務至支付金融服務當中,甚至透過LINK幣考慮跟虛擬經濟合體。

關於社群平台的發展,近來有三項新聞值得我們看一下,並思考其背後原因。

  1. Facebook的發行全球密碼貨幣: Facebook Sources Say That Stablecoin White PaperWill Come on June 18

  2. EOS的社群平台Voice: 「還是社交平台吧!」Block.one宣布在EOS區塊鏈上推出「Voice」:將與社群用戶共享利潤

  3. LINE和Visa合作的新聞: LINE Pay攜手Visa開放服務內可直接申辦Visa數位支付卡

這三項新聞仔細探究一下,大家可以發現一件事,那就是 「社群平台」漸漸往金融服務發展。另一方面,作為區塊鏈技術發展之EOS, EOS背後區塊鏈開發的公司Block.one 也往「社群平台」邁進。為何都選擇社群平台?本文打算從這個點切入討論,下面我將從三個角度論述: LINE在台灣的布局、Facebook的轉型和金融科技發展談起。

1. LINE在台灣的布局

如果把LINE在台灣相關之新聞整理一下,可以發現:

早期與中信金合作,推廣第三方支付的信用卡代收代付,透過信用卡搶占市占率和用戶黏着度,並搭配點數經濟進行。接著透過與一卡通合作,推動LINE用戶間的資金傳輸,提升小額支付上的便利性。最後則是台灣網銀3搶2,LINE也提出純網銀申請,期望未來除了支付外,能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務。

從LINE在台灣的發展歷程來看,其正是一個典型的金融科技例子,透過合作結盟,善用社群平台優勢,吸引消費者而攻入金融支付市場前端服務。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LINE真正潛在的競爭對手,不一定是其他實體銀行甚至是其它純網銀對手,反而是動作頻頻的「Facebook 」,要發行Libra的Facebook更會是其潛在的競爭者。

2. Facebook的轉型

自從GDPR實施以來,隱私權和消費者的數據權利逐漸受到重視,在各國政府日益重視,以及用戶個資隱私權利意識之崛起,Facebook也不得不面對其相關營業模式之改變。加以近年來劍橋分析、假新聞、個資洩露等負面新聞,於今年3月初Facebook即宣布說要打造隱私平台,並發展匯兌等相關業務,並說明要先在印度進行試點。

Facebook這個商業模式的轉變,可以發現過去透過免費吸引用戶,再來利用用戶個資進行廣告行銷、投放的營利成本,在GDPR實施後逐漸升高。假消息、資安問題也促使其用戶流失,故而開始嘗試將隱私還權用戶,並說明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軍P2P支付市場,Facebook正式從數據廣告朝金融科技邁進。

3. 金融科技之發展

在談金融科技前,我想先從科技業者和金融服務業者之早期協作開始談起。一談到金融科技,我們常常覺得銀行落後,而科技業者進步,但若追溯歷史到1990年代左右,會發現早期科技的創新,幾乎都是從金融機構內部產生,簡單回顧一下歷史可以分為:

金融機構的創新(科技金融)

如ATM、金融EDI、網路銀行,其實都是早期銀行因應科技變化下,所做出的改變。如ATM可以讓金融服務不限於分行營業時間,金融EDI讓匯款數位化,簡化人工之不便,網路銀行則是因應網際網路和個人電腦的出現,提供電腦PC的使用環境。

不過因為本質還是以金融機構為中心,服務上面來說僅是在取代銀行既有的流程或簡化人力,而不是真正的以客戶需求為改良方向,所以很容易有使用者介面UI不親切、難使用,或系統老舊不符合外在環境變化等問題。

科技業者的創新(金融科技)

要理解金融科技的發展的背景,其實我們可以從Paypal、中國淘寶電商的故事開始說起。思考一下,為何科技業者要開始涉入銀行的金融服務呢?

如果有讀者早期使用過銀行提供的網路服務,常常可以發現用戶前端的UI非常難用或是系統不發達,難以符合網路金流服務快速的需求,而且系統老舊就算了,可能手續費還高的嚇人。

在電子商務快速發展而導致網路交易越來越頻繁的趨勢,在跨境交易上,買賣雙方金流難以串接的這件事就更被突顯出來,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不符合網路世界金流之需求,這也是Paypal早期發展的背景,希望處理跨境匯款困難的問題。

而淘寶的故事,則是在電商買賣活動下,銀行支付系統無法符合消費者們針對「履約保障」的需求,既然無法期待銀行的改變,那麼淘寶就自己跳下來處理買賣雙方的需求,這就引發了一個變化,部分科技業者逐漸從金融服務的後方,走到用戶的前端,從後方的系統設計、維護,轉向以科技解決用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如TransferWise的換匯服務,WorldRemit處理移工的匯款。

這也是我們常常在談的金融科技:既用科技解決客戶之服務需求,甚至是「創造需求」。

談到金融科技時,常常會有人把密碼貨幣一起比較討論,我認為這兩者有著本質上之不同,而既然Facebook要發所謂的密碼穩定幣,這邊就額外談談「密碼貨幣」。

金融科技與密碼貨幣

虛擬世界的金流以及實體世界的金流,在過去我們認為所謂虛擬世界的金流對實體經濟不太會有多大的影響,就像世紀帝國裡面的黃金、線上遊戲如魔獸世界之金幣。不過2008年比特幣的出現,這種背後無需一個特定人運作的模式,亦不能隨意被更改數量的特色,真的就大大改變了虛擬世界金流的模式。

過去我們在網路建構起來的虛擬世界,在傳訊息等方面雖容易,但在匯錢和收錢這件事卻不那麼方便,還要透過金融業,金融業透過科技取代其人工作業時,這就是「科技金融」。

當金融業服務不好時,科技業者開始改善金融服務,提供各種意想不到的科技運用,這就是「金融科技」。

密碼貨幣則是打算改變依附於「實體」金融的局面,不再透過銀行或是金融科技業者,透過網路協定即可達到價值傳輸。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它已經有機會形成自己的一套經濟模式,不同於實體的「貨幣經濟」而是網路上自己的「代幣經濟」或是「Defi去中心化金融」。

因此我不認為區塊鏈下的Defi可以稱為金融科技的一種,因為它根本上在於「改變實體貨幣」體系,而不是如金融科技般地「優化實體貨幣」體系內的金融服務。

本文認為已有兩套經濟體系產生,一個是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業者建構起來的「實體貨幣」體系;另一方面,則是由區塊鏈公司和去中心化信仰者支持的「密碼貨幣」體系。 當然,還有更多人嘗試做這兩套體系間之服務提供者,如一些虛擬貨幣和法幣的交易所。

結論:社群平台與金融科技

回到社群平台的討論上,在思考這件事時,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上面,各位可以想想你最常產生關注力的地方是哪裡呢?是銀行的網銀頁面、電商平台、遊戲世界、影音平台還是什麼?

如Facebook、LINE等等的「社群平台」?

如果你的社群平台是作為你在虛擬世界的另一個身分,就不難懂為何社群平台業者做金融服務有很大的優點,因為社群平台最終會成為大多數人在虛擬世界交流的地方, 如我國的LINE,美國的Whatsapp,以及共同的Facebook平台,

它們就是我們在網路上面的「社交通路」,透過社交平台更可能讓你我付錢於無形之中,整合進去的服務讓我們「付錢像傳消息一樣簡單」。

在網路世界的「通路」是可以跨領域、跨業別的,世界上最大的銀行,也很難做到Facebook這般有20億多用戶這樣的規模,所以如果它瞬間成為多數人的共通金融平台,那麼在跨國、跨成本、中間機構都不在,成本將可大幅度降低,其發展起來帶來的效益將非常巨大,未來甚至可以立足支付、放眼借貸、財富管理等服務,運用金融數據和非金融數據,打造一全面性的金融服務。

Banking 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 — Brett King

而Facebook所要打造的密碼貨幣必然也會想要打造與「密碼貨幣」體系間之交易,如其穩定幣發展策略成功。Facebook恐將成為一最大的金融科技業者及一龐大的金融業,其幣別更可能成為Facebook用戶經濟圈之計價單位也說不定。

「臉書幣」會是符合密碼貨幣精神的產物嗎?符合虛擬世界去中心化、治理分散化等等的,還是只是個實體貨幣經濟下,另一個拔山倒樹而來的金融科技業者呢?

(本文由黃亞森授權轉載自Blockore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社群媒體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