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棒之下,華為營收仍提升23%!高成長背後留了哪些「籌碼」?
重棒之下,華為營收仍提升23%!高成長背後留了哪些「籌碼」?

自華為(Huawei)被美國方面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之後,華為問題成為了全球問題,它震盪著全球技術、軟體、硬體市場,甚至給全球供應鏈系統也帶來了一些恐慌情緒。

華為選擇了一種更開放的方式回應全球市場的關切。華為在今年首次開放2019年季度財報會之後,在7月30日,華為在深圳坂田總部召開了2019年半年報財報會。

華為2019年半年報繼續向客戶和用戶傳遞穩定高速發展的信心。此外,這次財報會也與之前的不太不同:華為首次全球直播,尤其是在歐洲也設立了專門的分會場。數據顯示,華為銷售收入4,013億元人民幣(約2兆元新台幣),同比成長23.2%,淨利潤率8.7%。其中,消費者業務營收2,208億元人民幣(約9,967億元新台幣),佔比55%;營運商業務1,465億元人民幣(約6,612億元新台幣),佔比36.5%;企業業務316億元人民幣(約1,426億元新台幣),佔比7.9%。

在重棒之下,華為仍然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相較於華為5G,消費者業務更為亮眼。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也在財報會之後發布消息稱:上半年消費者業務收入成長超過了40%。

Huawei1.jpeg
華為公司董事長梁華
圖/ 品玩

而華為公司董事長梁華在財報會上也提到,5G產品並不會受到禁令影響,需要「補洞」的業務單元更多是消費者業務。

華為是一架在空中翱翔但傷痕累累的戰機。他說,營運商業務的「洞」已經補得都差不多了,下半年主要是消費者業務的「洞」還要補。消費者業務、營運商業務以及企業業務是華為營收的三駕馬車,而華為公司營收的重點一直在於前兩者。

而此次業績匯報顯示出了:華為5G所在的營運商業務仍可期待,而「補洞」過、被美國重點打壓的消費者業務在2019年前半年還獲得了逆勢成長,給予了市場更大的信心。

這個最被美國方面「關照」和打壓的業務,這次它也成了最具抗壓、反彈能力的業務。

重任在肩

華為在年初公佈2018年年報時,消費者業務營收首次超越了營運商業務,成為華為公司最大的營收貢獻單元。當時,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年報發布後還在朋友圈表示,「消費者業務佔比還會繼續迅速提高,今年、明年、後年。」

2019年3月,華為消費者業務在舉行「軍團作戰」誓師大會,宣布3年1,000億美元(約3兆元新台幣),5年1,500億美元(約4.6兆元新台幣)的營收目標。這家公司的改革重點也由此揭開:消費者業務獲得授權成為「軍團」,更加獨立自主,而營運商業務則加速變革轉型。

數據證明了這一點。2019半年報數據顯示,華為上半年營收4,013億人民幣(約2兆元新台幣),同比成長23.2%(淨利潤率8.7%),其中消費者業務2,208億元人民幣(約1兆元新台幣),佔比55%,而營運商業務為1,465億元人民幣(約6,613億元新台幣),佔比36.5%。消費者業務佔比仍在提高。

從2017年開始,消費者業務在華為公司中的結構變化已經顯現:2017年年報中,消費者業務還次於營運商業務,是華為貢獻第二大的業務:消費者業務收入2,372億元人民幣(約1兆元新台幣),佔比39.3%,而營運商業務收入2,978億人民幣(約1.4億元新台幣),佔比49.3%。而2018年年報中兩者業務佔比是48.4%和40.8%;到2019年半年報,消費者業務和營運商業務佔比為55%和36.5%。在三年之間,消費者業務收入佔比從39.3%一路升至55%。

在美國方面「斷供」之下,不光消費者業務內部佔比提升,華為手機在市場的出貨總量仍然在成長。

Huawei2.png
圖/ 品玩

研究機構觀國際(Canalys)最新發布第二季度中國智慧手機銷售數據顯示,華為銷量大幅成長超過30%,出貨量達3,730萬台,中國市場佔比首次突破38%,在中國市場出貨榜上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而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上半年華為市場佔比33%,尤其是兩份數據報告都顯示出:其他手機品牌在中國區銷售均有不同程度下滑,華為正在搶食中國手機市場。

Huawei3.png
圖/ 品玩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曾對媒體確認海外市場華為手機出貨將下降40%,而在接受另外一家媒體採訪時又提到華為今年將出貨2.7億台手機。在2018年,數據顯示華為(含榮耀)智慧手機總發貨量為2.06億台,也就是說今年華為在出貨數據上依然保持成長。

面對美國方面的「制裁」,為何消費者業務仍然保持高成長?

梁華在業績解讀時提到,供應商和合作夥伴給予了華為極大的信任和支持,保障了華為的供應穩定和對客戶的及時交付。華為的業務連續性管理、多元化供應策略也在市場的考驗中得到了驗證。「迄今為止,華為沒有一天停產,沒有一天中斷對客戶發貨。」

此前華為終端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詢問在海內外市場的一些策略變化,何剛提到,華為在海內外市場仍然會持續投入。但目前從數據來看,保持高速成長的秘密就在於中國市場。

根據觀察,華為在中國市場採取類似機海的戰術,今年上半年華為旗艦P30系列之後,nova 5系列隨即到來,華為旗下榮耀20系列則選擇在倫敦發布,之後搭載麒麟810晶片的諸多產品線即刻上馬,比如nova 5i Pro以及榮耀9x都是搭載這一晶片的新品。華為通過技術創新迭代產品,吸引更廣泛的用戶客群。

梁華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下半年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因為我們上半年有(市場)慣性。」他提到,華為手機今年下半年的發展,特別是在海外應該說還是有一些挑戰。

「在將近大概45天左右,一個半月由於市場慣性基本上還在成長。除少數的一些產品,比如說在智慧電腦、服務器這一塊和海外消費者業務受了一些影響以外,應該說在上半年整體的影響不大,所以在上半年各項財務指標是比較良好的,我們也取得了穩健經營和有效成長。」梁華說。

研發投入換「備胎」

梁華提到,華為在公司內部,在ICT基礎設施業務、消費者業務之間,很多核心技術能力很多其實是共享的。而研發投入產出將受惠各大部門。

在研發費用上,華為不吝嗇。2018年年報上:華為在2018年投入研發1,015億元人民幣(約4,582億元新台幣),這已經大於蘋果在2018財年的研發投入——大概是人民幣953億元(約4,302億元新台幣)左右。2019年,華為將繼續按照計劃投資:在研發上投入1,200億元人民幣(約5,417億元新台幣)。

華為公司整體的研發投入所換來的消費者業務的回報其實是更多的「備胎計劃」,而在海思麒麟晶片之外,最大的「備胎」應該屬於操作系統。

「只要Android願意繼續合作,華為就不會使用自有的作業系統。」對於預告已久的鴻蒙系統,梁華提到,鴻蒙是針對IoT物聯網做的操作系統,用於包括將來的自動駕駛、遠程醫療、工業控制等等方面。

他提到,鴻蒙系統不是噱頭。對於未來華為手機使用哪個操作系統,「在短期如果說美國政府允許華為用Android,我們應該還會選擇在手機裡面用。如果不允許我們來使用的話,我們有能力,並且你們可能也會在未來的產品中看到。」梁華補充說。

梁華說,少量的、不重要的(供應商已經)恢復了供應,但關鍵期其實到現在並沒有恢復。「手機Android的操作系統和生態到現在也沒有恢復。」簡而言之,鴻蒙是否會替代Android成為華為手機接下來的主力操作系統,會根據未來發生的市場情況而定。

梁華強調,「至於說我們的新產品到底會搭載什麼操作系統,只有在發佈時才能知道。」

更多的「留一手」

在4G到5G的過渡期,華為公司應該會以消費者業務為基礎。

此前華為提出了「1+8+N」 全場景智慧化生態戰略:以手機為主入口,以AI音箱、 平板、PC、可穿戴裝置、車機、AR/VR、智慧耳機、 智慧大螢幕為輔入口,結合照明、安防、環境等泛IoT設備,積極打造智慧家居、智慧車載、運動健康等重要場景下的用戶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

其中,消費者業務的新戰場是「智慧螢幕」。華為旗下榮耀已經宣布,榮耀首款智慧螢幕將於8月10日消費者開發者大會亮相,智慧螢幕不光要帶來新的用戶,還將賦予舊的產業為華為開闢新戰場。

華為和榮耀智慧螢幕戰略會完全分開。此前余承東也曾透露,華為智慧螢幕產品將擁有更強的功能和配置。

Huawei5.png
圖/ 品玩

作為如今主力的業務營收單元,消費者業務還存在諸多未知:比如現在海外手機業務只是恢復到了禁令之前80%的水平,還有一些調整空間;今年下半年,消費者業務將繼續承壓;任正非此前在接受雅虎財經採訪時還提到了一個壞消息:「眾議院已經通過了五年之內在實體清單不撤銷華為」——儘管Google、英特爾等美國公司仍在積極申請對華為供貨的「臨時許可證」。

在這基礎上,華為5G仍然是一個可期待的業務。「5G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到供貨,目前在這方面沒有受到影響。而在市場上面,華為有比較領先的產品和解決方案,5G取決於客戶的選擇。」

梁華說,在ICT基礎設施領域,生產發貨情況總體平穩,除了智慧電腦業務受到影響,無線網絡、光通訊、數據通信、IT等生產發貨量都在成長。「尤其是在5G領域,我們已經獲得了50個商用合約,並發貨超過15萬個基地台,5G商用全球領先。」

梁華還提到,因為美國政府對華為的打擊,使華為的工作目標更加清晰,跨部門協同更加順暢,員工更加充滿幹勁,內部活力正在得到激發。在這歷史時刻,正是內部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外部優秀人才加入華為的好機會,他呼籲更多的人才來到華為。「我們現在是在求生存中謀發展,解決技術問題,也研發探索問題,除了內部調整外,我們希望天才能夠成批來,加入華為,共同迎接挑戰,謀求發展。」

華為應該還有後手,它似乎一直在等待。「我估計還有兩個星期,他們不做出決定,我們就要做出決定了。」任正非接受採訪時說。

責任編輯:江可萱

本文授權轉載自:品玩

關鍵字: #華為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