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科幻故事裡,電子設備總被塑造成沒有按鍵的樣子,所有的互動都在螢幕上完成,看起來更酷、也更有未來感。
雖然在現實世界中,我們並沒有做到將所有按鍵都去掉,但智慧型手機的按鍵確實是在一步步減少。從功能機時代的全鍵盤、九宮格鍵盤,到智慧型手機上用虛擬按鍵來代替。全螢幕時代,就連iPhone祖傳的home鍵也被取消。
現在大部分的主流手機,就只剩下了電源鍵、音量鍵幾個按鍵。除了本身的基本功能之外,它們還承擔了很多其它功能,螢幕截圖、語音助手、刷卡、快速啟動相機......這些操作都需要實體按鍵來完成。手機上的功能越來越多,按鍵卻越來越少,你覺得它們還夠用嗎?
千奇百怪的螢幕截圖方式
實體按鍵一直沒有被全部取消,是因為有的體驗無可替代。電源鍵承擔了開/關機、解/鎖螢幕的功能,在系統崩潰的情況下,它是手機的最後一道屏障,可以強制關閉電源。調音量也是一個的常用操作。在一些特殊場景下,比如夜晚看不見時,用戶需要一個有反饋、可以盲操作的操控方式。很明顯,有物理反饋的實體按鍵更讓人安心。
除了這些基本需求,實體按鍵還承擔了很多組合鍵的功能,最常用的是螢幕截圖。在Android手機上,螢幕截圖的統一操作是「電源鍵」+「音量-」,操作時只需要兩個手指從背面捏一下,體驗很順暢。
但是有的手機把電源鍵和音量鍵放在了同側,按起來比較彆扭,需要兩隻手才能操作。於是很多手機用手勢來代替組合鍵,OPPO的三指螢幕截圖、華為的指關節螢幕截圖,有的也會在快捷開關、懸浮球裡添加截圖選項。
像Pixel就更奇怪,它把電源鍵放在了音量鍵的上面,離大拇指更遠,這樣會導致誤觸,按螢幕截圖快捷鍵時也不方便。Pixel的解決方法是通過長按電源鍵來彈出截圖選項,好在它的振動反饋和軟體互動做得不錯,選項就在按鍵旁邊,體驗還算順暢。
iPhone、Android組合鍵不統一
除了螢幕截圖,還有很多操作需要實體按鍵來完成,但是按鍵越來越少,很多功能就被堆到了僅有的幾個按鍵上。或是長按、或是雙擊,不同場景下各自的操作都不一樣,這很容易讓人混淆。
這裡拿iPhone來舉例。作為iPhone曾經的「靈魂」,home鍵承擔了許多功能,在它被取消之後,這些功能都被轉移到了電源鍵、音量鍵上。
原本的「電源鍵」+「home鍵」螢幕截圖,變成了「電源鍵」+「音量+」,和Android手機的普遍操作反了過來;原本的長按Home鍵呼出Siri,現在為了照顧用戶習慣變成了長按電源鍵;那麼要關機呢?你需要長按「電源鍵」+「音量-」,也就是和Android手機的螢幕截圖組合鍵相同......。
在第一次給iPhoneXR關機的時候,我真的是試了好久,最後上網搜了才知道方法。雖然開/關機已經不是經常性的操作,但按鍵減少無疑還是給操作帶來了不便。
愛它,就給它一個獨立按鍵
手機內部寸土寸金,但還是有不少廠商願意為了一些特色功能,專門給手機增加按鍵。索尼(Sony)手機有單獨的相機鍵,可以快速啟動相機,並實現類似相機快門的體驗。小米、三星給手機增加了語音助手按鍵,快速啟動小愛同學、Bixby。錘子手機專門為閃念膠囊設置了一個按鍵,快速記錄想法。黑鯊專門給遊戲手機設置一個按鍵,一鍵進入遊戲模式。
雖然很多功能都可以通過其它方式來實現,但肯定不如單個按鍵啟動更快。對於手機廠商來說,每個獨立按鍵也成了一個可以宣傳的點,代表對某個特色功能的重視。
手機按鍵之所以能一減再減,是因為很多功能都可以用其它方式代替。比如前面說的手勢、懸浮球、快捷開關,只要把互動體驗做好,實體按鍵並不是必需的。iPhone當年敢把實體home鍵改成非按壓式,就是因為振動反饋可以模擬真實的觸感,非按壓式的home鍵還不怕物理損壞,有更長的壽命。
是時候給實體按鍵「解壓」了
未來的手機會去掉所有實體按鍵嗎?我覺得很難。有一些場景需要盲操作、有反饋,不管是語音操控還是虛擬觸控,都無法滿足所有場景。如果為了延續使用習慣,把更多的功能放在僅有的幾個按鍵上,就要「榨乾」每個按鍵的價值,各種組合鍵、長按、雙擊操作都加上,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互動混亂,每項操作在不同場景下功能不同,用戶學習起來也麻煩。
手機廠商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統一互動和優化體驗上,讓實體按鍵只負責「必需」的功能。這樣可以給讓按鍵減輕一點「壓力」,也減輕了用戶的學習成本。要推動這樣的互動轉變,只有靠Google、蘋果的力量了。
責任編輯:江可萱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