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製造的關鍵拼圖!加速「數位分身」實現的創新感測技術
智慧製造的關鍵拼圖!加速「數位分身」實現的創新感測技術

「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是製造業經常聽到的關鍵字,它是將現實世界中的「物品」,忠實重現於數位世界中。

數位分身的物件,經常可以反映實體物品運作時的變化和狀況,呈現個別物品的狀況。從設計到製造、實際運作時的服務,甚至產品廢棄管控等各階段,整個產品的生命週期都可以運用此技術。

編按:繼2018年的《推動世界的100種新技術》,日本權威媒體日經BP社指出,「連結」是未來最重要的趨勢,不同科技間互相融合,國際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也逐漸相互串聯,在《連結世界的100種新技術》一書中指出「跨界合作」就能掌握勝利的先機,跨領域科技將改變人類的未來。

當我們聽到「將現實世界裡的物品重現於數位世界」時,通常都會想到以3D-CAD(電腦輔助設計)軟體製作的數位模型(Digital MockUp),不過DMU的用途只是實體模型(MockUp)的替代品,用來協助人員在設計階段討論細節的工具罷了。

2011年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表的論文中,首次出現「數位分身(digital twin)」這個詞彙。

數位分身的未來發展年表
數位分身的未來發展年表。
圖/ 日經 xTECH(旗標出版)

關於數位分身的提案,是由NASA製作太空探測機和美國空軍飛機的數位虛擬分身,並將飛行記錄的數據隨時反映至虛擬物件上,以掌握機體的毀損狀況,並且還可以模擬、尋找適當的維修方法,以延長機體壽命,讓操作時間達到最久。

若能即時正確掌握各機體的狀況,即可將為確保結構體強度等安全性而設計的「冗餘」降至最低的必要狀態,有助於減輕機體的重量和強化載重能力。(編註:工程學中的「冗餘 redundancy」是指為了提昇系統可靠度、確保結構強度等安全性考量,刻意在機上配置多餘的、重複的零件或功能。)

2011年,當「數位分身」一詞第一次出現在NASA論文中時,IoT和AI技術的應用不如現在發達,但時至去年,情況已經大不相同。

由於IoT的普及,將能蒐集更多現實世界的資料以反映在數位分身上,而AI則在深度學習的加持下,逐漸提升預測的準確度。現在的數位分身可透過雲端服務,更方便地使用高性能的電腦功能。

NASA構想的數位分身之原型。
NASA構想的數位分身之原型。(旗標出版提供)
圖/ 由《日經製造》雜誌基於NASA的資料製作

數位分身的實際應用三階段

在數位分身的應用實例中,備受矚目的是美國奇異(General Electric,GE)公司,他們有飛機噴射引擎、風力發電用渦輪等客製化接單生產之產業用設備,並將數位分身技術應用於這些設備的故障預兆診斷。

就風力發電渦輪來說,由於會被設置場所的地形影響,因此各渦輪的零件耗損度皆不同。GE就拍下每一片渦輪風扇葉片的表面狀態,將溫度、旋轉頻率套用在影像上,分析葉片的損壞程度,便能在故障前採取適當的措施,以提升產能利用率。前面提到數位分身就是導入實際作業數據,在數位的虛擬世界中重現現實世界的物品,這就是個很好的範例。

2019-09-26_134825
風力發電渦輪(左)與其數位分身(右)。
圖/ 奇異公司(旗標出版提供)

在工廠的生產線上,也開始運用數位分身技術了。GE Healthcare Japan的日野工廠,在醫療用超音波診斷儀器的探頭生產線上運用數位分身,蒐集各種資料,並進行統一管理和監視。藉此掌握生產設備的毀損狀況,在故障前就能判斷更換零件的時機。他們是使用GE的IoT平台「Predix」和其App,來蒐集、分析產業用機器和生產線上的數據。

以下讓我們來整理要導入數位分身所需要的技術。成功運用數位分身的過程,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必要的技術。

第一個階段是蒐集現實世界中的資訊,將之反映於數位分身上。在此過程中,會運用到感測器和蒐集感測器數據的IoT技術。

第二個階段就是在數位虛擬世界中,分析數位分身。在此階段中,較重要的是數值模擬(Numerical Simulation)、大數據分析及AI等技術。

第三個階段是將數位分身應用於現實世界,作為機器、生產設備的各種參數,以及安排維修計畫的根據。為了以令人易懂的方式呈現分析結果,則會運用到AR(擴增實境)和MR(混合實境)技術。

零件本身就是感測器

在前文所敘述的第一個階段,有種技術可以支援,那就是透過特殊技術,直接把零件本身變成感測器。其中一個案例,就是德國「舍弗勒(Schaeffler)」公司所研發的「Sensotect 塗料系統」(Sensotect Coating Systems)。

舍弗勒公司是在軸承和軸承架等零件的表面刻蝕線路圖面,然後導入電流。由於通過線路的迴路電阻值,會依零件的變形量改變,因此可測量施加於零件上的力量或扭矩(torque)等。他們在零件表面添加特殊合金塗層,等磨掉塗層後,就會留下所需的線路圖面。

2019-09-26_134835
利用Sensotect 塗料系統,增加感測器功能的軸承(左)和軸承架(右)。
圖/ 舍弗勒(旗標出版提供)

直接把零件變成感測器的技術會受到矚目,是因為可以省去另外安裝感測器來蒐集資料的工程。一般來說,如果在第一階段無法從既有的感測器取得所需的物理量,就必須加裝感測器,或從既有的感測器蒐集到的物理量,去推算出所需的物理量。

安裝感測器會受到空間限制,因此必須追求小型化、輕量化,也必須具備電源和通訊功能,此例將零件直接變成感測器,可說是更方便的選擇。

不用感測器也能掌握輪胎狀態:輪胎感應技術

「住友橡膠工業」研發的感測技術「SENSING CORE」,就是前述「從既有感測器蒐集到的物理量去推算其他物理量」的實例。藉由取得、分析輪胎的轉動訊號,可以偵測輪胎的空氣壓、負荷量、耗損度及路面狀況。不必另外安裝感測器。

在偵測路面狀況時,是利用滑移率(slip ratio)。輪胎即使在煞車狀態(非動摩擦狀態),也會因為彈性變形而產生微小的滑動,加速時,驅動輪和非驅動輪的輪胎,其轉動速度(轉動圈數乘以輪胎的圓周所得到的值)會出現差異。

「SENSING CORE」會將非驅動輪的轉動速度當作車輛速度,將驅動輪轉動速度與車輛速度的差,除以車輛速度後,算出滑移率。

雖然廠商研發SENSING CORE技術,是看準未來的自駕時代,希望提升輪胎附加價值,而非促進數位分身技術的發展;但在過程中他們活用了汽車的數位分身技術,即可不透過感測器而取得輪胎的數據。

數位分身技術適用的PLM軟體

美國軟體服務公司「PTC」(納斯達克股票代碼:PTC)、法國3D軟體服務公司「達梭系統(Dassault Systèmes)」,皆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幾家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產品生命週期管理)軟體大廠,現在都在擴充其軟體功能,目標是全面適用於數位分身的三個階段。

所謂的PLM產品生命週期管理軟體,是指一套系統,可以管理產品製造過程中所需的CAD數據等產品設計資訊以及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單),供設計師等相關人員使用,可透過軟體對這類資訊進行編輯或加工。

PTC公司已經在2013年的12月收購了研發IoT平台的「ThingWorx」公司。使用 ThingWorx 這套 IOT平台,可即時取得營造機械和作業機械的運作資訊,並開發出可分析這些資訊的應用程式。PTC公司會將從 ThingWorx 取得的零件資訊,結合PLM軟體的3D數據來運用。

至於達梭系統公司,則使用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製造執行系統),可同時監視、管理PLM軟體和生產線,並可以依據PLM數據的模擬結果,視狀況彈性變更作業內容,以支援生產線的數位分身技術運用。

IOT,物聯網
當通訊技術進步到克服所有資訊傳輸的速率延遲問題(例如5G),那數位分身與實際物體同步的「虛擬即現實」就不遠了。
圖/ shutterstock

目前數位分身技術仍處於發展階段。從現實世界取得資料、將數據反應在數位分身上,仍然會發生一定的時滯(time lag),因此應該視需求決定應該建立何者的數位分身。

以汽車為例,其零件總數多達數萬個,因此最重要的工作,並非建立「車輛」的數位分身來反映所有零件狀況,而是應該先製作「輪胎」等高消耗度且與安全性有直接關聯的零件之數位分身,以便應用於維修上。

儘管如此,IoT、AI及模擬技術等領域,未來還會持續出現更新的技術,因此數位分身的技術也會越來越精進,達到「充分掌握現實世界分身的相關資訊,忠實重現其狀況」的理想狀態。

本文摘錄、整理自《連結世界的100種新技術》,原作者日經 xTECH 神近博三,〈現實與「數位分身」將翻轉製造業〉P.122-P.131,旗標出版

責任編輯:張庭銉

關鍵字: #物聯網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2025.08.18 |

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輕薄化與無孔設計的趨勢下,不僅Apple、Samsung、Google等智慧型手機品牌商亦全面支援eSIM,全球移動通訊協會(GSMA)也大力推動eSIM標準化,再加上eSIM開通與使用模式越來越簡單易用,市場對eSIM的接受度與採用率逐漸提升。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全球 eSIM 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103.2 億美元,成長至 2033 年的 176.7 億美元,顯示出強勁成長潛力。

台灣也不例外,消費者與企業客戶對eSIM的接受度逐年提升。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表示:「自2022年以來,我們累積服務超過1,000萬客戶,同時,平均年成長率高達250%,同時,擁有超過300萬有效會員。」為更好滿足使用者與市場需求,DJB將與全球電信商展開密切合作、持續擴大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網絡,以創新商業服務模式服務消費與商用市場。

五大策略,以差異化服務滿足客戶多元需求

DJB自2017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eSIM全球上網服務市場,透過與全球各地電信業者合作取得專屬網路路由等方式,確保跨境旅客、商務人士與中大型企業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取得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卓越的服務能量不僅讓DJB在台灣擁有極高的知名度、斬獲30%的eSIM市場占有率,也成功將業務服務推廣到全球市場,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個國家設立分公司、為更好服務客戶、穩步擴展台灣乃至亞洲 eSIM 市場占有率,DJB從五個面向持續擴展服務能量。

首先是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目前已與全球38家一類電信商(MNO)簽訂直連合作,包括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eSIM網路覆蓋超過90%的國家與地區,明(2026)年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展歐美電信商網絡,將直簽的一類電信商數量翻倍。

蘇昱豪解釋:「想要提供eSIM全球上網服務,可以直接跟當地的一類、二類電信商合作,也可以跟提供國際漫遊的他國電信商合作,為提供使用者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體驗,DJB與世界國地的電信夥伴簽署多元合約,包括簽訂獨立專線合約、確保網路服務的服務水準協議等,滿足客戶的上網需求。」

其次是以多元商品滿足消費與商務需求。除了針對一般消費者提供eSIM與實體卡直售服務,DJB也積極發展跨境上網、專線與資安等企業解決方案,並建立自有電商平台,向全球分銷eSIM網路流量。

DJB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分享,為了讓消費者體驗更好,未來也會導入AI技術,協助判斷當地上網品質,去選擇網路品質最好的服務。
圖/ DJB

蘇昱豪表示:「隨著DJB 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的擴大,我們掌握最多備援網路流量,因此,領先市場推出『絕不降速的吃到飽』服務,即使是在日本、韓國、泰國、中國等國家的二線城市也可提供一致的上網品質與服務體驗。」

再來是以自建平台與全球機房打造24小時零斷點服務。有別於其他eSIM業者,DJB不僅自建數位平台,更在全球各地設立機房,提供全天候24小時購買與發卡(eSIM/實體SIM)服務,若出現任何異常事件,也可以在第一時間處理、解決,穩健提升服務韌性與品牌信任度。

然後是建立真人客服團隊提供效率與溫度兼具的服務。DJB目前已培養30人客服團隊,以中文、英文、日文24小時客服回應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需求,之後將因應業務需求持續擴展客服團隊的人力與支援語言,如韓文等,以更精準的溝通協助客戶解決問題,建立專業且有溫度的品牌形象與客戶關係。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二類電信執照展開各種合作模式以優化資源分配。蘇昱豪表示:「我們已經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取得二類電信執照,未來也預計在更多國家取得電信執照。」同時DJB也與部分國家一類電信業者進行技術與資源的交流,雙方以夥伴形式與全球各大一類電信業者展開Sponsor Roaming的合作。運用一類電信商的國際行動用戶識別碼(IMSI)與網路資源在全球提供資料服務,讓DJB能在法規與技術上更彈性靈活地進行國際佈局,成為其區隔一般虛擬網路業者(MVNO)的差異化優勢。

DJB
DJB不僅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將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未來也會透過開發DJB App,打造更全方位的生活娛樂體驗。
圖/ DJB

DJB的下一步:從eSIM全球上網服務延伸到日常生活服務

展望未來,DJB除持續完善全球上網服務,如以人工智慧技術自動化調配全球上網服務線路等資源,亦積極布局下一個成長動能:開發DJB App、深耕會員管理與建構點數平台,以及串連過去2年打造的旅遊演唱會生態圈與旅遊娛樂生態圈,讓DJB不僅僅是網路服務品牌,而是深入你我日常與企業營運的生活品牌,創造消費者、企業客戶、生態圈夥伴與DJB的多贏。

「DJB不僅是eSIM全球上網服務供應商,更是貼印使用者生活的品牌,將以全球上網服務為基礎,將服務延伸到旅遊、娛樂、演唱會到企業多元場景,讓台灣、亞洲乃至全球使用者體驗嶄新的連網新世界。」關於未來的發展藍圖,蘇昱豪如是總結。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