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Facebook工程師跳樓自殺,看矽谷光鮮之下的殘酷真相
一位Facebook工程師跳樓自殺,看矽谷光鮮之下的殘酷真相
2019.10.03 | Facebook

2019年9月19日,一名工程師從Facebook位於門洛公園(Menlo Park)總部的大樓樓頂跳下,像一顆流星一般結束了自己38歲的年輕生命。

當天下午,關於該名工程師的詳細身份信息在網上不脛而走。我們無心去再次揭開他家人、朋友的傷疤,因此並不準備詳細介紹關於他的個人信息。為了方便行文,我們稱死者為A。

在翻閱A短暫的生命經歷時,我們看的是一個勤勉的奮鬥人生。我們好奇,是什麼樣的壓力,讓這位頂著國內外名校的光環,有著世界名企工作經歷加持的工程師絕望地站在大樓樓頂,一躍而下?A的經歷就像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一樣。畢業於中國某頂尖名校後,他進入了世界五百強公司工作。然後遠渡重洋,去了國外另一頂尖名校攻讀研究所,於去年入職矽谷最大的科技巨頭公司之一——Facebook。

suicide2.jpg
圖/ 36氪

A的同事說,A生前極為努力,但卻並不得到管理層的賞識,被要求加入PIP(績效改善計畫)中,很有可能會失去工作。作為尚未拿到美國綠卡的移民,失去工作代表著簽證的失效,關乎他和他的家庭的去留問題。而這,很有可能是壓倒A的最後一根稻草。

A不是第一個選擇以如此極端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生命的工程師。2017年,優步(Uber)公司的一名電腦工程師自殺,留下了妻子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他在自殺前的種種舉動,都透露出他從公司的糟糕管理、高壓工作環境和不融洽的團隊關係中受到的壓力無法得到疏解,因此選擇如此極端的方式來結束生命。

近年來,關於矽谷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與不友善的公司文化的報導也頻現端倪,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不禁要問:到底哪裡出問題了?

PIP、H1b簽證的雙重壓力

就像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源自古希臘傳說,用來表示時刻存在的危險。)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何時劍會落下。

雖然這名Facebook工程師尚未正式接到離職通知,但得知很有可能會被加入PIP之後,他變得極為沮喪,因為這預示著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高懸於頂。

PIP,即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中文為績效提升計劃),是指進入PIP組的僱員在一段時間內提高表現,如果不能達到標準,就會被炒掉。雖然話留有餘地,但最後達標的標準往往是難於上青天,因此進入PIP組,也就是被解僱的前兆。而PIP的可怕之處不僅於此。PIP有點像是凌遲,公司想要幫你,但你爛泥扶不上牆,是一種近乎侮辱的處理方式。

據知名YouTuber-Tech Lead所說,A生前在Facebook公司任職於廣告技術部門,一個細微錯誤就可以導致百萬級損失的部門。所有的成員都處於高壓狀態下。

A曾經向上級領導以及人力資源部門求助,想要調往其它的部門工作。但A的經理阻止了他的調離,並打破了他對A的承諾。面對著工作的重重壓力,加上要被要求加入PIP的可能性,A緊繃的神經終於斷裂,邁上了四樓的天台。

在外人看來,最差的結果也不過是失業,重新找一份工作即可,為什麼A會選擇這條絕路。事實上,讓A選擇這條路的原因還有一個——H1b簽證。

可能缺乏在美工作經歷的人是無法理解H1b的意義,一張代表著你在美合法工作的薄紙。

在美國,如果你是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畢業的學生,你將有三年的校外工作許可(OPT)期,你需要在這三年的時間裡,找到一家願意僱傭你並贊助你簽證的公司。然後,你將會和同年所有的申請H1b簽證的人一起以抽籤的形式獲取65,000張H1b簽證。如果你幸運的話,你將獲得H1b簽證,讓你最長能在美國工作六年的時間。

但遺憾的是,這張薄薄的紙,一方面是你留美的平安符,另一方面也是一張現代版的「奴隸契約」。根據規定,H1B身份持有人可以待在美國的唯一原因是其工作身份。一旦H1B身份持有人失去工作,按規定,其必須在第二天離開美國。雖然有一定天數的緩衝期,但在緩衝期之內找到新工作也絕非易事。

根據資料,我們了解到A已經在美國度過八年時間,除去讀書兩年,意味著他已經在美工作了六年。也許其中包含了一年或幾年的OPT期,但我們還是能夠發現,留給他獲得綠卡的時間不多了。

不僅如此,根據Computerworld的一份報告,在2013年,H1b移民只需要雇主付每年52,229美元(約新台幣163萬元)即可僱傭,而當地相同職位的年平均工資為93,000美元(約新台幣289萬元)。只因為你需要這張簽證,即使做的是一樣的工作,你每年也比他人少賺40,771美元(約新台幣127萬元)。

可想而知,H1b薪資低這個現象在全美範圍內的華人群體中,有多普遍。而這個現像不僅僅局限在矽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在封建社會裡,地主依靠掌握土地這樣的生產資源來限制與壓榨農奴,從而使他們依附地主。而在矽谷,公司利用如H1b簽證的政策資源來限制工程師就業自由,從而使他們依附公司,無法逃離。

「美國夢」、矽谷996背後隱藏的危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TO)的研究調查,四分之一在城市生活的人,都有某種精神健康問題,比如抑鬱症、躁鬱症等等。但四分之一這個數字,根本沒法概括矽谷的情況。大多數矽谷的「成功人士」,即便有這種精神健康或者心理問題,也不會和人談起,只是在眾所周知的巨大陰影中,選擇沉默。

2016年,常駐矽谷的精神病學家弗里曼(Michael Freeman)進行了一項針對於探究精神病與企業家精神之間的關係的學習。經過他數年的研究,他發現企業家身上的多種人格——例如創造力、性格外向、開放、愛冒險等等,恰好與ADHD(過動症)患者、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抑鬱症患者、藥物濫用患者身上的特徵有共通之處。弗里曼的另一項研究發現,近乎一般的創辦人/CEO,在人生的某一段時期,經歷過某種程度上的精神問題。

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矽谷追求成功的文化,把這些問題埋在了不為人知的地方。矽谷的CEO、成功的創辦人,在矽谷生態圈裡被侍奉為神人、天才——VC追逐他們,Rosewood酒店的美女追逐他們,工程師追逐他們,就連還沒畢業的高中生都追逐他們。作為這麼多人的偶像,就和所有的偶像一樣,大眾不允許你不完美,不允許你有精神疾病。

光鮮之下,是強挺著的靈魂。但誰沒有脆弱的時刻?

說到高中生,生活在矽谷的人都知道,這裡是孩子們想擠進來的天堂,同時也是無數人想逃離的地獄。帕羅奧圖(Palo Alto),這一孕育著史丹佛大學的地方,也孕育著全美最優秀的一些高中。同時,這裡高中的自殺率,也是其他地方的4倍!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一書的作者溫絲黛.馬汀透過自身的經歷,為我們揭露了富人區充滿「男性凝視、女性焦慮」生活,這種生活是「人有我也要有」的普遍焦慮。而在矽谷,身邊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也四處蔓延。

你哪裡畢業的?你在哪個科技巨頭工作?一年的年薪是多少?算上股票給你的package是多少?你的頭銜是什麼?你在哪裡買的房?你妻子做什麼工作的?這還只是灑灑水。終極問題便是類似「你孩子上哪家學校?」,這種壓力傳入未成年的圈子裡,也無形中透露出經濟實力與社會階層的問題,困擾著每一個住在矽谷的人。

緊得不光是手頭,還有時間。當國內大佬們與工程師們因為「996制度」而辯論時,根據《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矽谷的工作者卻在慶祝自己被剝削」。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卻不是為了有更多的產出,而是為了「表現積極性和團隊精神。」

管理層不會告訴你要每天工作10至14個小時,但同時矽谷的晉升制度,又和你對團隊的貢獻、你所創造的價值和影響力緊密掛鉤。當團隊中有人超負荷工作的時候,如果你在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關鍵績效指標)以外沒有做更多,有可能會因缺乏「主動性、熱情、貢獻或影響力不夠」而推延晉升過程。

實在做不下去了,向人事部門求援,得到的回覆可能是找心理醫生聊聊。與心理醫生聊完之後,得出的結論又可能是「不適合在本企業繼續工作」這樣的回覆。這次的事件,在某些科技公司高層眼中也不過只是一場臨時危機公關——「我們非常悲痛,但這不是我們的錯。我們關心員工,並告知了需要幫助請去找心理醫生諮詢。 」——但該做的份內工作卻不能少,要不然進PIP,這是沒有任何討論餘地的。

為了在矽谷體面的生活,為了留在美國,為了夢想的工作,工程師們正在這種糾葛中輪迴。在這種近乎無解的情況下,工程師們在夾縫中求生存。

「美國夢」是很美好,但只有在睡覺時才會實現。

suicide3.jpg
圖/ 36氪

不成功毋寧死的極端文化

除此以外,矽谷還流行著一種「不奮鬥,不成功,毋寧死」的文化。而這種價值觀也讓我們看到了潛在的危機。從開始的「先做再道歉」(Act first, apologize later)到「在你可以之前,要一直假裝你就是可以的」(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知道是錯誤的「故意為之」與「不懂裝懂」,但在創業公司與創投公司雲集的矽谷卻被奉為圭臬。這不禁讓我們好奇,為什麼矽谷會產生這樣的文化?

美國人類學家何柔宛(Karen Ho)曾寫過一本名為《清算——華爾街的日常生活》(Liquidated: An Ethnography of Wall Street)書。在書中,她將華爾街「裁員即日常」的文化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市場的不穩定性導致了工作的不安全性,結果表現為員工的不穩定性。

而在矽谷,創業企業與創投公司所面臨的市場更加不穩定,他們的工作也更不安全,因此,員工們穩定性會更差。他們可以透過樹立如邪教一般的企業文化,將企業創辦人或者CEO神化來穩定軍心;可以透過過度壓榨員工,讓他們沒有力氣折騰,像齒輪一樣機械地工作,直到僱員的可利用價值像煙頭一樣熄滅;還可以利用政策來綁住外來移民,讓他們「長」在公司裡;但最重要的手段則是利用人性中的貪婪——對金錢的渴望,對名望的嚮往,以及對成功的定義。

如果說A的問題是H1b的牽絆,那麼有著國內頂級大學本科文憑,加拿大頂級大學博士的W之死就讓我們看到了矽谷殘酷的另一面了。W於08年進入了某IT大廠,成為基頻集成部門工程師。7年之後,第一次被裁。2017年,W重回該公司,10個月之後,再次被辭退,W從總部大樓六樓跳下。W有美國身份,經濟富足,但卻無法挺過這一關,這是為什麼呢?說到底,還是和矽谷推崇的文化息息相關。他們不是無法接受離開美國,無法接受被裁員,而是無法接受自己是被裁的那一個。他們曾有過光輝的過去,所以拒絕現在的烏雲籠罩。

suicide4.jpg
圖/ 36氪

9月26日,矽谷華人不滿Facebook對於A去世採取的消極態度與應對措施,而組織了抗議活動。要求進行全面調查,給出真相,反對職場霸凌。

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想一想,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到底會將我們領向何方?

就像曾在多家科技公司就職過的Tech Lead在他對該事件的評論所言:沒有一家公司值得你為它而死,也沒有一家公司是你的家庭。矽谷必須殺死這惡性循環的隱性文化,殺死每個人心中被放大的「我」。

畢竟在一切結束的時候,我們的生命,並不是被做完或沒做完的PPT和spreadsheets(表格),寫完或沒寫完的程式碼定義的。

suicide5.jpg
圖/ 36氪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矽兔賽跑(ID:sv_race)作者| Juni 責編|小馬
本文授權轉載自:鈦媒體

關鍵字: #工程師文化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你是否曾好奇,為何今日的手機能在艷陽下持續運作,而電動車也能從零下的極地順利駛出,精準感測周遭環境?

看似尋常的應用場景背後,其實隱藏著一顆默默進行的「溫度偏移校正」關鍵晶片。這類負責環境感知、並能進行溫度補償的「驅動晶片」,是電子元件穩定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這塊高階驅動IC的研發,長期以來卻是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使得臺灣眾多在零組件領域傲視全球的廠商,在高階應用市場中受制於人。

矽眾科技鎖定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要替臺灣補足產業鏈缺口

「我們臺灣在零組件領域,其實有很多世界第一,例如在全球市佔率領先的振盪器,但始終難以打進高階產品線,就是因為缺少能驅動這些零組件的高階晶片。」矽眾科技創辦人陳世綸開宗明義地指出產業痛點。他解釋,許多臺灣零組件廠商雖擁有卓越的製造能力,但在高階驅動晶片上卻高度仰賴美日大廠,而國際大廠往往不願開放最先進技術,臺灣廠商因此缺乏在價值鏈高附加價值鏈段的話語權,只能在低利潤的紅海市場中競爭。如何打破技術封鎖、強化自主關鍵技術,成為臺灣電子產業邁向國際高端市場的關鍵課題。

而矽眾科技的成立,正是為了補上這道斷鏈而生。作為少數專注零組件驅動晶片矽智財(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 IP)開發的企業,當AI運算與電動車市場爆發性成長,矽眾科技以可重複授權、穩定可靠的矽智財解決方案,成為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推手。陳世綸說當高階電子產品對穩定性的要求日益嚴苛,就更考驗元件必須能在高溫、低溫甚至劇烈溫度變化下維持效能。這正是「溫度補償」(Temperature Compensation)技術的關鍵價值所在。

「矽眾科技的IP 就像貼心的助理,提醒元件「冷了多穿衣服、熱了脫下外套」,透過溫度補償即時調整參數,即使處於零下 40 度的嚴寒或高達 140 度的酷熱環境,訊號依然能保持精準一致。」陳世綸生動地形容 。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圖/ 數位時代

他進一步解釋,晶片內整合了類比的溫度感測器來偵測環境溫度,並將數據傳送給數位電路進行判斷與分析,數位電路再發出指令,精準校準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感測器的參數,確保其在不同溫度下都能提供正確值,避免因溫度變化導致的誤差和功能喪失,例如手機熱當或汽車失靈 。這種「類比感知+數位判斷校準」的整合能力,正是矽眾科技在高階驅動晶片領域所構築的技術壁壘。

陳世綸表示,矽眾科技之所以選擇IP這條賽道,正是看準了其在產業中的獨特價值。作為IP公司,其設計模組能適用於從0.18微米的成熟製程到小於10奈米的先進製程,客戶可根據自身產品需求快速整合,大幅縮短開發週期。這種靈活性,不僅讓矽眾能服務更廣泛的客戶群,也賦予了臺灣零組件廠商快速切入高階市場的機會。

晶創IC補助計畫奧援,矽眾科技以IP挺進高階市場布局全球

然而,IP的研發是條燒錢的漫漫長路。陳世綸坦言,由於IP的價值在於其穩定性與可重複使用性,但要達到這個門檻需反覆測試與驗證 。他透露,矽眾科技的IP中,每個驅動電路區塊都必須經過數次的設計定案(tape-out)與實體測試,而每次的成本都高達數萬至數十萬美金不等。「沒有政府的計畫支持我們根本做不到,」陳世綸感念地表示,而他口中的計畫正是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讓團隊得以持續突破與精進,追求每個電路區塊的極致穩定性與精準度。

晶創IC補助計畫的資金補助,不僅加速矽眾科技的測試進程,也成功讓這個具備溫補能力的高階驅動晶片IP跨入車用與AI市場 。陳世綸說明,此IP主要針對高階MEMS零組件,特別是應用於5G手機、低軌道衛星、AI伺服器中需要高頻率、高準確度且耐溫的振盪器 。同時,它也符合嚴苛的車用認證,確保車載系統在極端溫度下的穩定性 。此外,此IP亦可支援手機中的胎壓偵測、高度偵測等MEMS感測器,因未來的電子產品將大量使用這類元件,且需具備溫度補償能力以維持精準度 。

如今,矽眾科技已與美加、日本、歐洲及臺灣等國內外大廠展開合作。陳世綸欣喜地表示,許多客戶原本因買不到關鍵驅動晶片而受限於低階市場,現在矽眾科技的IP補上了這一塊,他們也終於能進軍高毛利產品線。目前,已有合作夥伴將矽眾的高階驅動晶片IP導入車用認證流程,未來甚至可望進一步進入低軌道衛星與醫療穿戴市場。

矽眾科技站穩利基市場,與全球MEMS企業共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
圖/ 數位時代

比起一家公司從頭到尾包辦整顆IC的傳統模式,IP公司更像是站在舞臺後方的設計者,協助每一位客戶量身打造表演服、背景道具與燈光效果,讓他們能快速踏上國際舞臺。「我們不做整套產品,但我們讓臺灣的零組件有機會躋身高階應用,不再只是代工。」陳世綸堅定地說,矽眾科技的策略,是站在面對未來5到10年需求的位置上,看見即將來臨的市場缺口,然後在它出現前就先把技術準備好 。

「我們希望矽眾科技未來是跟著全球 MEMS 企業一起共舞,」陳世綸生動的描繪出公司的願景,矽眾科技透過獨特的IP商業模式、關鍵的溫度補償技術以及晶創IC補助計畫的強力奧援,不僅成功在利基市場中站穩腳步,更為臺灣半導體產業開闢了一條高值化的新路徑。這項成果不僅是矽眾科技自身的里程碑,也證明臺灣的IC設計實力,已在全球高階半導體供應鏈中找到了新的戰略位置,從過去的「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引領臺灣零組件產業邁向更高層次的全球市場競爭力。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矽眾科技
- 創辦人:陳世綸
- 核心技術:5G通信、人工智慧、物聯網、車用電子矽智財(IP)設計服務
- 資本額:新臺幣1仟700萬元
- 員工數:6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