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face Neo是真正的「筆記本電腦」
Surface Neo是真正的「筆記本電腦」
2019.10.07 | 微軟

近年微軟的硬體產品發表會,經常成為眾目焦點,這次也不例外。貫串全場的微軟硬體部門副總裁Surface之父Panos Panay指出,一直以來Surface旨在融合筆記型電腦(laptop)與平板電腦(tablet),並預言今天發表的「Surface Neo」將成為下一個全新的產品類型。

用一句話說明Surface Neo的產品特色?雙螢幕!

首先在硬體上能折疊成筆記本大小,更容易手持或收納,至於張開後的筆記本形式,軟體上即刻給人「左右雙多工」的使用習性。Panos表示相較於智慧型手機的螢幕限制,雙螢幕絕對能讓人更有生產力。

這樣的硬體型式,真正像極了一本「筆記本」,尤其神似Moleskine經典筆記本的造型。相較於能放在腿上使用的「筆記型電腦(laptop)」,或許Surface Neo是要讓我們重新定義「筆記本電腦(notebook)」,這才是它真正的產品類型名稱!

「多工體驗」孰佳未可知

自從觸控型智慧手機成為許多人的工作裝置,來回操作不同App是常見任務,而過往硬體都是往「大螢幕」方向發展,並繼而催生了iPad這樣的平板電腦,或是Android手機的多視窗支援,讓使用者自行操作分割畫面,至於折疊式手機則強調能張開成一片完整的大螢幕。

Surface Neo則開創了一個新想法:「雙螢幕」。這樣的產品是否能讓雙多工操作更直覺、更有效率呢?產品預計明年2020年終假期才要上市,軟體表現還未可知。不過,這個「雙螢幕」的概念,其實早在2009年,媒體就曾披露微軟內部的平板概念影片「Courier」,當時雖廣受好評,但隔年正式發表上市的iPad則博得市場更大掌聲與更多目光。Surface Neo可說是Courier平板概念的復興產品。

探索新產品類型,是微軟唯一出路

微軟在經歷了Windows Phone失敗之後,近年不斷實驗各種Surface產品新概念,為的是既然在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市場上失敗了,就必須鞏固傳統的筆記型或平板電腦,並繼而開發新的產品類型,才有機會重新扳回一城。

Surface_Microsoft
微軟近年實驗各種Surface產品新概念,為的是鞏固傳統筆記型及平板電腦,才有重新扳回一城的機會。

這樣的企業脈絡,是不是跟1990年代的蘋果電腦很像呢?當年Steve Jobs回鍋蘋果電腦,先是鞏固了自家Mac電腦產品線,才繼而研發出了iPod、iPhone這些劃時代的新產品。

然而Surface Neo還在初期產品概念時期,處處可見市場上既有功能的影子,譬如可磁吸的觸控筆,可磁吸的鍵盤則可帶出類似MacBook Touch Bar的觸控列介面,或是類似ASUS ScreenPad的觸控板介面,至於這些軟體形式是否能吸引開發者投入,尚未可知。此外,相較於iPad定位在筆記型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之間,Surface Neo則像是在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之間,這其中的發展空間是否可能更為侷限呢?

Surface Neo筆記本採用專屬的Windows 10X作業系統,Surface Duo口袋型筆記本則採用Android作業系統(尺寸更像是雙螢幕手機),儘管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表示「對我們來說,用什麼作業系統不再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是這幾年微軟繼Office之後,大量投資的各種微軟生產力工具軟體與雲端服務。

最後,相較於iPhone於2007年破天荒發表後,還讓消費者等了將近半年,才正式上市開賣;Surface Neo則要消費者等上整整一年!微軟可能是想讓早期使用者們知道,「我們的Courier平板概念回來了」,而未來的你,工作時是想帶上一台筆記型電腦,或是一本Surface Neo筆記本?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微軟 #Surfac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2025.08.18 |

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輕薄化與無孔設計的趨勢下,不僅Apple、Samsung、Google等智慧型手機品牌商亦全面支援eSIM,全球移動通訊協會(GSMA)也大力推動eSIM標準化,再加上eSIM開通與使用模式越來越簡單易用,市場對eSIM的接受度與採用率逐漸提升。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全球 eSIM 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103.2 億美元,成長至 2033 年的 176.7 億美元,顯示出強勁成長潛力。

台灣也不例外,消費者與企業客戶對eSIM的接受度逐年提升。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表示:「自2022年以來,我們累積服務超過1,000萬客戶,同時,平均年成長率高達250%,同時,擁有超過300萬有效會員。」為更好滿足使用者與市場需求,DJB將與全球電信商展開密切合作、持續擴大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網絡,以創新商業服務模式服務消費與商用市場。

五大策略,以差異化服務滿足客戶多元需求

DJB自2017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eSIM全球上網服務市場,透過與全球各地電信業者合作取得專屬網路路由等方式,確保跨境旅客、商務人士與中大型企業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取得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卓越的服務能量不僅讓DJB在台灣擁有極高的知名度、斬獲30%的eSIM市場占有率,也成功將業務服務推廣到全球市場,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個國家設立分公司、為更好服務客戶、穩步擴展台灣乃至亞洲 eSIM 市場占有率,DJB從五個面向持續擴展服務能量。

首先是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目前已與全球38家一類電信商(MNO)簽訂直連合作,包括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eSIM網路覆蓋超過90%的國家與地區,明(2026)年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展歐美電信商網絡,將直簽的一類電信商數量翻倍。

蘇昱豪解釋:「想要提供eSIM全球上網服務,可以直接跟當地的一類、二類電信商合作,也可以跟提供國際漫遊的他國電信商合作,為提供使用者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體驗,DJB與世界國地的電信夥伴簽署多元合約,包括簽訂獨立專線合約、確保網路服務的服務水準協議等,滿足客戶的上網需求。」

其次是以多元商品滿足消費與商務需求。除了針對一般消費者提供eSIM與實體卡直售服務,DJB也積極發展跨境上網、專線與資安等企業解決方案,並建立自有電商平台,向全球分銷eSIM網路流量。

DJB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分享,為了讓消費者體驗更好,未來也會導入AI技術,協助判斷當地上網品質,去選擇網路品質最好的服務。
圖/ DJB

蘇昱豪表示:「隨著DJB 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的擴大,我們掌握最多備援網路流量,因此,領先市場推出『絕不降速的吃到飽』服務,即使是在日本、韓國、泰國、中國等國家的二線城市也可提供一致的上網品質與服務體驗。」

再來是以自建平台與全球機房打造24小時零斷點服務。有別於其他eSIM業者,DJB不僅自建數位平台,更在全球各地設立機房,提供全天候24小時購買與發卡(eSIM/實體SIM)服務,若出現任何異常事件,也可以在第一時間處理、解決,穩健提升服務韌性與品牌信任度。

然後是建立真人客服團隊提供效率與溫度兼具的服務。DJB目前已培養30人客服團隊,以中文、英文、日文24小時客服回應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需求,之後將因應業務需求持續擴展客服團隊的人力與支援語言,如韓文等,以更精準的溝通協助客戶解決問題,建立專業且有溫度的品牌形象與客戶關係。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二類電信執照展開各種合作模式以優化資源分配。蘇昱豪表示:「我們已經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取得二類電信執照,未來也預計在更多國家取得電信執照。」同時DJB也與部分國家一類電信業者進行技術與資源的交流,雙方以夥伴形式與全球各大一類電信業者展開Sponsor Roaming的合作。運用一類電信商的國際行動用戶識別碼(IMSI)與網路資源在全球提供資料服務,讓DJB能在法規與技術上更彈性靈活地進行國際佈局,成為其區隔一般虛擬網路業者(MVNO)的差異化優勢。

DJB
DJB不僅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將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未來也會透過開發DJB App,打造更全方位的生活娛樂體驗。
圖/ DJB

DJB的下一步:從eSIM全球上網服務延伸到日常生活服務

展望未來,DJB除持續完善全球上網服務,如以人工智慧技術自動化調配全球上網服務線路等資源,亦積極布局下一個成長動能:開發DJB App、深耕會員管理與建構點數平台,以及串連過去2年打造的旅遊演唱會生態圈與旅遊娛樂生態圈,讓DJB不僅僅是網路服務品牌,而是深入你我日常與企業營運的生活品牌,創造消費者、企業客戶、生態圈夥伴與DJB的多贏。

「DJB不僅是eSIM全球上網服務供應商,更是貼印使用者生活的品牌,將以全球上網服務為基礎,將服務延伸到旅遊、娛樂、演唱會到企業多元場景,讓台灣、亞洲乃至全球使用者體驗嶄新的連網新世界。」關於未來的發展藍圖,蘇昱豪如是總結。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