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始終來自於食慾:未來漢堡進軍市場,Beyond Meat到底有甚麼素?
科技始終來自於食慾:未來漢堡進軍市場,Beyond Meat到底有甚麼素?

若要大膽預測2019的熱詞排行,「人造肉」絕對名列前茅。Beyond Meat、Impossible Burger等「未來肉品」的話題不僅在美國持續發燒,如今這波超肉風潮也前進台灣,摩斯漢堡TGI Fridays、Burger King等餐廳皆陸續推出了這些未來漢堡商品,提供消費者蔬食新選擇。

摩斯漢堡與Beyond Meat合作推出限量蔬食堡
摩斯漢堡與Beyond Meat合作推出限量蔬食堡

新蔬食風潮從何來?

其實台灣吃素的朋友們並不少見,「初一吃素」、「週一無肉日」這些詞也常聽到,但今日素肉風潮為什麼會由美國出現,這些素肉又跟一般市面上的有甚麼不同呢?

要了解未來肉品走向,就讓我們先從「食肉」這個飲食習慣開始講起:

全球肉類產量自20世紀中葉至今,成長了將近5倍,來到3.3億噸以上,而消費量更隨著全球的人口及收入增加持續攀升,這意味著有更多的人吃得起肉,而且吃更多肉。

食肉有甚麼不好?

吃肉本身沒有不好,然而在全球肉類總消費量持續上升的情況下,這意味著市場會有更大的誘因生產肉類。再往下一看肉類與溫室效應的關係,你也許開始理解這隨著全球氣溫持續爬升的憂慮。

接著,你可能會想:美國已經推廣蔬食多年,各式健康沙拉餐飲店興起,總該有減少肉類消費量吧?

不不不,據美國農業部2018年的統計,雖然人均肉類消費逐漸從牛、豬轉移至家禽類,總肉類消費量仍接近幾十年來的最高水平。(這其實已值得鼓勵鼓勵,與雞肉相比,牛肉對土地利用、水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是雞肉的3到10倍、豬肉則介於兩者之間。)

「未來漢堡肉」到底是甚麼肉?

身處食肉大國美國,許多品牌不管是摸到了良心還是嗅到了商機,逐漸開始研發「植物肉、無肉、人造肉」等動物肉替代方案來減少肉類的消費量,希望能讓人在大口吃肉的同時,不產生負面的健康和環境影響。

打著無GMO、無肉、無麩質、與肉同樣營養,又跟肉一樣好吃的形象,這些未來新肉成功不僅吸引了大批消費者購買嘗鮮,也引來更大尾的競爭者──傳統肉類品牌Tyson FoodsNestle在今年6月也陸續宣告加入戰場,甚至推出魚、蝦等未來海鮮

New Wave Foods
Tyson Foods投資New Wave Foods加入戰場,推出魚、蝦等「未來海鮮」。

說到這裡,領軍未來肉的品牌有哪些,它們的肉到底是甚麼做的呢?身為健康養生,貪吃卻又多疑的行銷人,讓我來抽絲剝繭,看看這些品牌廣告背後到底是在賣甚麼,以下彙整幾家近期火紅的品牌,比較產品的特色及成分:

兩大對頭:Beyond Meat vs. Impossible Foods

品牌漢堡肉比一比_beyone meat_impossible foods
Beyond Meat vs. Impossible Foods漢堡肉比一比。

Beyond Meat

Beyond Meat可以說是這個潮流的先鋒,該品牌於2009年在美國成立,提供類似素肉的產品。在2013年後,由於擴大生產設計及地點,其初始產品「無肉的雞柳條」開始流通於全美,而「無肉的牛肉」,也就是現在火紅的漢堡肉的原型,則是於2014年時推出的產品。

公司在2017年推出了未來漢堡(Beyond Burger),除味道、質感和外觀與真正的牛肉漢堡無異,最神奇是連煎牛排時「由生至熟」的顏色轉變也能模仿,由於在漢堡加入了甜菜根汁模仿肉類血色,煎煮時更會流出「血水」。

Beyond Burger已成為公司的標誌性產品,根據公司提交予美國證交會的上市文件顯示,2017年,Beyond Burger佔公司總收入約48%,2018年9月底止9個月,佔比更提升至71%。 (區嘉俊/香港01財經快訊)

Beyond Meat 5月時在美國掛牌,首日股價曾飆升192%,最終收漲163%,報65.75美元,創金融危機以來最佳IPO首日表現。

Impossible Foods

Impossible Foods成立於2011年,該品牌奇妙之處在研究動物產品「分子」,並從植物中選擇相似的蛋白質和營養素來重建肉類的口感和營養。它的標誌商品Impossible Burger於2016年7月推出,經由餐廳、學校等合作夥伴,再加上今年9月底開始在南加州超市Gelson Markets上架,商品逐漸流通至世界各地。(台灣的漢堡王也買得到!)

團隊也製作了影片分享Impossible Burger「肉感」的關鍵原料「豆血紅蛋白(leghemoglobin)」研究與取得過程。

血紅素或血紅蛋白正是「肉有肉味」的關鍵所在, 這種分子對地球上所有動物及植物,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在動物肉身上,血紅素的濃度特別高。人類出現在地球上開始,我們就一直吸取並渴求血紅素。Impossible Foods的大豆血紅素是由經過基因改造的酵母製成,再將這種酵母發酵。美國的頂級食品安全專家及同業評審的學術期刊均公認這種血紅素是絕對符合安全食用。(Impossible Foods官網)

至於在市場上,雖然勁敵Beyond Meat於今年5月上市,Impossible Foods的CEO並不認為與Beyond Meat的競爭是一個問題。

「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加起來,市場份額也不及美國牛肉市場的1%。剩下的99%仍然存在,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在Beyond Meat之外的這一塊市場,那才真正令人感到瘋狂。」(騰訊財經/2019年8月)

該品牌獲得多家知名投資方參投,更包括新加坡政府的投資部門淡馬錫,以及香港富豪李嘉誠的風投基金Horizons Ventures,並已經有中文官網囉!這可視為Impossible Foods進軍亞洲市場的熱身。

未來漢堡 ≠ 健康新選擇

至於它的營養成分,其蛋白質和鐵質含量可圈可點,與真牛肉漢堡不相上下甚至更高。

不過,兩種品牌產品的鈉含量都十分高(4盎司約含400mg,是牛肉漢堡肉的5倍),且主成分後面那一串令人似懂非懂的材料名稱,也意味著它們雖然是「蔬食」卻絕對「有添加」,是極度精緻加工品,連Whole Foods的CEO日前也掌嘴自家的Beyond Meat,強調「無添加」還是比較健康。

事實上,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也認知「健康」並不能當它們的主打賣點,甚至素食族群(Vegetarian, Vegan)也不是它們的目標市場,而是喜歡吃肉但須減少食肉(例如:家裡那不服老的爸爸)、想要更愛動物和地球的交集族群上。

Beyond Meat_官方FB.png
「素食」並不是它們的目標市場,而是提供喜歡吃肉但須減少吃肉,愛動物和地球的族群一個新選擇。

這也解釋了Beyond Meat為何在超市爭取放在「肉類品項」區、不排斥與速食業者合作、社群媒體也並非以健康飲食方向打造形象。

Beyond Meat's Instagram.png
Beyond Meat在社群軟體(例如IG)並非以「健康飲食」來打造形象。
圖/ Beyond Meat官方IG

兵家必爭之肉:Nestle、Tysons參戰

面對眼前這麼大的未來肉市場大餅,我們可以注意到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之外,更多的挑戰者已陸續登場,其中包含大型傳統肉類加工商、以及更超現實的「未來培養肉」品牌。

全球最大的包裝食品集團雀巢(Nestle)以旗下Sweet Earth品牌推出了一種名為Awesome Burger的素食肉餅,主成分為大豆蛋白。至於其亮點,除了東家來頭大之外……目前感受不到。

Awesome Burger_Sweet Earth官網
雀巢(Nestle)也參戰,以旗下Sweet Earth品牌推出Awesome Burger素食肉餅。

而美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商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 Inc)在4月份出售其Beyond Meat的股份後,也在開發自己的替代蛋白質產品系列。目前亮點為「未來海鮮」,泰森投資的New Wave Foods是一家總部位於舊金山的新創公司,該公司正在生產以植物為基礎的蝦替代品。

New Wave Foods_1
Tyson Foods投資的New Wave Foods正在生產以植物為基礎的「蝦替代品」。

更超現實的肉!?培養肉(cell-based meat)

顧名思義,這種肉類是真的肉,但它並不是從動物身上取得的肉類,而是透過生物工程培養動物的肌肉細胞而成。其製作步驟包括取出經過精選的動物細胞組織,抽取組織幹細胞後培植成肌肉纖維,再讓肌肉纖維不斷倍增成為肌肉組織。

不過,這類肉品出現以來並沒有像Beyond Meat等素食肉易被大眾接受,研發它們的科學家也一直在試圖擺脫其「合成肉(cultured meat)」、「實驗室肉(lab-grown meat)」等負面聯想。

對於大眾的負面看法,科學家們努力嘗試為人造肉擺脫「實驗室生產」的標籤,他們認為當人造肉準備好量產時,生產地點會由實驗時轉移到食品加工廠,就如同其他的肉類加工食品一樣。而美國的非營利組織「好食品研究所」(The Good Food Institute)已經證明比起「人造肉」和「細胞培養肉」(cell-based meat),消費者更喜歡「乾淨肉」(clean meat)這個用詞,因此建議媒體和相關新創公司不僅要將名稱標準化,還要普遍推廣乾淨肉的整體概念,強調此類肉品和傳統養殖肉具有同樣的味道與營養價值,讓更多人認識並能安心地嘗試乾淨肉。(NOM Magazine

8月底時,5家美國細胞培養肉類和魚類公司(JUSTMemphis MeatsFinless FoodsBlueNaluFork and Goode宣布成立「肉類,家禽和海產品創新聯盟」小組,希望聯手推動它們的新食品技術,期許成為主流。該小組將代表華盛頓特區「以細胞為基礎的肉類」的各方利益組織,推動公眾了解這個新興食品,並為其成員提供交流思想的場所。

今晚,你想吃哪種肉?未來肉的戰場才正要開始,你試過這些未來漢堡了嗎?覺得哪一個最好吃呢?還是發現了其他品牌?歡迎分享來討論!

懶人包Q&A

Q1:它們是「純素食(無蛋、奶)」嗎?

是的,素食者也可安心食用喔!

Q2:它們有比較健康嗎?

它是口感更像肉的素食漢堡肉,不是健康漢堡肉。如果平常就是吃當地食材的全食模範生,看到它的成份後應該不會有動機吃它。但如果平常無漢堡不歡,不妨嘗鮮看看。

Q3:它比普通肉更愛地球嗎?

目前市面上的未來肉幾乎可以在每個指標(包括土地使用,用水量和應對氣候變化)上對環境產生巨大影響。然而,目前市場占比仍太小,無法顯著影響這些問題。

【參考資源】
https://impossiblefoods.com/locations/
https://www.bloomberg.com/features/impossible-burger-where-to-buy/
https://www.eatthis.com/impossible-burger-vs-beyond-burger/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47057341

(本文由Karen Chiu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健康科技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