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協作時代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人機協作時代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近年來,以AI機器人為主導的新興應用在各領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商業價值更是不容小覷。根據研究機構IDC預估,至2020年全球AI市場規模將超過470億美金。如今各產業皆看準AI發展前景而紛紛導入相關技術,然而AI真的能以一敵百,如此無所不能嗎?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進行的一項實驗結果顯示,相較於純AI應用的機器人或單一人類組成的團隊,「人機協作(Human-robot collaboration, HRC)」團隊的工作效率更高;這一作業模式甚至能減少85%的人員閒置時間,大幅降低企業成本。

shutterstock_660540802_robot_ai_work
圖/ BigBlueStudio via shutterstock

人機分工≠人機協作

事實上,以智慧工廠來說,工廠自動化生產線大多偏向「人機分工」,即人與機器各司其職、互不溝通,像是機器手臂、關燈工廠,皆是以100%自動化生產為目標。然而,

所謂 「人機協作」是指人與機器透過經驗及工作交流,持續改善工作流程的過程;也就是說,機器可依據人類導入的資訊及流程執行作業,人類再根據機器產出的成果進行調整,形成一種協作模式。

這種人機協作的作業模式能大幅縮短工作時程、提高準確度、節省企業人力成本,最終產出更具人性化的產品設計與服務。以近年越來越夯的AI門診為例,導入AI軟體輔助醫生判讀醫療影像資料,不但大幅提高準確率,更讓醫生判讀影像的時間從10分鐘縮短至20秒。如此一來,醫生能更專注於問診、深化醫病關係,為患者找到更適合的治療方式。

人機協作「優化電子產業作業模式」

除了醫療領域之外,電子產業邁向自動化的過程中,更少不了需要投入機器人協作技術以提升流程效率。經過數十年來的發展,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技術看似已漸趨成熟。然而時至今日,電子產品在開始進行設計之前,工程師卻仍擺脫不了將描述電子零件規格書的PDF,以人工作業的方式轉換為各種EDA軟體可相容的數位資料。這種耗時費工的資料數位化流程,不僅品質管控困難,造成資源短缺又分散,企業更常面臨因經驗傳承不易所產生的龐大人員培訓成本。

此外,隨著全球數位化浪潮,「資料」儼然已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資料品質與應用性將重塑產業經濟價值,因此各產業為滿足現今市場需求,紛紛迎合數位經濟開創嶄新商業模式。

目前已有新創公司看準電子產業潛在的龐大商機,史無前例地透過人機協作模式建立電子零件資料數位化平台。該平台運用機器學習技術,結合工程師彙整與歸納資料的邏輯,將需要大量計算與重複性的工作交由機器處理,工程師再依據機器執行的結果回饋調整機器的學習模式,建立人與機器之間良性的學習模式。

該平台不僅有效解決業界資源短缺及分散的問題,更徹底落實資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 的概念,並整合產業需求、簡化數位化過程、提升資料品質,為產業奠定資料妥善運用的穩固基礎。

人機協作模式「推動產業轉型」

這樣聽起來人機協作能帶來許多競爭優勢,然而企業在導入時,往往會有「機器真的做得比我好嗎?它怎麼可能比我還熟練?」這樣的想法產生。

事實上,人機協作並非意味著人類將被機器人取代,而是人類扮演著「訓練機器執行任務」的角色。

對於企業來說,採用人機協作模式不但可以省去研發人員花在高重複性工作的時間,集中心力在更加複雜、靈活度高的設計工作,更能大幅提升創新技術所帶來的產業價值。

人與機器共事的模式正一步步推動產業轉型,當某種作業模式開始帶來便利性,行為改變便是指日可待、勢在必行。未來,人機協作勢必會成為主流工作模式,加速產業革新,形塑更便利的生活樣貌。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