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eBay購併了台灣的力傳資訊,進軍台灣線上拍賣市場,帶著北京腔的羅志傑來到台灣,就在台灣eBay漸具規模之際,他又被賦予新任務重回中國,往來海峽兩岸之間;他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到遠方不是流浪,是讓中西文化之間,有更多的交流與體會。
Q:最近又看到唐先生的新廣告出現,作為整個行銷策略的主導者,你覺得唐先生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A:這個廣告最成功的就是它是在說一個故事,而不是賣一個產品。因為是說故事,所以看的人都可以找到對應自己人生的部分,而且還可以引發討論,比如說很多網友就在討論,到底是誰打破了花瓶,或者有人會想到的是兩性關係,能夠引起討論,行銷就算是成功了,這年頭,產品背後的故事,往往比產品本身還動人。
前陣子美國的網站就出現一個例子。很多人在網路上賣東西,會強調功能、價格,卻有一個賣婚紗的,完全不講婚紗的形式,只是娓娓道來,這件婚紗是他前妻的物品,兩人因為某些原因不得不離婚,為了紀念曾經在一起的日子,還是保留著這件婚紗;但後來想開了,決定不要再活在回憶裡,所以要把婚紗賣掉,重新過生活。沒想到就引起熱烈的迴響,甚至還有網友要提出想跟這位男士結婚的請求。
這是我們從網友身上學到滿重要的經驗,因為eBay是從拍賣起家,既然是舊東西,就一定有歷史、有故事。
Q:從美國到中國發展,你的經歷就很有故事性,為什麼會對中國產生興趣?
A:1861到1865年美國內戰,總共有36萬人死亡,美國人都覺得非常痛苦,因為社會受到很深的影響。但對照同個時期的中國,正好是太平天國★★,有幾百萬人死亡,那是一個更可怕的數字,可是大部分的西方人都不知道太平天國是什麼東西。我想,哇!中國經歷過這麼多的事情,所以就想多了解一點。
Q: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跟你原先觀念中的中國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嗎?
A:1992年8月,我第一次到中國北京,那時候機場的高速公路還沒開始蓋,車子走的是舊的路,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候天氣很熱,又很潮濕,路上甚至還有些霧氣,是一種很典型去一個神祕的異國的氣氛。
待的久一點後,感受到中國跟美國之間確實不一樣,當然也有相同之處,但我是美國人,不是中國人,不可能完全掌握得住,但未來勢必需要有了解中國、也了解美國的人來做中間的橋樑。
Q:你觀察到哪些相同與相異點?
A:相同的地方是幽默感。
Q:真的嗎?很多人覺得中國人不是幽默的民族。
A:中國人其實是非常幽默的,比如像北京人說話的方式、或是說唱藝術都可以看到中國人幽默之處;不同的地方是,我覺得中國人比較保守,不見得會在公司這樣的領域表現幽默,但是跟很熟的朋友或家人在一起時就不同,這是跟美國不一樣的地方。
Q:幽默是一種人性共通的情感,從很多行銷手法上也可以發現這是打動人心很重要的元素,比如說唐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就你自己的經驗,怎麼去操作幽默這件事?
A:首先一定要記住,不要取笑他人,而是要找到「laugh yourself(自嘲)」的點來消遣自己。每個地方因為文化不同,還是有不同的特點,所以在行銷時就要想到「是跟誰溝通」。
Q:從你過去的經驗來看,你本來是教歷史,後來卻轉行做起電子商務,一個是研究過去,網路卻是探索未來,中間轉變還滿大的。
A:要了解未來的可能,還是要先了解過去啊!學歷史的好處是,幫助我發展出一套分析的技能,這個在Business上是非常需要的。我倒不覺得這中間有很大的轉變,因為在北京教歷史時,就不是想要成為教授,而是要接觸中國,為將來的Business做準備。
Q:在中國跟在台灣經營網路事業有差別嗎?
A:很多人會覺得中國起步比較慢,但事實上不然,就以拍賣要不要收費這件事,中國早就推動了,台灣卻還是個討論的話題。中國網路碰到的問題是,網友成長速度太快,現在有8000萬個網友,都還算是起步階段,很多狀況是原先預想不到的。
Q:你有收藏的習慣嗎?對你來說拍賣的樂趣是什麼?
A:我自己最得意標到的東西是一個隨身碟,因為那時候隨身碟沒那麼紅,很多人都不知道,但這個產品又很方便,所以用滿便宜的價錢標到一個256MB的,覺得很高興。但嚴格講起來,我並不是收藏,而是消費,通常我會注意運動背包這些東西;另外我最近在台灣換掉了5台數位相機(就是買新的,把舊的賣掉)。對我來說,現在是個消費的年代,所以對我來說,拍賣的好處是,因為以前買個東西,要換或要升級都是個麻煩,只能送給家人吧;所以現代拍賣的意義,是讓消費更有效率,更有價值。
Q:從你轉行變成Business man之後,就一直待在網路界工作,在前兩年網路低潮,許多人都放棄離開的時候,你也都一直留在這個圈子,是有什麼地方特別吸引你嗎?
A:說實在的,我一直不懂,很多人都以為網路很不穩定,到底什麼不穩定?很多失敗的例子,都是他的Business plan沒有做好,所有生意都一樣,跟是不是網路沒有關係。像我們自己定位eBay就不是一個網路公司,而是一個consumer marketing的公司,鼓勵更多的人透過網路來交流。所以在媒體的版面上,他應該不只是放在IT的版面,他也可以出現在社會生活版。
Q:最近許多工作者都必須面對外派到一個陌生環境打天下的情況,如何快速地融入當地社會是件相當重要的事,可以分享一些你的經驗嗎?
A:我當然要了解台灣社會是什麼樣子,不過一個很重要的認知是,我永遠不會完全了解台灣的文化,對我來說,到外地工作,一定要先謙虛地跟當地人學習。因此我要做的,是去鼓勵、支持我的同事,凝聚向心力,讓他們有空間去想事情,然後給予他們足夠的資源去落實想法,因為這些人才是最了解事情的人,而不是把自己變成台灣人;我清楚我的工作,是在當地公司跟總部之間扮演策略溝通的角色。
Q:就如你所說的,對所在的社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是件重要的事,當你到一個新地方,是透過哪些方法來幫助你認識當地社會?
A:好奇心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才能找到consumer insight,像我剛到台灣的第一件事,就是一直看新聞,我就察覺到,台灣沒有國際新聞,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台灣人對自己的關心程度是比較高的。然後我會去看雜誌,發現居然有1000多種,那我就可以知道,喔,台灣是個資訊流通速度很快的社會;我也會去華納威秀、去鬧區逛街,就感覺台灣人的生活是多變化的,社交生活是重要的,經由這些方式,就可以大概掌握一個社會的大致圖像。
Q:你在台灣會從事哪些休閒活動?
A:我每周會去爬山,多半是信義區那邊的四獸山,還沒爬過大山,有二座山我一直很想去,一個是玉山,另外一個是大霸尖山,因為很多人都跟我說那兒的景色很美麗,而且帶有探險成份的爬山經驗很吸引我。爬山一直是我很喜歡的運動,就算去香港,我也會去爬山。很多同事聽到我去香港爬山都覺得不可思議,「去香港就是去shopping啊!」但事實上,香港有很多步道,像從中環區走5分鐘就可以去維多利亞山,香港島至少幾十公里的步道,都整理得非常好。
Q:你會怎麼描述台灣社會?
A:因為我來台灣工作之前,已經在中國待了一段時間,對中國文化有些了解,老實說,對台灣沒有特別的期待或想像。來了之後,我發現台灣其實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社會,雖然最近因為選舉、兩岸政治的關係,很多人心情滿浮動的,不過再仔細看,大部份的人是很認真的在生活,還是一樣上下班、照顧家庭,一樣跟朋吃飯聚會,沒有因為外在的不安,生活就亂了腳步,還是一樣積極進取,這是讓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其實不只是台灣,其他幾個亞洲城市,像是上海、香港,都是腳步很快的地方,每天都有新鮮事,讓你不會覺得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