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低調測試1.5倍速播放功能,引發導演、演員不滿
Netflix低調測試1.5倍速播放功能,引發導演、演員不滿
2019.10.31 | 產品開發

使用Netflix的用戶往往有一種感覺,一個月你繳了幾百塊錢可以看到飽,總覺得不多看一點就虧到了。問題是要看的影片這麼多,怎麼看也看不完,那該怎麼辦?於是,有些人就會忍不住把影集「跳著看」,對於一些節奏比較緩慢的內容可以快點看到結尾,這樣趕快完食一個影集,就可以看下一部新戲。

Netflix也觀察到這種需求,於是目前正在測試一個倍速播放的技術,允許用戶可以用1.25倍或1.5倍速度觀看影片。並且連語音的部分也會一併快進,因此你也不會錯失掉對話的內容。幫助那些想要「吃到撐」的觀眾,可以多「賺」一點。

1.5倍1.jpg
圖/ T客邦

對Netflix而言,反正他們的影音內容本來就多到不怕你看完,既然這樣不如幫助觀眾滿足他們想要佔便宜的心理需求。就算今年你好不容易以為自己已經快看完了,明年他們就會有新的內容推出,你依然會訂閱下去。而觀眾也覺得自己「賺到」,是種雙贏的策略。

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影片的製作人、導演以及演員,會對Netflix的這種作法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們覺得,Netflix這種作法是在教育觀眾影片的節奏、氛圍的呈現,甚至專業演員的台詞感情這些根本不重要,這是對創作藝術的一種謀殺。

1.5倍2.jpg
在《絕命毒師》劇集及網飛衍生片中扮演傑西·平克曼的Aaron Paul表示:「我覺得有必要講講我的看法:Netflix,趕快停止朝錯誤的方向前進。你這樣是讓觀眾掌握了破壞以及摧毀藝術創作的權力,Netflix,我知道你們是比這更好的平台,不是嗎?」
圖/ T客邦
1.5倍3.jpg
▲ 《蟻人》的導演Peyton Reed表示:「這是爛主意,我以及任何我認識的導演都會反對它。」
圖/ T客邦
1.5倍4.jpg
▲ 《蜘蛛人:新宇宙》導演Peter Ramsey表示:「你們的『顧客』真的想要他們吃飯、做愛也要快1.5倍嗎?非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搞得這麼索然無味?」
圖/ T客邦
1.5倍5.jpg
▲ 《超人特攻隊》導演布萊德博德(Brad Bird)表示,「又是一個爛點子,並且是在已經流血的電影產業產業上再補上一刀。為什麼你們要一隻手在財務以及拍攝上對於電影工作者提供支援,另一隻手卻要摧毀這些工作者的工作成果?」
圖/ T客邦

對於此項功能,Netflix則表示Netflix一直在嘗試新的方法以幫助會員們更好地使用 Netflix,增進使用體驗。他們雖然目前在測試這個功能,不過未必這個功能會保留下去。

不過,從社群的意見回饋看來,雖然影視圈的人都這麼大聲疾呼,但似乎觀眾看來則是非常期待這個功能,因此一向「以客為尊」的Netflix,可能不會因為幾位導演以及演員的反對,就取消這個倍速看片的功能。

Netflix的觀眾,或許真的不是「標準觀眾」

從小編的角度來看, 其實也頗能理解觀眾想要「看到飽」的這種心理。而且,有些片子真的是難以下嚥,但是一時之間你又無法判斷目前看到的會不會只是一種鋪陳,說不定會有反轉?因此只能繼續看下去。所以小編平常在看片的時候,多半是將影片在電腦上放著、然後同時去整理房間或是書桌,讓自己一心多用。只有在看真正期待的影片,才會放下所有的事情,專心觀看。

因此,對於小編來說,我自己的體驗是,其實每個月Netflix上真正想讓我放下手邊工作,專心看的內容或許只有10小時,但是或許每個月我有30小時的時間可以分配來觀看,這時剩下的20小時,我就會「一心多用」來掃片。

不過,事後我往往也會發現,每個月那20小時我看的內容,似乎下個月我就記不得了,甚至再下一個月我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劇集我先前是否看過?

1.5倍6.jpg
圖/ T客邦

誇張一點講,這就像是前兩週很流行的「量子波動速讀」,你一分鐘可以翻十萬頁的書,但是這些內容你到底看了沒?

其實更嚴重的是,後來我更發現,由於這20小時「一心多用」的訓練,後來我連原本10小時「專心看」影集的時候,也變得不專心了。人是沒有那麼容易把事情切分的那麼開來,訓練久了,就沒有所謂的「專心看」以及「一心多用」的區別。也就是說,我看所有的影集都被自己訓練成用「量子波動法」去看。

但是,這樣真的很糟嗎?對於某些人來說,甚至可能大多數觀眾來說,我們這些Netflix的用戶、大多的情況下都不是一個導演心目中的「標準觀眾」。

量子波動法顯然是不可能把翻閱的內容看到腦子裡的,但是,如果你的目的本來就是「翻完一本書」呢?

責任編輯:江可萱、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T客邦

在家(或是在捷運上)的觀眾,都不是坐在電影院裡頭,沉浸在大螢幕之下。可能我們是在一邊做菜、一邊看螢幕;或是一邊打掃家裡、一邊放著電視機播放;甚至是一邊幫小孩換尿布一邊看。在這樣的情境之下,說實話,不管是用1倍速,或是1.5倍速播放,我們永遠都做不到像導演心目中所要求的那種與導演想要的效果同步接收的結果。

更還有很多人根本就沒有看過螢幕,從頭到尾是把一部影片聽完的。

重點在於,在現在這個時間碎片化的時代,你根本沒辦法規範觀眾在什麼情境下「使用」你的影片。這樣一想,在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有人能靜下來坐在電腦或電視前,摒除其他雜務,專心的以一倍速把劇集或是電影看完,其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呢!

更何況,今天覺得Netflix不該有這功能,誰能保證明天不會有網友自己開發一個1.5倍速的瀏覽器外掛?只要有觀眾覺得有這個需求,這東西遲早會出現的。既然這樣,還不如官方自己推比較有保障,也比較安全。

因此,在這個脈絡下,好萊塢那些編導以「標準觀眾」的角度來批評Netflix的作法,或許是過慮了。

今天會選擇用1.5倍來看劇的觀眾,或許此時此刻,他真的是在「把你的劇搞的索然無味」。不過,如果你的劇真的好看的話,他還是會知道的。

到了明天,等他不這麼忙的時候,他還是會好好的在電視機前面坐下來,重新當一個「標準觀眾」,用正常的倍速再看一遍。

新聞來源:cnet

本文授權轉載自:T客邦

關鍵字: #Netflix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行銷不能只是操作聲量!電通娛樂如何幫助品牌破圈成長、走入人心?
行銷不能只是操作聲量!電通娛樂如何幫助品牌破圈成長、走入人心?
2025.08.14 |

隨著消費者注意力分散、內容氾濫,單一曝光已難再換取真正關注,品牌勢必重新思考與消費者連結的方式。電通觀察到,體育賽事與娛樂內容正快速成為當代最具穿透力的文化載體;透過科技驅動、數據洞察與創意策劃,品牌不只是參與者,更能成為文化的共創者,從汲汲營營的流量競技場,轉身搶佔消費者的心佔率長跑。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 (dentsu Taiwan )於上月正式在台灣成立「電通娛樂」(dentsu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營運據點,也正式宣告將以台灣作為大北亞區域娛樂創新孵化的戰略基地。在內容為王、圈層經營成為顯學的時代,電通娛樂如何幫助品牌破圈、搶攻心佔率?

電通娛樂以數據洞察人心、科技賦能體驗

電通娛樂從日本母集團出發,電通整合體育與娛樂資源,串連全球娛樂網絡,在文化多元、數位技術領先的大北亞市場,更進一步選擇台灣作為創新策略的前哨基地,佈局新一波品牌娛樂體驗。

電通娛樂大北亞區負責人白玉瑩表示:「科技是帶動娛樂深化參與的關鍵力量,讓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從單向溝通轉為共創連結。」不過她也強調,能與人共鳴的好創意絕不只是靠科技堆疊就能完成,關鍵仍在於於對消費者的洞察、對內容脈絡的理解與圈層語言的掌握。簡言之,品牌要說對語言、進入對的場景,才有機會形成真正有感的情感連結。

電通集團
電通娛樂大北亞區負責人白玉瑩指出,科技正加速體育與娛樂的文化體驗,品牌必須從參與內容、共創價值開始,才能走進人心。
圖/ 電通集團

為強化品牌跨圈層經營力,電通以「one dentsu」策略整合集團資源,從品牌娛樂與體育行銷策略、創意策劃、體驗與內容製作、數據分析到技術開發,打造具文化穿透力與執行韌性的團隊,協助品牌打造可持續的內容資產。

在執行上,電通娛樂同時服務內容方與品牌客戶。對IP創作者而言,從企劃期就參與商品化、推廣與導入;對品牌而言,則以洞察為起點協助選題與切角。透過雙向共創,電通不只加速 IP 發展,也讓品牌跳脫傳統贊助角色,轉變為文化體驗的共創者,實現雙贏。

包容度、反應力、與參與力,推動台灣成為創新孵化基地

事實上,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往往奠基於感性與直覺,而非純然的理性判斷。為協助品牌找出能真正引發情感共鳴的「文化切角」,電通娛樂在大北亞區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方法論,從品牌任務出發,透過策略設定與在地洞察,找出「粉絲會有共鳴的梗」,並以本土語彙轉化為有感的內容體驗。

娛樂的力量不容小覷。電通娛樂台灣區總監何華軒指出,根據《電通創意 2024 CMO首席行銷長報告》,逾八成品牌認為應建立自有娛樂化資產,88% 的行銷長更重視「文化佔有率」高於曝光量。再加上 Gen Z 與 Alpha 世代強大的文化消費力,娛樂內容的商業價值更顯而易見。

而台灣之所以是品牌娛樂的絕佳孵化場,何華軒說明,是因為台灣市場具備高度包容性、快速反應力與高參與度,無論是棒球賽事、動漫展還是社群討論,皆展現出快速破圈的潛力與真實的情緒回饋,「一個原本鎖定特定圈層的 IP 內容,只要成功搭上社群,很快就能擴散至主流圈層!」

電通集團
電通娛樂台灣區總監何華軒表示,台灣市場的包容性與快速反應力,成就品牌娛樂策略與文化破圈的理想基地。
圖/ 電通集團

因此,電通娛樂也聚焦台灣扮演關鍵角色,作為品牌與內容方之間的橋樑,協助媒合 IP、形塑娛樂內容溝通場景。

近期電通娛樂重磅宣布攜手韓國 The SMC 集團將話題綜藝《鑑定師》搬到台灣製作全球版,由舒華擔任主持。節目延續韓版「珍藏物品鑑定+價值交流」的核心,並融入在地文化視角。首季邀請 9m88、ENERGY、LuLu、黃偉晉等人氣嘉賓,透過分享私人物品與故事,將娛樂與情感連結,成功為品牌注入溫度與討論度。

過去也有不少精彩案例,如:2023 年夏季,電通協助披薩品牌與《進擊的巨人》展開全球獨家聯名合作,推出「必勝の巨人」套餐。從產品設計、視覺包裝到社群操作,完整呈現動畫角色的視覺語彙與世界觀,讓粉絲吃進角色,也讓品牌成功打入動漫圈層,引發社群分享,帶動話題與銷售雙成長。

又如 2024 年中職明星賽期間,電通娛樂看準球場熱潮與暑期行銷節奏,為炸雞品牌打造「雞情應援團」企劃,攜手「全球先生」戴凱文與巴西模特男團,將品牌精神轉化為現場應援秀與社群梗,結合啦啦隊演出與大巨蛋互動,吸引年輕受眾目光,創造出具娛樂性、參與感與話題擴散力的品牌體驗。

今年,則有汽車品牌以「出品發行人」身份參與影視內容創作,在電通娛樂的策劃與整合下,推出改編自鄧惠文醫師著作《婚內失戀》的微電影《慶祝》;故事聚焦失婚女性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品牌則透過內容敘事傳遞情感價值觀,並結合 VIP 車主專屬觀影體驗,跳脫產品導向,展現內容深度與品牌溫度。

電通集團
電通娛樂攜手韓國 The SMC 集團製作全球版《鑑定師》,由舒華擔綱主持,結合在地文化與明星真情故事,打造兼具娛樂性與情感溫度的綜藝體驗。
圖/ 電通集團

破圈新解方, 打造品牌文化資產的長線策略

品牌要破圈,深耕娛樂內容是不得迴避的挑戰。而品牌在踏入體育與娛樂領域,也往往四個問題:該選擇什麼內容與 IP 切入?合作怎麼談?執行怎麼落地?圈層關係又該如何維繫?電通娛樂指出,這些問題挑戰背後很多時候是基於對產業語境的不熟悉,以及缺乏整合性策略。

對此,電通以方法論為核心,從品牌目標出發,透過數據分析與圈層洞察,媒合合適內容與平台,並串聯策略、製作到傳播的一站式服務,協助發展品牌娛樂。目前提供六大整合方案,涵蓋品牌娛樂內容、沉浸式文化體驗、IP 生態系、IP 科技力、名人管理、娛樂商務等,並搭配 AI 等科技工具,讓品牌娛樂傳播有憑有據,也有感。

白玉瑩表示,在台灣市場,品牌行銷打法靈活且具彈性,建議先釐清並發展娛樂行銷策略,從小圈層測試著手,累積內容經驗與用戶回饋,再逐步擴大規模與投入,讓娛樂內容與體驗長期累積,最終沉澱為品牌的文化資產與情感記憶。

「若品牌能發展自有 IP,更能在內容經營上掌握主導權。」她補充,肯德基「桑德斯上校」就是很好的例子,一旦品牌成功創建角色,透過敘事延伸到跨媒體操作,長期下來累積的不只是辨識度,也建立了穩固的品牌形象。

「當品牌希望打造獨特的品牌體驗,並尋求下一波成長動能時,體育與娛樂就是最有力的加速器。」最後,白玉瑩強調,電通在台灣深耕已久,亦是本地市佔率最高的行銷傳播集團。現在,帶著文化傳播的使命感,電通娛樂將讓科技驅動內容並走進市場,幫助每一次的品牌內容能走進人心。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