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崛起背後:4位網紅DJ的成長心路,折射音樂產業的十年變遷
Podcast崛起背後:4位網紅DJ的成長心路,折射音樂產業的十年變遷
2020.02.04 | 音樂

我只有在睡覺的時候,才能靜靜地看一會兒老公的臉。」這是喜馬拉雅一位頭牌主播的妻子,此前在朋友圈發的一句狀態。在蒸蒸日上的Podcast行業領域,聲音主播們的工作,不分晝夜。

編按:喜馬拉雅FM為2013年3月上線的中國Podcast分享平台,採用UGC(用戶原創內容)模式,用戶可以申請成為主播上傳音頻文件。

Podcast這個詞最初是2005年賈伯斯推廣開的一個詞彙,英文為Podcasting(personal optional digital casting),意指可以突破傳統電台時間、地點、聽眾被動選擇的限制,隨時隨地自主選擇性收聽內容的一種傳播形式。

延伸閱讀:「勤益王子」顧立楷卸下Uber光環,再創業SoundOn目標台灣最大Podcast平台

隨著行動客戶端的興起,Podcast因其解放人雙眼並適合於車載、公共交通、運動、家務等更多碎片化場景的特性,一直與長短影片共分內容領域的一杯羹,2017年開始,全球範圍內資本的湧入甚至有增無減。

今年2月份,Spotify斥資3.4億美元(約新台幣104億元)收購Gimlet和Anchor;2019年10月29日,荔枝FM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所(SEC)遞交了IPO申請,即將成為中國音樂內容領域上市的第一股;另兩家龍頭公司——蜻蜓FM和喜馬拉雅,均已融資到E輪,前者用戶規模達4.5億,後者已超6億用戶規模,近日正尋求35億美元(約新台幣1,070億元)估值,並與潛在投資者就融資進行了洽談……

在巨額的估值背後,是一個個撐起這個市場數以萬計的主播。鈦媒體編輯和四位網紅主播——喜馬拉雅的三位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有聲書主播,還有前青檬音樂台、現自創工作室的PGC(專業生產內容)DJ白雪,深聊了這些年他們成長的故事;這些故事背後,折射的正是十年來音樂內容領域的變遷。

付費的興起,促發了Podcast行業

「我覺得以前養家糊口都有些許的困難。我今年38歲了,我年齡很大的,但是我手裡的收入可能真的只有3,000塊錢(約新台幣1.3萬元)。」

跟鈦媒體說出這番話的,是喜馬拉雅有聲書業務部的龍頭主播——一種侃侃(下文簡稱侃侃)。曾經在省級話劇團工作多年,作為話劇團的演員骨幹,他常年輾轉於全國各地巡演,舞台一直很廣闊,收入卻杯水車薪。

侃侃成為喜馬拉雅業餘主播的契機,最初來自於對播音這個領域的喜愛。在入駐喜馬拉雅之前,他在當話劇演員的同時,就有兼職在一些電台錄有聲書。「我覺得挺好玩的,還可以鍛煉業務。」

從2015年的時候發現了喜馬拉雅有一個對外的平台叫A+,那上面放了很多書可以讓一些愛好者來試音,侃侃就試了好幾本書,中了一本,從此成為了喜馬拉雅的有聲書主播。

話劇演員與有聲書主播對情感、呼吸與語音語調共有的高標準要求、兩者之間的相輔相成性與互相促進性,成為了侃侃堅持兩份工作的動力。

但真正讓侃侃下定決心成為喜馬拉雅全職主播的,是一年前平台與之簽約。每小時80元(約新台幣350元)的底薪保底,加上受眾付費中獲取一定比例的分成,侃侃欣慰地表示:「我不用再去為金錢而愁,當我孩子希望有一套書的時候,我也會買的起,我基本上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

在喜馬拉雅做主播,並不是從初始時期就可以帶來大量收入。以前做兼職的侃侃,在喜馬拉雅的工資與話劇團的薪水一起,加起來才有四五千塊人民幣(約台幣2-3萬元)。

事情發生的轉折點,在於2016年6月喜馬拉雅「付費精品」專區的上線。彼時,影片網站的龍頭愛奇藝付費會員破2,000萬,整個內容領域都開始注重版權。第二年,喜馬拉雅進一步推出了囊括大量精品內容的會員制。

付費的興起,慢慢激活了Podcast行業,改變了原本單一的廣告行銷模式。侃侃的收入激增,與其共同受益的還有喜馬拉雅數以百計的高流量主播。

侃侃的成功還帶了其話劇團的舞台CP——一刀蘇蘇(後簡稱蘇蘇)入了有聲書主播的坑。

從入職喜馬拉雅至今一年,蘇蘇從熱度普通的小說開始做起,粉絲量從5,000積累到破百萬,不過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如今,蘇蘇的粉絲已經超過170萬,可謂一個傳奇。

蘇蘇告訴鈦媒體,她如今的收入已經達到十萬量級,再也不用為了生計而擔憂。不可否認,這也是她熱愛之外,堅持下去的動力。

另一位有聲書主播頭陀淵,來自山東菏澤,做有聲書主播領域已經八年左右,在喜馬拉雅也已盤踞數年,主錄玄幻小說。曾經的他在藥企上班,工作時間較為固定,拿著普通三四線城市的工資。

「如今,有聲書的主播收入比從前高,時間自由控制,我還可以接送孩子。」頭陀淵欣慰地對鈦媒體表示。

2018年,喜馬拉雅推出了「萬人十億新聲計劃」,2019年10月首次對外公佈此計劃的成績單:透過該計劃,在生態領域的投資外,僅主播們就從平台獲得了11.5億元(約新台幣50億元)的現金扶持;目前,平台上穩定年收入達百萬級別的主播有超200位。

無論是影片網紅,還是音樂網紅,它們都得益於網路運行機制下無差別的薪水計算機制:頭陀淵、蘇蘇與侃侃的收入現狀,體現的是固有城市收入梯度的打破。在三四線城市中,音樂網紅能享受昔日無法獲得的強購買力。

網紅主播全年無休

吃飯、跳舞、賣萌、帶貨……影片網紅因具備視聽雙感官刺激的特質,他兜售的或許是顏值、表演張力或是學識、幽默細胞。

而Podcast網紅因其唯有聲音抓人才可以留住聽眾的特質,感官體驗聚焦在一個元素上,對專業性勢必有著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有聲書、教育內容等方面。

喜馬拉雅副總裁、有聲書業務部負責人姜峰告訴鈦媒體,有聲書業務部的主播,35%原來是學播音主持的,還有一些是在電台、電視台工作的,這些加起來佔大部分;而鈦媒體發現,即便是主持人、話劇演員,他們的成長過程也倍感艱辛。

「我們在舞台上是要放大化的,要表現給現場觀眾;而我做了主播之後,我的受眾變成了聽眾,聽眾有時候戴著耳機,要有給他講故事的陪伴感,我必須做受眾的切換。」

畢業於中國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作為話劇台柱子,曾經還當過主持人、配音演員的蘇蘇,這樣講述她職業轉變面臨的挑戰。

「可能就是要很細膩,在節奏上速度要慢下來,還要把握不同的語境。」

隨著各行各業優質人才的湧入,Podcast領域的UGC與影片領域一樣,被抬高了門檻;UGC向PGC、PUGC演進,單兵作戰的模式轉向MCN機構運營,也是Podcast產業的典型特質

喜馬拉雅也如是,它的有聲書業務有一個類MCN的主播經紀營運部門(內部部門),當主播與喜馬拉雅獨家簽約後,裡面的聲音編輯便會指導簽約主播進一步自我提升:在故事中,什麼點上用什麼樣的情緒,語速語調高低如何,是否把故事的意境、氛圍表達了出來,與聽眾、作者之間是否有同理心。

在聲音編輯和同行侃侃的幫助下,蘇蘇不斷嘗試,從《修行者》到《步步奪妻》,漸漸找到了面對一席觀眾、與面對看不見的聽眾之間轉換的竅門,也用細膩動人的聲線收穫了聽友們的認可。

這也是AI主播上線以來、技術浪潮之下,有聲書主播依舊存在的意義:前者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放人類勞動力、讀冗長內容,但對音樂內容的創意依舊無法實現。「KOL的人腦具有創造性,KOL本身的聲音也對粉絲具有感染力和辨別力,聲音可以傳遞情感。」華山資本的投資人趙凱這樣對鈦媒體表示。

如今,雙份職業同時在做的蘇蘇,已經可以收放自如,將自己的業務角色切換得游刃有餘。

即便在工作能力上已不再存問題,但對於蘇蘇、侃侃和頭陀淵來說,他們要面臨的,還有孤獨。

主播作為兼職的蘇蘇,在三人中最為辛苦,白日工作後還要在自己房間裡度過漫漫長夜。「我一晚上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工作到凌晨兩三點,爸媽來我家,我夜裡在自己家裡走路都是躡手躡腳的,他們都不太願意來我這兒住了(笑)。」

侃侃每天錄音從早晨8:30開始,一直到晚上1:30睡覺不停歇。不過他告訴鈦媒體,這還包括每40分鐘後,1個多小時歇嗓子的時間。「人嗓子是肉長的,休息非常重要。那一個多小時,我會眺望遠方,看看街邊的綠色。」

但生活並不總是如看起來般詩意。

侃侃每年365天,幾乎天天在錄音;過年和家人吃完團圓飯,晚上8點半,又開始把自己關屋子裡錄音,然後窗外開始放新年禮炮,等轟鳴聲過去,城市剛陷入寂靜,他又開始了循環往復的工作。

「主要是因為工作量太大,我現在一天同時錄製著四五本書,沒時間休息。」侃侃這樣解釋自己全年無休的原因。

主播頭陀淵常年處在一種久坐不活動的狀態,每天工作8-12小時,全年也基本沒有閒暇時間。「我嗓子不行,就需要更多時間完成工作;有時候會覺得枯燥、會麻木,每天盯著電腦看著文本,除了睡覺就是在錄書,陪家人的時間特別少。」

但幸福,就來自無數粉絲從主播日夜兼程的錄製中獲得的快樂,和給主播帶來的反饋。

蘇蘇給自己的粉絲取名為「酥糖」,酥糖們給她帶來的最感動的一件事,就是當蘇蘇的粉絲量漲到100萬的時候,粉絲群裡的酥糖們都開始爭相截破百萬的圖;蘇蘇開了一場直播,叫感恩有你;在直播間裡,粉絲們集結了40多個酥糖,每人給蘇蘇錄了一句話,還做了一集小影片,那一刻,蘇蘇哭了。

你的犧牲給很多人帶來了快樂,那麼這個犧牲就是值得的;它不是保家衛國的那種犧牲,但在社會和經濟價值上,是值得的。」侃侃避免不了在一隅封閉的工作室中感到寂寞,但更多時候,他感覺到的是驕傲。這也是支撐他堅持至今的原因吧。

傳統電台主持人到新型DJ

不同於獨家簽約喜馬拉雅的蘇蘇、侃侃、頭陀淵,白雪屬於目前音樂內容平台中另一種典型的大V——來自獨立的電台工作室。她和蜻蜓FM、喜馬拉雅等平台均有合作,與有聲書業務大量的付費內容不同,她的欄目內容多為免費,與平台的合作方式主要是版權費用與廣告分成。

「DJ」這個詞被譯作唱片騎士,除了通常指的是現場調解氛圍的打碟者,也指音樂節目的主持人。白雪在蜻蜓FM上註冊的名字是「DJ白雪」,為的是不忘自己曾經是一個音樂節目主持人的初心。

DJ白雪曾經是網路音樂電台——青檬音樂台的主持人之一。從大學開始便特別喜歡音樂的白雪,大一(2008年)便在青檬當DJ,一當就是八年。那時候,青檬運營著自己網址的電台,作為首家網絡音樂電台,利用最新的傳播渠道,拓寬了收聽場景,吸粉無數。

然而,2012年前後,音樂內容產業迅速變革,Podcast興起;其中三個龍頭企業:喜馬拉雅、荔枝和蜻蜓FM,分別上線於2012年、2013年和2011年。

大量資本也正是這時候湧入Podcast平台。華山資本的投資人趙凱告訴鈦媒體,2014年之所以選擇投資音樂內容領域,是因為當時正值行動網路高速發展、用戶規模紅利大爆發的時間點,智慧型手機硬體儲存空間變大,3G、4G流量資費變低,行動音樂用戶收聽時長空間被打開

至此,行動端平台的山呼海嘯,逐漸摧垮了拿不到融資、做不了自己客戶端的青檬音樂台。

2014年就兼職創建了自己電台的白雪,在青檬音樂台關停後,全職做起了白雪電台。

白雪和鈦媒體分享,建立了自己五六人的團隊後,除了分享好歌曲之外,她又做了情感抒發的樹洞,明星經歷分享等各個主題的欄目。

節目的類型更多、時長上不受限制、想什麼時候更便什麼時候更新的自由,是白雪最開心的事情,自從有了自己的電台,自從電台的模式不再是即時播放的形式,她的創作空間變大了。

「以前做節目,大家可能熟悉要做一個片頭、片花,還要有整點報時,」白雪提到了許多傳統電台與Podcast內容的不同,「如今我再做的可能未必是節目,只要能夠撫慰人心、大家愛聽就可以,不需要這些固定的框架。」

然而,自由也意味著高壓。

在蜻蜓FM和喜馬拉雅上,DJ白雪的欄目共有7個。鈦媒體編輯發現,除了「每天一首英文歌」、「DJ白雪睡前歌」等音樂類內容外,還包括像「白話流年」這樣被她自己稱為「嘮嗑」、其實深蘊哲思的內容:關於娛樂至死、人生的價值排序、走出舒適圈……

白雪和我聊起,儘管她有著一個幾人的工作團隊,但是其他人大都負責商務、剪輯,而像以上的內容創意與策劃,幾乎全在她自己。她平常會刷刷抖音,也會看書、看新聞,從各個角度尋求話題,希望有足夠的新鮮度。

同時做好幾檔節目,根據流量不斷試錯,是白雪一直在做的事。在粉絲群中,她也經常會採納大家想法作為欄目的靈感來源,然後在節目中提及粉絲ID的名字,以示尊重。

作為一種自媒體存在,白雪覺得她在自己的工作室比之前在青檬電台的時候累的多。「曾經在青檬只要你不算太差,聽眾就不會流走,會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景,以一種習慣的方式來收聽你的節目;而如今Podcast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當聽眾不喜歡,便會很快換別人。

行業的競爭還來自大量人才的流入:得到App的那種商業、教育知識付費類型;甚至一些毫不相干的Podcast愛好者——他們雖然很難成為行業中的龍頭,但在有限的用戶時長中,同樣佔據著一席之地。

其他娛樂形式的陡增,也是白雪們時常感到焦慮的事,「抖音這樣的影片很有趣,我就會經常想,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和以前比,我覺得這個行業的話語權不太一樣了。」

不過,這個行業裡依然也有很多樂觀主義者。正如《中國新聞傳媒科技發展史話》一書中所提到的,「新舊媒介的關係並不是『零和』遊戲,而是一種競合關係、互補關係。」在影片與音樂發展成熟的當下,文學平台也依然擁躉者眾,Podcast愛好者們不會隨著媒介的改變而消亡。

並且,隨著智慧音箱的普及和智慧語音技術的漸趨成熟,如今的Podcast不再拘泥於基於視覺、觸覺互動的手機終端,Podcast的行業潛能正被進一步釋放

喜馬拉雅的有聲書主播頭陀淵對Podcast領域充滿信心,他覺得這個行業才剛剛開始,正在歷經一個爆發期。

本文授權轉載自:鈦媒體

關鍵字: #Podcast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