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感還是芒果乾?被媒體操弄的恐懼,如何包裝威脅未來的「定時炸彈」?
亡國感還是芒果乾?被媒體操弄的恐懼,如何包裝威脅未來的「定時炸彈」?

編按:無論是科學革命以前,抑或21世紀的現代,「不確定因素」構成社會威脅、形成人類文明的恐懼文化,《恐懼如何被操弄》探討恐懼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協助我們理解它,並激發不同的心態看待及回應恐懼。

今日恐懼的方式最顯而易見的特徵之一,是極度誇大我們所面臨的威脅,將相對平常的風險轉變為潛在災禍的傾向。舉辦烤肉聚會這樣看似無害的行動,都有可能成為環境及物理破壞的手段。

且看以下這個「地球風險」與再尋常不過的「健康威脅」合而為一的例子:

杭特這番猜測性言論的動機十分不明確,除了提醒大眾就算咬一口烤過的雞肉都未必不危險之外。當然,我們多數人還是會繼續享受這些活動,但這種警告的累積效果,是減損我們在一個溫暖的好日子裡得到的滿足。

充滿恐懼的未來如同「定時炸彈」

聳人聽聞的調查和報導不斷暗示某一特定問題可能會惡化,除非我們立刻採取果斷行動,否則就會面臨險惡的未來。對預防措施沒完沒了的呼籲持續重複同樣的訊息,說是某一特定威脅遠比先前預期的更嚴重,必須採取緊急行動應對它的有害後果。

福瑞迪(Frank Furedi)
古代術士對末日逼近的預言,已被聳人聽聞報導及研究的新文類所取代,它們投射出人類將在為時不遠的未來滅絕的又一種設想。

恐懼的修辭對於社會今後數十年面臨的危險,比起對於直接的議題更加滔滔不絕。通常,未來的威脅會被說成已潛藏於此時此地的背景裡。即使目前仍不可見,但它很快就會升級或引爆全面性的生存危機。

因此,「定時炸彈」的隱喻被精心選用,以傳達對今後發展的焦慮感。這個爆炸的意象被用來喚起一種險惡的恐懼情景,足以有效地利用人們對於不確定未來的擔憂。

來自媒體洗腦,還是社會的共同認知?

在21世紀,定時炸彈的形貌應有盡有。就在我寫下這段文字之際,今天的Google快訊提供多項警訊:

《每日鏡報》(The Daily Mirror)頭條宣告:「速食定時炸彈:肥胖恐懼隨著漢堡、炸雞,及披薩店淹沒英國商業街而增長。」另一個頭條告知讀者:「在委內瑞拉、華盛頓正在忽視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並推測「要是爆炸,後果將兩敗俱傷」。

一個新聞出處指向「潛藏於北極圈永凍土下的氣候炸彈」,而一名企業顧問則對「企業如何拆解勞動力定時炸彈」做出評論。「英格蘭銀行警告,負債累累的家庭對英國所有人,都是定時炸彈」成了《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的標題;《都市報》(Metro)報導:「西方男性面臨生殖能力『定時炸彈』」。

看來在每一個社群裡,都有無限多種定時炸彈正在滴答作響。令人側目的是,個人不需要成為自殺炸彈客就能被描述成定時炸彈。

定時炸彈
面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就像定時炸彈,隨時會在心中引爆。
圖/ shutterstock

一個人不確定、不可預期,或不受控制的心理行為,也會透過這個隱喻而被表述;實際上,任何人只要在以前有過苦惱的經驗,都有可能在無意間成為一顆計時中的定時炸彈,準備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引爆

定時炸彈的隱喻不明言地將相對慣常的問題,轉變成潛在的未來災禍。《牛津英語大辭典》將定時炸彈定義成:「被認為可能會在未來某個時候,引起或造成突發性災難事件的個人或事物。」其他辭典則定義為:「一種即將在未來某時產生災難性後果的情勢。」

這一隱喻朝向未來的取向很重要,因為它表明一個觀念:在此時此地恐懼今後數十年,可能引爆的炸彈是有道理的。定時炸彈隱喻的隨意應用於迄今為止,皆被認為是技術或個人問題的議題,說明當代社會沉迷於最壞情況的思考

改變對未來的恐懼

關於定時炸彈的陳述,不僅用以警告社會爆炸迫在眉睫,也對時間提供一種險惡的說法。從這個觀點看來,時間的流逝就像機器,不可阻擋地朝著未來的爆炸而流動。

當代社會的問題臣服於未來威脅的專橫,乃是21世紀恐懼文化的顯著特徵。挪威哲學家史文德森指出:「未來威脅成了當下變遷的起因」,而實際上,「我們與一種不斷導向災禍的『目的』並存。」這種在劫難逃的目的論(teleology of doom),支配了社會對於現在和未來關係的認知

亞里斯多德,《修辭學》
恐懼的定義可以是這樣:一種由於「想像」有足以導致毀滅或痛苦、迫在眉睫的禍害,而引起的痛苦或不安的情緒。

亞里斯多德認為,對未來的恐懼最有效的解藥是「膽量」(confidence)。亞里斯多德所謂的膽量,指的是擁有一種「保證安全的事隔得近」,而「使人畏懼的事不存在或隔得遠」的想像;這對個人應對未來的能力更具信心。

正如亞里斯多德的直覺感受,不確定性則是指對眼前事態的走向缺乏清楚認知與信心。而人們看待不確定性的心態,受到社會認知現在與未來關係的方式所支配。

逃跑
與時間賽跑運動的支持者所倡導的訊息,是人類應當表現得宛如未來威脅已是當下現實。
圖/ shutterstock

人類對未知的恐懼,是人類歷史一項不變的特徵。原則上,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只是恐懼,還有希望。在21世紀,希望之火仍在閃動,但它愈來愈容易被黑暗的情緒,以及無以名狀的焦慮給遮蔽。

鼓勵人們習慣於「對未來期望太多是白費心力」的想法,抑制社會對未來希望的文化及政治力量,為恐懼感及憤恨感得勢提供契機。問題不在恐懼本身,而在於社會難以養成能夠引導它控管不確定性,及眼前威脅的價值

居禮夫人(Marie Curie)
生命無足畏懼,只須了解。現在,就是該好好了解,讓我們更少畏懼的時候。

本文授權轉載、摘錄自《恐懼如何被操弄》,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張庭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不是我不理你,是有個頻段我真的聽不到。」律芯科技董事長薛宗智這麼說著,也就這樣一腳踏進了半導體產業的創業戰場。在創辦律芯之前,薛宗智早年在半導體大廠擔任工程師,長時間待在無塵室中機台操作,那些看似無害的低頻噪音,卻在這那幾年間悄然無息的侵蝕了他的聽覺神經,這種慢性且不可逆的損害,也成日後創業的契機。

2019年,Apple 首度發表 AirPods Pro,掀起降噪耳機熱潮,同年薛宗智也接獲一家聲學技術團隊的邀約,洽談抗噪耳機技術的投資合作。對市場極具敏銳的薛宗智卻反其道而行思考,從自身戴不住耳機的痛點出發,提出了「有沒有可能不塞入耳朵也能享受安靜?」的想法。也就是這個念頭引領律芯開展了新的研發賽道:聚焦開放式降噪晶片的開發。

瞄準開放式降噪,用「後發制人」技術創造靜音世界

薛宗智觀察到,目前市面上許多採用數位IC的抗噪系統,雖能有效降低環境音量,卻無法辨識聲音的「危險性」與「必要性」。他指出,像是火警警報、煞車聲、鳴笛等重要高頻警示聲音都可能被一併消除,造成潛在風險,「很多人戴著抗噪耳機走在路上以為很安靜,其實他們聽不到後面來車。」薛宗智強調。

因此,律芯決定聚焦難以處理、卻影響生活品質的「低頻噪音」,開闢不同於主流市場的創業賽道。該晶片採用硬體架構技術處理類比訊號,結合主動式降噪(ANC)原理,讓晶片接收到聲音時,能即時產出反向聲波,達到「以聲制聲」的抗噪效果。薛宗智認為,硬體架構在聲音處理方面具有即時反應與獨特優勢,律芯的第一代晶片便已能達到驚人的32微秒處理速度。

然而,空氣中的濕度、風向、溫度等環境因子皆可能影響聲波傳遞,這也成為團隊在開發晶片時的挑戰。薛宗智形容這就像武學邏輯中的「後發制人」,「我不是搶先出手,而是等你出招後,用最適合的方式接住再反擊回去。」這相當仰賴晶片所具備的高反應速度與精準度,才能在噪音抵達人耳前,完成複雜的偵測、分析、運算與反向波的發送。

薛宗智深知,這僅是律芯創業的開始。雖然第一代晶片已成功驗證技術可行性,但仍需透過人工進行被動式校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他觀察到,若要讓降噪需求朝更精細化場景邁進,晶片就必須能「自主適應」並理解環境。這也促使他決定開發第二代晶片,不僅強化性能,更是系統架構的重塑,所需資源遠超第一代的開發,也讓律芯的產品從抗噪,走向理解環境。

從降噪到理解環境,第二代晶片的 AI 進化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圖/ 數位時代

第二代晶片可說是律芯邁向智能聲學的關鍵躍進。它不僅整合了 AI 演算法,更以邊緣運算(Edge AI)為核心設計,能即時學習與感知聲源方向、反射環境與空間條件,主動判斷「哪些聲音該消除、哪些該保留」,使降噪從純物理抵銷進化為環境理解層級的智能判斷。

薛宗智以車內應用的場景舉例,這顆晶片不僅能與原有喇叭系統結合,產生針對駕駛與乘客座位區域的個人化降噪效果,更能與頭枕內建的聲學模組搭配,營造出安靜、舒適的座艙體驗。即使車輛行駛在嘈雜的高速道路上,晶片也能動態感知車內外噪音來源,並迅速調整反向波輸出策略,有效濾除不必要的聲音干擾。目前律芯也已與美、日多家車廠展開密切洽談,不久的將來更要往車用前裝市場邁進,並與整車系統商展開產品落地合作對接。

然而,技術升級的背後,往往也伴隨更高的開發門檻與沉重的資金壓力。「光是一輪投片,就可能讓新創公司資金鏈斷裂,」律芯科技執行長薛宗智直言。從晶片架構設計、模擬驗證、光罩製作到晶圓製造,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高度專業與大量資源投入,對新創團隊而言是極大挑戰。

也因此,律芯決定在關鍵時刻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晶創IC補助計畫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座聚寶盆,」薛宗智強調。在這個以硬科技為本的時代,政府選擇將資源投入在IC設計這一環,不僅協助律芯跨越資金與人才的雙重門檻,更讓半導體產業鏈得以在台灣本地持續推動與深化。

從第一代靠自籌完成,到第二代獲得政府計畫支持,對律芯而言,這不只是產品的迭代,更是整體結構的轉捩點。薛宗智相信,透過政府資源的精準投入,將有效帶動半導體供應鏈上下游鏈結與倍增產業價值,協助本土IC設計業者站穩全球市場,同時強化整體產業生態系的韌性與競爭力。

從車用晶片到無人載具,讓聲音的應用無限延伸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圖/ 數位時代

對聲音的想像,不應止於消除噪音。薛宗智指出,聲音是機器理解世界的重要感知管道之一,相較於仰賴攝影機或雷達的視覺導向技術,聲學晶片在黑暗、遮蔽或空間複雜等條件不利的環境中,反而能展現獨特優勢。隨著律芯技術站穩腳步後,也吸引海外多家重量級組織主動洽談合作。展望未來,薛宗智透露,無論是在無人載具、機器人,或其他智慧系統領域,都有許多令人期待的聲音應用場景即將展開。

「我們站在一座聲音的金山銀山前,而我們手中握著鏟子。」薛宗智說。在他眼中,聲音不再只是背景,而是驅動未來機器感知與人機互動的起點。透過晶片,律芯要做的不只是消除噪音,更是讓世界聽懂聲音的價值。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律芯科技
- 創辦人:薛宗智
- 核心技術:主動抗噪IC晶片設計
- 資本額:新台幣9,993萬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