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秀姐代言最接地氣!RE紅包貫徹虛實整合,打造線下商家聯盟
美秀姐代言最接地氣!RE紅包貫徹虛實整合,打造線下商家聯盟

「我創辦過3家網路公司、兩家義大利餐廳,在短短一年就賠光1千萬元,也開過水果行、嘗試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最終還是回到『創業』。」

展開RE紅包之前,執行長林翊忠歷經多次事業的成功與失敗。自大學時期設立的「辦公室軟體公司」起,便一頭栽入這條不歸路。分享連續創業歷程,林翊忠侃侃地談到:「如果你曾經創業失敗,已踩過無數的坑,再次創業時,就會清楚遠、近、深、淺,哪些直路看起來是彎路、哪些彎路看起來是直路,不再重蹈覆轍。」

阿爾伊_創業午餐會_2019-11-29_侯俊偉攝影.jpg
RE紅包創辦人兼執行長林翊忠。
圖/ Meet 創業小聚

串接便利商店,用科技讓紅包永不歸零

RE紅包在成立前對於亞洲市場進行資料採擷分析和市場調研,了解市場痛點與法規運行,選定香港作為樞紐。

他們投注將近兩年半的心血建置一套系統,有別於支付的金流和具高排他性,RE紅包不做支付,反而將矛頭鎖定在支付行為後的「回饋」,建立「使用無期限、抵用無上限」的點數回饋的模式,讓消費者能夠在消費現場經由掃描 QR Code 立即獲得點數(一點等值於台幣1元)。

對消費者而言,點數的取得更容易、使用場景也擴大,凡與RE紅包締結商家聯盟的店家皆可通用。除此之外,RE紅包亦透過額外在App系統建置抽紅包的遊戲,加深互動性、刺激黏著度。

RE抽紅包遊戲,馬上領取現金回饋!

自成立以來,RE紅包便卯足全力朝商家共享經濟平臺邁進,主攻線下實體通路,為的是集結各行各業店家與消費者的最大利益,以「紅包永不歸零」讓循環經濟永續。 目前,臺北與臺中為臺灣商家佈點最密集的兩個區域,實體店家類別以餐飲業為大宗(60%),再來則是美容業(20%)和其他。

RE 紅包 APP - 店家篇

發現痛點:綁定信用卡的優惠,讓看得到卻吃不到的「紅利」更實用

一直以來,消費者仍須經由信用卡綁定等程序才有資格享有優惠,因此,針對無法取得信用卡的學生族群、小資族群等而言,信用卡回饋的紅利點數仍舊淪為「看得到、吃不到」的隱形大餅。因此,RE紅包執行長提及,下一個營運主軸是將不同銀行的信用卡點數、不同航空的航空里程數及不同品牌消費所累積的點數做整合,以利民眾使用,增加合作信用卡的使用意願。

一旦各家紅利點數遊戲規則可整併,將藉此打破每家銀行「各玩各的」、「封閉」的痛點,使消費過程更愉悅,順勢解決消費者因為偏好或原先習慣只使用固定某幾張卡片消費的情形。 如此一來,使用者可在線上將自動轉換的「紅包點數」,立即到實體通路抵用消費。

綜合過去連續創業的經驗積累,與其他兩位同樣來自臺灣的合夥人瞄準臺灣電子化支付的市場,RE紅包創辦人兼執行長林翊忠點出:「撇除繁複手續、直接將現金回饋實踐於平時的消費場景,才是最有感的消費過程。

商家聯盟的誕生,打造與商家互利且循環的商業模式

RE紅包執行長分享:「一個成功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不僅讓企業獲利,更必須同時達到資源妥善運用的效益。

「紅包點數就像一張貼紙,這張貼紙可以立即兌現,消費者享有優惠外,因為這些『好康』,大家會『呷好逗相報』,所以店家會有源源不絕的客人。」由於紅包無法兌現提領,因此客人必然會再次回流到店家消費,更驗證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實體店家握足銷售的百分之90,僅需要核撥剩下的百分之10,投注於「發紅包遊戲」當中。

而店家所投注的「發紅包遊戲」中,其中有三分之一為消費者抵用消費的紅包點數,可現折或是累積於之後使用;另外三分之一讓店家運用行銷活動;其餘的三分之一則由RE紅包收取。

RE紅包執行長舉例:「如果店家導客業績為當月三萬元,店家須提撥其中的百分之10,也就是提供三千元發紅包;而這三千元中的三分之一:1000元,就是RE當月的淨利。」

商家聯盟是共享經濟的入場券,掌握數據則是地推的最佳利器

除店家轉介外,地推是線下獲取實質用戶的方式之一,更是品牌行銷的利器。

RE紅包秉持「商家聯盟」、「共享客群」 的觀點,側重於蒐集各項消費行為(包含:店家喜好、來客週期等)做為數據分析,除可提供店家消費行為的預測建議並更有助於向店家收取精準媒合顧客的費用,更能收取龐大的廣告收益。

「地推的難度真的很高,所以現在地推像在推行保險,如果一個成功投保的單,投保的那個人每個月繳納的費用,地推就能從中抽取利潤。」RE紅包執行長類比。

日前,藉由地推人員運用粉絲團推廣、B2B招商、App推播、活動宣傳、產品測試、市場調查等方式佈點,國內日活躍用戶(DAU)跟月活躍用戶(MAU)成功達到百分之50、將近有六十萬用戶。未來,無論臺灣、剛落腳的馬來西亞或其他非亞州的海外市場,RE紅包將視市場需求,考慮外包、由行銷公司協力。

境外發展:印尼、越南、泰國的前景同樣一片光明

日前,RE紅包攜手店家打造聯盟除佈及全臺外,同步落地馬來西亞,採行「跨行業、跨國際」的運行模式,使消費者運用系統即可依照地區切換當下的匯率與收集店家,更可在App首頁提供因地制宜的推播方案,瞄準地域性需求。

RE紅包預計2020開始佈局東南亞各國,將總合作商家將擴增至10000家,使用RE紅包APP的消費者將突破100萬大關。執行長林翊忠也認為印尼、越南、泰國的前景同樣一片光明,未來考慮落腳東南亞。

RE 紅包 APP -消費者篇

而針對應用場景的著力,更因看好使用者年齡層範圍可擴大及延續性,日前已攜手臺灣便利商店巨頭之一的全家建立合作,7-11跟萊爾富預計2020才串接,結合其原有的網際網路應用程式編成介面(API)、開放物件功能與資訊,祭出合適串接與共享整合方式導客。 另外,有別於API系統,另一大超商巨頭7-11仍看準趨勢商機,雖然目前所使用的檔案傳輸協定(FTP)工程較浩大、統整更耗時,仍確定跟上永續經濟的腳步,盼在2020年在這波合作中,搶佔兩萬個目標場景。

未來展望:打造專屬自媒體,推出實境節目貫徹O2O

雖然運用地推可間接為企業增加廣告收益,但RE紅包認為行銷絕不僅有投放廣告的形式。為了使服務可以更全面,以利搶攻最大市場,執行長林翊忠看好O2O策略的前景,結合行動裝置、網路雲端、公司網站,打造完整的O2O模式,給予使用者更便利順暢的消費體驗。

為此,目前RE紅包正額外延攬相關人力和資源挹注研發,將消費者網站上的購買或店家行銷活動導入實體店面;很顯然,建構RE線上商城為首要線上市場切入點。除針對消費者將祭出包納各區特色小吃、各地名產的「RE嚴選頻道」製造驚奇外,線上商城更為店家打造「RE商店街」,協助店家聯盟建置線上商店。想當然,線上、線下的紅包點數可互通、循環使用,才能真正貫徹虛實整合行銷。

此外,RE紅包同步打造能為品牌加值的自媒體,串接聯盟店家、便利超商、有線電視、和線上商城等,與製作人沈玉琳外景實境闖關─「紅包大聯盟」,值得一提的是:節目加入新興元素,邀請藝人與網紅到RE聯盟店家去闖關,成為臺灣第一個與App虛實整合的自媒體。

創業快問快答:

Q:服務的創意來源,是因為發生甚麼事情而有這樣的想法?

A:消費者要得到消費回饋通常都要經由某種支付行為才會發生,而且只能應用在某種封閉系統內,而且消費者付現金得不到任何回饋,若是能有一種服務,目前無論消費者使用任何方式付款卻都可以得到最高4%現金回饋,未來則調整為最高100%回饋,立即生效且無期限,下一筆消費即可最高全額抵用,並且可以跨行業跨國際跨平台使用,是少見的創新服務!

Q:長遠來看,公司想成為一家何種類型的公司?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你們如何完成?

A:成為大數據應用平台,透過收集消費行為,幫助店家精準行銷,成為陪伴店家經營事業的好夥伴。下一個目標是把系統與know-how複製到其他國家,成為跨國企業。要完成這個目標需要同時有資金挹注與各國在地資源的整合與合作。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
1.創業成功三要素:資金、人才、技術,缺一不可,目前最缺乏的是資金。
2.意志力要無堅不摧!在沒有人相信的時候仍要堅信不移!

公司資訊

公司名稱:香港商阿爾伊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7/01/01
產品名稱:RE紅包APP - 史上最好用的現金回饋APP
上線時間:2017/09/01
公司人數:共20人
官方網站Facebook新創資料庫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