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於樂2.0!不再死守教科書,用遊戲翻轉傳統教學工具
寓教於樂2.0!不再死守教科書,用遊戲翻轉傳統教學工具

從20年前大部分父母嚴禁看漫畫、玩電玩的時代,到充斥著「遊戲式教學」的現今,包括台大教授葉丙成老師推動的PaGamO素養品學堂,由遊戲帶動學習的方式,讓我們對於教育的方法有了更廣闊的心態去思考背後的涵義。

漫畫、遊戲只是墮落與浪費時間的玩具?

因應科技演進與發展,人類所受的感官刺激越來越強烈、奪取目光的事物增加,同時也因為網路資訊發達,跳過思考階段直接快速找到答案的行為也變得更加強烈。

在被影音包圍與追求「速食」解答的時代中,教育也必須從另外一種角度面對新的學習方式,從生活所接觸的各項事物中,探求新的核心價值。

拜資訊傳遞快速與多樣化競爭所賜,各類的創作者為了吸引大眾的目光,必須大量取材(如科技知識、生活技能等)用於故事情節與情境中,並善用創意與細膩刻畫人物性格;同時,也為了避免因傳遞錯誤資料而受到網路輿論攻擊,在取材與求證上都需加倍謹慎。

我們可以透過作者設計的情境,學習並審思不同的觀點,如漫畫《火鳳燎原》以三國演義劇情為主軸,但內容顛覆原著對當時活躍人物的觀點(如呂布、張飛的智能低下);《詐欺獵人》以現實社會的詐騙事件為藍本,提醒如何防範金錢與情感的陷阱;桌遊《窮爸爸富爸爸》從角色扮演出發,學習初階的財經知識;《走過台灣》 可以引起玩家對台灣史地的興趣;遊戲《模擬城市》、《大航海時代》等,都是透過第一人稱的角度去理解時代與科技的發展。

「圖像與遊戲記憶學習」是人類從嬰幼兒時期最基本也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

圖像給予想像連結、遊戲則透過互動加強印象,與其排斥傳統刻板印象中「漫畫與遊戲是沒有知識含量的產物」,倒不如換個角度去運用這些「教具」,再去評斷創作者的觀點,避免陷入同溫層思考。

當然,在人生有限的時間裡,「教具」的選擇上也必須更為謹慎,避免淪落於只接收而不思考的狀態。

沒有引起興趣,就無法打開成就大門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面對學校考試與競爭的壓力,學生必須在短時間內強記越來越多知識(與十年前相比,第二外語、程式語言、AI等都將成為必須學習的內容),卻沒有充裕的時間思考與了解所學與生活中的關係,造成部分學生學習意願低落,也成為學習成效不佳的原因之一,而導致不願學習的惡性循環,故而投入虛擬世界中換取另類的成就感。

在翻轉教育當道的觀念下,使用遊戲或影音做為知識連結的入門,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及邏輯判斷,進而獲得如何善用知識的技能,是許多教育從業人員努力嘗試的目標。有人說:「知識獲取的過程從來不是件快樂的事」,取得深奧的研究成果一定會經過很多的挫折,但如果沒有引起興趣的契機,則永遠無法打開成就的大門。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教育科技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