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每次在企業內訓談到簡報,尤其圖表呈現時,大家最大的問題都在於面對一大堆的數據、表格,究竟要怎麼設計與呈現,才能夠讓聽眾更清楚?怎樣的數據要用長條圖、怎樣的數據又要用圓餅圖呢?甚至,有些人覺得這些傳統圖表都看膩了,透過新版簡報軟體,還有許多新穎的圖表,例如瀑布圖、放射環狀圖、矩形式樹狀結構圖等。殊不知當你在煩惱「該用什麼圖表、視覺呈現比較好」的同時,就已經陷入圖表設計的「假議題陷阱」當中了!這話怎麼說?我們先來看下面一個例子:
這是某公司在2012至2014年間營收情況的圖表(單位:億)。如果換成是你來說明,會如何修改設計?有些人第一時間就聯想到使用「折線圖」:
有人則會進一步地將年分整合在一起,設計成下圖:
這麼一來圖表看似較為簡化,好像不錯!但若是我轉換另一個問法:「如果這張簡報目的是要說明你進到公司後,從2012至2014年,帶領團隊為公司創造的績效,你會如何修改設計呢?」這時候我們再回頭來看看這幾張簡報,似乎就有些奇怪的地方。以折線圖來做為說明,如果這張簡報是要凸顯「績效」,你覺得如何呢?這時候注意力會放在哪邊?有沒有發現,我們很容易先去注意到「低陷」的部分,而不是去注意「上升」之處!
我有一個十分有趣的觀察,每次只要在課堂中轉換一個問法,當設計者意識到和自己有「十分重要的關聯」時,簡報圖表的設計往往就會有驚人的表現! 問題從「2012至2014年公司營收的情況」變成「說明你進到公司後,從2012至2014年間,帶領團隊為公司創造的績效」,讓原本只是「公司的事情」變成了「和自己升遷有關」之後,再請學員重新設計,就會有下列的圖表產生:
以這張圖表來說一眼就能夠很明顯地看出「業績成長的績效」。以原來的折線圖而言,不僅沒有凸顯出「業績成長的績效」,還容易引導聽眾注意到下陷、缺失的地方。數據明明對自己有利,但是錯誤的設計,導致聽眾可能有不好的印象,而把重點擺在檢討為何該年度業績下滑。
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關聯度」,
簡報報告者/設計者在面對冰冷、無感的數字時,若能從「與自身相關」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旁觀者立場看待這些數據與圖表,就越能夠站在聽眾觀點來思考問題。
拿到數據資料的當下,先思考若是主管、跨部門同仁,他們在意的會是什麼?當有這層「關聯」時,再開始去設計商業圖表,就能夠快速掌握到數據要如何呈現的重點。
商業圖表與數據的本質在於「溝通」,任何的圖表設計都是在幫助我們能更有效的和聽眾進行交流與對話。
如果我們在一開始沒有先想清楚「聽眾是誰」以及「聽眾想要的是什麼」,那麼就不容易掌握到溝通的重點。
這道理就像是我們在設計一個作品、產品時,要先思考用途為何、給什麼人用,以及希望使用的人有怎樣的感受,才開始著手設計,應該不會是先設計好一個作品,才開始寫「設計理念」。一個好的商業圖表設計,其背後最深層的思維模式就在於「關聯度」,當我們越能夠將商業圖表的冰冷數據和自己以及聽眾需求「關聯」時,數據將轉換為更有溫度,更能打動人心的「故事」!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