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be去世、喬丹灑淚背後⋯⋯是一門關於「名人遺產」的大生意
Kobe去世、喬丹灑淚背後⋯⋯是一門關於「名人遺產」的大生意
籃球之神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
當柯比·布萊恩(Kobe Bryant)去世,我的一部分也死去了。

昨天在史坦波中心舉行的柯比追思會上,喬丹流著淚說出了這番話。儘管柯比去世已經一個月,很多人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覺著這一切太不真實。

圖
圖/ 愛范兒

正如喬丹所說,無論生前還是身後,柯比總會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然而除了洛杉磯凌晨四點的回憶,利用「柯比去世」炒作賺錢的行為也多了起來。

柯比的周邊產品一夜之間被炒出天價,甚至有炒賣柯比球鞋的鞋販在社交軟體上問;

詹姆斯(LeBron James)多久出事,我有點期待了。

那些利用「柯比去世」賺錢的人

柯比去世後,無數人陷入驚愕和悲痛,也有人開始了狂歡,最興奮的莫過於炒鞋黨,一度沉寂的潮鞋圈又熱鬧起來。

一夜之間,炒鞋圈最火的不再是AJ和Yeezy,而是柯比的球鞋。當柯比去世的消息傳來幾小時後,球鞋交易平台得物app(原「毒」)上,NIKE MAMBA FOCUS柯比曼巴精神「湖人色」系列球鞋的售價從599元(約台幣2,579元)飆升到了4,899元(約台幣21,100元)。

同一時間在nice上,柯比聯名球鞋Undefeated x Nike Kobe 4 Protro PE的價格已經暴漲了5倍,出貨價從平時的4,000元(約台幣17,228元)左右飆升至最高的18,899元(約台幣81,400元)。

正如愛范兒此前一篇文章中介紹過的,球鞋交易已經發展成規模化的線上交易二級市場,一些球鞋交易平台像證券交易所一樣營運,去年推出了球鞋「三大指數」的StockX,也擋不住來勢洶洶的炒鞋黨。

位於美國的StockX顯然比中國的球鞋交易平台更加敏感,在第一批媒體報導了柯比死訊幾分鐘後,一些柯比聯名球鞋價格和銷量都漲了數倍不止,其中愛迪達(Adidas)的Crazy 1 Kobe「Vino Pack 」球鞋更漲到了5萬美元(約新台幣151萬元)。

同樣被指責借「柯比去世」斂財的還有Nike的這樣運動品牌。有網友指出Nike主動下架了柯比相關的商品,不少人認為這是為了之後漲價出售。

kobe-nike720.jpg
圖/ 愛范兒

很快NIKE就澄清了這個消息,不是主動下架,而是所有柯比周邊商品真的售罄了。至於這些商品是被球迷買了,還是到了鞋販手裡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NIKE也確實推遲了Kobe Protro 5這款新鞋的上市時間,這可能也是為了防止球鞋倒賣。除了NIKE,不少線下的二手球鞋零售店也下架了柯比的球鞋,或者禁止寄賣者漲價。

雖然各大球鞋交易平台也從柯比周邊產品炒賣中獲利不少(交易需要手續費),也紛紛和炒鞋黨劃清界限,得物app、nice都下架了柯比相關產品並封禁了部分違規帳號,而StockX則將柯比去世後一周內所有的柯比周邊產品收入捐贈給柯比和妻子成立的基金會。

圖
Kobe 4 Protro 在StockX價格一夜之間翻了兩番
圖/ 愛范兒

實際上,雖然柯比在體育和商業上都十分成功,但他的球鞋在去世前不算特別火爆。NPD運動服裝分析師馬特·鮑威爾(Matt Powell)表示「柯比比的球鞋款銷量處於中等水平。」相反柯比的運動服要賣得更好。

但就像費城一家球鞋精品店老闆布萊恩·納達夫(Brian Nadav)所說的,「柯比是球鞋文化時代中第一位已故的前NBA超級巨星」,這難免會讓一些炒鞋黨打起歪主意,當官方下架商品,莆田的鞋廠可能就開始蠢蠢欲動了。

如果你這幾天走在洛杉磯街頭,就可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商販在售賣柯比的周邊產品,當中不少都是盜版商品,相比起道德的譴責,他們更在乎趁機割一把韭菜。

這和之前在疫情中炒賣假口罩的讓你沒有什麼不同,他們最大可能也唯一的驅動力只有利益。

有的人死了,他還在賺錢

雖然目前很多柯比的周邊商品已經下架,但這不會是長久的,再過一段時間,很多與柯比合作的品牌可能都要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應該怎麼營運柯比的留下的「品牌遺產」 。

據悉Nike的Kobe Protro球鞋系列的研發進度已經到了7-9代,那些與柯比深度綁定的品牌還能繼續營運下去嗎?要怎麼做才不會背上「消費死者」的罵名?

悲傷過後,這都是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

其實過去幾十年,很多去世名人的品牌,並沒有因為他們離去而終結,還出現了專門營運去世名人品牌的公司,衍生出了一個新的產業。

《富比士》每年都會發布過世名人的收入排行榜,流行音樂天王麥可·傑克森已經連續7年蟬聯榜首,其中2018年因為其遺產中EMI Music Publishing的股份被索尼收購,當年的收入高達4億美元(約新台幣121億元)。

貓王Elvis Presley、瑪麗蓮·夢露和拳王阿里也是這份榜單的常客,而負責營運這三位去世名人品牌的,則是一家叫做Authentic Brands Group(以下簡稱「ABG」)的公司。

ABG的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富比士》將這裡稱作「一座迷人墓地」。走進這家公司,就能看到前台上方的瑪麗蓮·夢露黑白照,貓王的經典音樂在循環播放,拳王阿里的鍍金拳擊手套閃閃發光,旁邊則是邁克爾·傑克遜在MV《顫栗》中穿的紅黑相間的襪子。

靠著「復活」這些名人的品牌遺產,ABG在2018年就獲得了4億美元(約新台幣121億元)的收入。公司創始人傑米·索爾特(Jamie Salter)認為,明星的大部分遺產都在家庭成員手裡,因為意見分歧或沒有商業經驗,這些遺產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管理。

他們靠音樂版權或者遺產中的某些部分為生,而沒有把這些遺產打造成長期品牌。我覺得他們不是不願意,而是不知道怎麼去做。

2012年ABG從夢露遺產繼承人手中買下了80%的遺產後,重新為夢露篩選代言品牌,大幅削減了授權品牌數量,主要選擇夢露生前用過的品牌,比如香奈兒5號香水系列。傑米·索爾特(Jamie Salter)表示:

與香奈兒5號合作賺得不多,但對夢露這個品牌至關重要,它給這個品牌帶了光環效應。而更重要的事實是,她用過香奈兒5號。

2015年ABG還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了以夢露動畫形像打造的品牌「小夢露」,打造影視、遊戲等周邊產品,希望吸引中國的年輕粉絲。

此外ABG還在營運這瑪麗蓮·夢露的社交帳號,夢露也是第一個Twitter進行驗證的去世名人,並在Facebook上擁有1,300萬多名粉絲。

圖
圖/ 愛范兒

據《好萊塢報導者》報導,根據非虛構作品《瑪麗蓮·夢露的最後歲月》(The Final Years of Marilyn Monroe)改編的美劇即將開拍,這也是ABG授權的首部關於夢露的影視作品。

除了夢露, ABG另一個重要名人遺產就是貓王。ABG在2015年斥資1.5億美元(約新台幣45億元)購入了貓王的大部分產業,當中包括了貓王故居「雅園」(Graceland)。

這還沒完,第二年ABG就在貓王故居旁開了一家四星級的格雷斯蘭酒店(Guest House at Graceland),還花費4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3億元)在雅園附近新建了一座1.9萬平方公尺的「貓王孟菲斯博物館」(Elvis Presley’s Memphis museum)。

圖
貓王孟菲斯博物館
圖/ 愛范兒

自從ABG接手貓王遺產以來,貓王故居的收入翻了至少一倍,每年都有超過60萬貓王粉絲前來「朝聖」。

去年Authentic Brands還聯合香水製造商Bellevue Brands推出了新的貓王香水系列,這是貓王IP時隔30年後推出的第一款新香水。

憑藉對名人遺產的營運,ABG的收入快速成長,還在這幾年佈局了媒體、體育授權和服裝等產業,去年以1.1億美元(約新台幣33億元)的價格收購了知名體育雜誌《體育畫報》(Sports Illustrated),柯比前隊友奧尼爾成為了ABG的合夥人,並授權ABG營運自己的品牌。

ABG自己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去8月美國知名投資管理集團BlackRock以8.75億美元(約新台幣264億元)入股ABG成為大股東,ABG估值超過40億美元(約新台幣1209億元)。

而技術的發展也在助推「名人遺產」這門生意的發展,已故的好萊塢明星詹姆士·狄恩(James Dean)就以CGI的形式在大銀幕上「復活」,主演了自己第四部作品。隨著類似技術的成熟,未來可能有更多去世名人以這種方式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中了。

圖
James Dean
圖/ 愛范兒

去世名人和虛擬偶像有著共同的優點,他們不會再出現新的醜聞和緋聞,也更加可控。而且不少名人生前的影響力還會延續很久。但同時也會出現一些爭議,這樣是否違背逝者的意願?稍有不慎就會得罪粉絲,引起反噬。

不過ABG對去世名人的品牌營運確實是值得借鑒,與其任由投機者和盜版廠商肆意消費去世名人的品牌價值,不如在尊重逝者和其家人意願的前提下,更規範地來進行管理,這對粉絲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責任編輯:林芳如、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