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華爾街日報》披露一份文件,在全球金融市場喊水會結凍的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寫了一封信給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李查謝爾比(Richard Shelby),信中葛老對於美國政界瀰漫著一股對人民幣固定匯率的敵意氣氛做出回應,強調人民幣匯率浮動可能會造成資本大量流出中國,「這不止影響中國銀行運作,危及中國境內金融秩序,也會進而危及世界經濟的穩定。」
人民幣升值不見得有好處
葛林斯班在信中說,儘管很多美國企業與政界人士希望看到人民幣自由浮動,但他擔心,中國的銀行體系中目前有將近百分之五十的貸款是呆帳,「一旦取消資本流通與對外投資的控制,讓外匯可以自由買賣,大量銀行儲蓄資金將逃出,造成金融系統不穩定,」這位曾經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力挽狂瀾、讓美國避開一場金融危機的老先生說的坦白:目前中國境內銀行之所以仍然可以運作,全賴存款者仍具有信心、沒有將儲蓄提領而出。
這是繼三個星期前,中國政府央行官員公開否認其無意調升人民幣匯率的新聞之後,另一個關於人民幣浮動匯率的爭議。這不止反應了美國由於選舉熱度日漸升高、貿易赤字議題日漸被政治化的氣氛,也暴露出中國經濟過熱的隱憂——中國宏觀調控的發展手段,正面臨金融情勢日益嚴峻的挑戰。
中美之間的貿易赤字持續惡化,2003年規模為1240億美元,達到史上最高點。中國製造的產品大量進入美國,而生產工作卻紛紛外移至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美國企業主與勞工,因而瀰漫著一股對人民幣匯率過低的敵意,抱怨其為美國產品失去全球競爭力的幫凶。這股氣氛,更因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凱利(John Kerry)發表日漸傾向失業勞工與保護主義的言論,而更加強勢。
而中國官方對於調升人民幣浮動匯率的看法,卻自始至終否認。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發言人,一再否認近期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會出現任何調整;而上任滿一年的中國總理溫家寶,也在2月舉行的全國金融政策會議中表示,將逐步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並且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於合理且均衡的水平」,這也是說,溫家寶向全世界表明,中國沒有計畫重估人民幣匯率的打算。
中國官方如此頻繁的聲明動作,雖然真假難辨,但至少為喧嚷多時的人民幣問題,做了有力量的保證。雖然主要工業國家都急切希望中國可以改變人民幣的匯率政策,以共同承擔全球經濟因美元持續跌落的負擔;但是人民幣升值,對世界各國不見得有好處,更不太可能徹底解決美國經濟的基本問題。
**美國經濟將因此受到傷害
**
不久前,美國《紐約時報》才發表一篇經濟評論,提出儘管美國認為人民幣是美國經濟發展的威脅,但為了守住對美元匯率,中國、台灣等亞洲國家幾乎都以持有美國債券為代價;如果亞洲國家匯率政策被迫轉變,美國債券市場將首當其衝。
根據美國財政部統計,去年外國人投入美國債券市場金額達7440億美元,足足較前年的5480億美元大幅提升35.77%。去年中國外匯存底成長的1600億美元中,約有600億美元用於購買美債;日本也注入至少1700億美元購買美國公債,用以阻止日圓走升。
多數經濟學者預估,假如中國鬆綁匯率,中國將馬上減少對美國債券的持有。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麥凱琳(Rebecca McCaughrin)就明白表示,假如這些亞洲國家停止購入美國債券,「美國經濟將因此受到傷害。」
不過許多觀察家也提醒,由於中國內部沒有債券市場,無法吸收資金大量流入帶來的通膨壓力;除了被迫提高近十年來未調整的利率、讓人民幣適時升值外,中國人民銀行(中國的中央銀行)面對外匯存底節節升高、國內信用擴張過熱的局勢,完全沒有其他的降溫方法。
3月4日,美林證券也大膽預估,年底前人民幣與美金的匯兌將升值十個百分點,這是近來對人民幣升值最大膽的預測。美林證券亞太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龐德(Timothy Bond)認為,如果人民幣匯率仍然維持現況,未來一年中國境內通貨膨脹將升高至9%的水準,中國官方必須對這樣的局勢做出回應(通貨膨脹,傷害最大的將是薪資微薄、缺少社會福利保障的工人與農村居民,會在中國形成政治與社會問題),人民幣不得不被迫升值,「與其說是面對國際政治壓力做出回應,不如說是為了中國經濟的最佳利益,」龐德指出。
**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
但在人民幣升值與否這件事上,幾乎沒有一家投資銀行有完全相同的看法。美林看升人民幣,就與日前摩根士丹利證券亞太區經濟分析師謝國忠,喊出人民幣升值將衝擊全球經濟的看法,完全相左。美林認為,人民幣升值不會衝擊全球及中國經濟復甦步伐,反而應以微幅升值來維持,才能保有長期的成長趨勢。
美林預估,未來人民幣的匯率狀態將分二步驟進行改變。首先,今年底以前人民幣的匯率浮動區間,可能將有效放寬至5%;其次,人民幣將不再只緊盯美元,而將加上歐元、日圓等與「一籃子的貨幣」,以彈性因應的國際貨幣的漲跌。
「我認為人民幣升值是遲早的事,目前只是時間問題,」在2月旬的一場研討會上,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評估人民幣升值對台商的影響,認為雖然中國大陸是世界工廠,但人工成本已經漸漸趕上東南亞國家,以馬來西亞為例,在亞洲金融風暴後人工成本就不再上漲,「單以勞動力成本來看,大陸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小,企業也必須正視風散風險的問題,」但他認為,人民幣升值會造成進口原物料成本下降,繼而帶動許多產品的降價、導致中國消費市場的成長,「這會帶動買氣,大陸的資訊產業可望進一步成長,而台灣科技界在中國的生產力也會提升,這是好事。」
人民幣升值與否,是企業的經濟問題,也是美國與中國政府的政治問題。今年升不升、升多少,除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內的中南海高層,沒有人能真正說得準。但可以確定的是,人民幣的升值,將大幅改變今日的國際經貿現狀,而全世界還沒有一顆水晶球,能夠清楚描繪那個新世界的秩序,對全球是禍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