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的同事都知道,我的桌子向來以亂馳名,所有文件一到這裡,跟進了百慕達海域沒兩樣,出版社的新書送到我手上,神秘失蹤是常有的事。但這本書不太一樣,最近半年,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拿起來讀,東西再多,也不會忘記放在哪個角落。
我讀過杜拉克的很多著作,看他的自傳更過癮。杜拉克自己做過經濟分析員(幫一家小證券公司寫報告加打雜),新聞記者(在歐洲與美國,題材包羅萬象),擔任過金融機構顧問(還好那時還不需要CFA牌照,他沒也唸過MBA),以及雜誌編輯、大學老師、企管顧問與專欄作家。以今日觀點來看,這位一手創造「企業管理」學問體系的老先生,還真沒什麼固定的專業(Profession),但是他不管幹什麼,卻都同樣專業(Professional)。你說他過的是「C型人生」也好,是「π型人」也罷,一個人既然精采,成就自然不拘一格,他從19世紀末的舊社會走來,卻比很多21世紀的人更新。
**當清潔工都變知識工作者
**
有意思的是,在杜拉克寫完《企業的概念》後的57年,他出版了《21世紀的管理挑戰》,對數位時代組織的建議,與他在工業時代提出的原則一脈相承。只是在過去,組織中「知識工作者」比重還不高(即使是經理人,也可能壓根不是知識工作者);但在今日的組織中,連清潔工都必須轉化為知識工作者。「不斷的創新,必須是知識工作者的工作、任務和責任的一部分,」高齡90歲的杜拉克悠哉悠哉地說,任何人都必須不斷持續學習,也要不斷持續教導別人。這也是說,「專業分工」將會成為歷史,在知識工作者組成的組織中,「專業多工」加「多能」,才會是每天的常態。
本期由資深採訪編輯林正文、採訪編輯高子羽聯手的「π型人才」專題,借的雖然是大前研一的語言,說的卻不折不扣是杜拉克的故事。台灣真的說變就變──我們在與各家企業連線的採訪過程中驚覺,從電子業、金融業到服務業,台灣已正式邁入杜拉克口中的知識型組織時代,連送貨司機都必須轉化為多工多能的Sales Deriver。知識型組織這個時髦概念,前幾年企業主可能還只會喊口號;在今年,卻已具體落實為招聘人才的規格──這是未來幾年台灣生產力將大幅躍升的最好證據,對GDP成長的貢獻,比任何貨幣手段或上千億的公共建設都有效。景氣燕子來了,還有再去的時候;不管是不是這波求職潮的應聘者,這個悄悄在你身邊成形的趨勢,一旦來了卻很難再離開。早點搞清楚,你才不會投錯履歷唸錯職訓班。
今年,小老虎最猛
台灣的電子業也進入新的轉折點。上一期,我們從「數位家庭」概念切入,探討台灣電子業的新成長動能,將可能來自PC業者轉進消費性電子產品時釋放的龐大商機。這一期我們再接再厲,由資深採訪編輯李欣岳企劃、採訪編輯張登凱與陳珊珊攜手製作的「視覺系小猛虎」,特別從產業的「典範轉移」入手,探討資訊產品需求從運算驅動(Computing Driven)轉而為顯示驅動(Display Driven)時,抓住這波脈動的贏家。
不管訊連、新復興、精威或佳必琪,都是眼球革命時代竄升的小猛虎(我本來很想借用英國詩人William Blake的詩作《老虎》為他們命名,稱為「閃亮四小虎」,但很怕閃亮三姊妹來告,只好放這裡聊充標題)。這些公司的創辦人跟你我一樣,共同經歷這幾年景氣的震盪循環,然而創業家的真正本事,就是在大公司還沒看好、分析師絕不叫進、專家學者都搖頭的時候,埋頭苦幹練就一身功夫,堅持做好他/她們的份內事。老天爺很公平,機會一來,生意該是誰的就是誰的──這種底層澎湃的創業能量,才是台灣向上升級的最佳燃料!
三月已經來了,四月還會遠嗎?再沒幾個禮拜,台灣就要邁向「後2004選舉」的新階段,我們從每天的採訪中偷偷知道,等到這個大家都悶在這兒的時點一過,有太多的財經新鮮事,會像掀開蓋子的汽鍋一樣,迅速衝上檯面。等不及了?耐心點,先讀完這期報導再說,兩週後,我們還有更多好料,等著要抖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