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系版圖,今年將在亞洲繼續擴大﹗韓國手機廠商積極在中國手機市場攻城掠地,除了三星電子、LG電子在品牌市場上表現亮眼的一級大廠,Pantech、Sweon-Maxon、Telson、SK、VK等韓國二線手機廠商,早已是中國國產手機業者的主要合作夥伴。
除了擴產,在中國賣手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我們將多管齊下,取得中國手機銷售牌照,」Pantech總裁李成揆在最近舉辦的法說會中表示。在CDMA手機方面,目前正透過中國的大顯集團取得銷售牌照進行研究;而在GSM手機方面,由於中國政府無意再發出銷售牌照,故考慮購併擁有手機銷售牌照的中國業者。
國內手機市場飽和
大舉轉向中國發展
Pantech去年10月啟用與中國大顯集團合資於遼寧省大連市設立的手機廠,今年計畫將大連廠的年產量由去年的40萬支擴增到200萬支,並在2004年與2005年將再分別擴大到300萬支、500萬支;公司更在去年底喊出,要在2004年與LG力爭韓國國內手機品牌第2名,並且打入世界市場前10名的目標。Pantech將投下7億韓元(約2100萬台幣)金額邀請人氣偶像歌手寶兒(BoA)作為形象代言人,在韓國與中國、日本等地展開一年的宣傳,以打響Pantech聲勢。
「韓國國內市場已經供過於求,所以韓系品牌必須大舉進攻中國市場,」中國賽諾電信諮詢公司研究總監焦永剛指出。三星、LG、Pantech、SK等手機品牌的龐大產能已擠爆過度飽和的韓國市場,除三星的營利率達到兩位數外,南韓大多數手機業者在獲利上並無突出表現;其中Sweon-Maxon與Telson等業者仍未擺脫虧損,LG電子與Pantech等業者的營利率亦只有5%左右。
中國龐大的手機市場前景誘人,更是讓韓系手機積極搶進的主因。根據中國訊息產業部的統計,中國手機用戶已逾2.7億,成為全球最大的行動通信市場,若以每年中國手機市場胃納量約7000萬支、去年手機平均價為1700元人民幣估算,中國手機市場規模就高達1000億元人民幣以上,自然成為韓國手機廠商覬覦的焦點。
過去幾年,韓國手機廠商已是中國國產品牌最大的貼牌(OEM)供應商 。據統計,2003年包括康佳、科健、TCL、波導、南方高科、聯想等在內的中國國產品牌,對韓國OEM廠下單的採買數量高達8000多萬隻,遠遠超過中國自身的市場需求量。而2004年韓國手機廠商直接在中國的製造產量,預估將超過2300萬支以上,占韓國手機總產量的15%─20%,相當於2004年中國手機市場預估總銷量的三分之一;韓流勢力早已牢牢扎根中國,只是品牌勢力還未進一步擴張。
中國政策即將變動
今年全力搶攻市場
政策的變動,也是迫使韓國業者不得不擴大在中國銷售自家品牌產品的因素。「中國政府將制定新政策,以控制手機進口比重,繼而促使國產手機廠商的自主開發,」去年9月,中國信息產業部王秉科副司長便公開對國外的貼牌廠商提出警告。再者,信息產業部又宣稱已經到期的「五號文件」將繼續生效,至少在今年不會輕易發放新的手機牌照。這都是讓韓系廠商今年對中國的貼牌業務較為審慎,並致力於透過購併以取得手機牌照的原因。
目前韓國一線手機廠商中,三星已拿到GSM手機的內銷許可證,排除了在中國市場直接製造並銷售手機的主要障礙。三星今年計畫提升中國廠手機產量,將天津廠(GSM)與深圳廠(CDMA)的手機年產能,分別由300~400萬支擴增到1200萬支,以供應中國及海外市場。
而近來在海外市場急起直追的LG,先前與中國的浪潮集團合作進入中國市場,近來卻選擇單飛,拒絕再生產掛上「浪潮LG」品牌的手機,全力在中國強打自身LG品牌。LG今年計畫將煙台CDMA手機廠的年產量,由去年的240萬支擴增到360萬支;此外,LG年產能預計有240萬支GSM手機的青島廠,將在今年5月完工。LG也積極效法三星取得手機內銷牌照,計畫購併本土企業廈門中橋通信的股權,「LG電子在制定自身的國際發展戰略時,就將『融入當地國家』 作為重要的發展戰略,」LG中國董事長盧庸嶽表示。
二線廠商急起直追
重金禮聘偶像代言
二線手機業者方面,除前述的Pantech外,Telson的煙台子公司自去年4月開始,一方面利用租用的工廠生產手機(具備200萬支手機年產能),一方面先行投資3000萬美元著手興建新廠,第一階段預訂今年4月完工,預計可年產400萬支手機。未來在完成第二階段投資後,煙台廠將具備1000萬支的手機年產能;而另一家業者Sewon Telecom則計畫最快在今年內,在中國興建手機工廠。
除了Pantech之外,另一家積極打形象戰的韓系品牌,正是近來竄升猛烈的VK。VK已在今年2月單獨掛上VK品牌在中國市場展開行銷,不但宣稱已獲得香港公司50萬台GPRS手機的訂單,更邀請韓國知名影星全智賢擔任廣告代言人,透過中國電視媒體大打品牌廣告。
韓系品牌全面出擊,戰場不只在中國。「韓國手機在國際市場上成長到40~50%的市占率,不是沒有機會,」Pantech公司的執行董事宋文燮便認為,手機事業是根據由誰率先推出高科技新產品而決定勝負的「速度競爭」,在快速開發新產品上,韓國業者普遍處於領先位置。不過他也提出警告,認為雖然目前韓國開發新型產品的週期比美國和中國同行分別快2年和1年,但此一差距在今年有可能縮短到半年到1年。
攻掠高階手機市場
更不忘差異化行銷
一般說來,韓國手機業者為在中國提升市占率並加強品牌形象,都會從幾個方向下手:除了強化與中國手機業者合作、快速推出多樣手機,以攻掠中國的高階手機市場外,也會進一步細分市場,以形成完整產品線進行差異化行銷,擴大消費者的選擇範圍;最後再憑藉其在設計與技術方面的優勢,進行自有品牌的營銷。韓國各家業者的積極搶進,也將給中國的手機價格帶來進一步的跌價壓力。
除了韓國廠商,國際手機大廠與中國大陸當地品牌,最近在中國亦競相擴張產能。諾基亞與摩托羅拉就表示,將確保公司在中國生產線,可達到年產3000萬到4000萬支手機的水準,TCL亦宣布年產4200萬支手機的生產目標。根據中國信息產業部估計,2004年中國手機產量將達到1.7億支,雖然許多都會出口,然而出口轉內銷的陰影始終仍在,而業內人士認為2004年中國的國內市場需求很難超過8000萬支;一場更加血腥的市場爭奪戰,已如箭在弦上。
依目前的市場競爭態勢繼續下去,產品高度同質化的結果,必然會導致業者利潤的崩跌,優勝劣汰的局勢將愈演愈烈。中國會是手機業者的成長夢土,亦或是過度擴張產能後的殺戮戰場?作風強悍的韓國手機業者,將在今年以具體的成績單告訴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