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歐洲  將加速台灣的產業洗牌
日本與歐洲 將加速台灣的產業洗牌
2004.03.01 | 科技

科技產業今年的成長很明確,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產品結合的顯示(Display)概念。過去兩年來,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CPU效能提昇所推動產業的成長力道趨緩,但現在寬螢幕的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手機、PDA、液晶電視、車內DVD等產品,都在成長的浪頭上,背後都是刺激消費者對顯示的需求。

台灣廠商速度取勝 切入市場利基極大

進入顯示的世界,最大的不同,就是消費者購買科技產品的關鍵考量,從內在的效能轉變為外在的產品造型,這背後就牽涉到個人美感,屬於品味的滿足。反應到產業上,過去的資訊產品以價格為競爭主軸,因此大家拚命去中國設廠,以低廉的製造成本,換取價格競爭的優勢。但進入消費性電子或是數位家庭領域,就有「迷」(fan)的出現,為什麼要買Nokia的手機、Sony的液晶電視、Canon的數位相機?說穿了,這都是「品味」的考量。
對台灣來說,現在回到一個問題上,如何把資訊產業建立起的優勢,連結到這波產業的新趨勢。台灣科技產業的特色是螞蟻雄兵,反應速度很快,資訊產品的庫存,通常都是在一個月內,運籌管理能力獨步全球。但以液晶電視來說,庫存往往是以3個月起跳,價格壓力不如資訊產品,台灣廠商的速度,會是很好的切入點。

**日歐大廠競相投入 台灣代工機會增多

**
資訊廠商要切入消費性電子領域,拿微軟進入智慧型手機來說,這麼多年了還是很辛苦;這其中最大差別,就是要捨棄掉資訊廠商的思維。美國大概只有約一半的家庭有PC,資訊產品賣來賣去,都是同一批人在使用,阿公阿嬤不會使用,所以容易使用的人機介面,會是這塊新市場勝出的關鍵,能掌握這波能力的台灣廠商,機會比較大。
若單就代工製造來看,這波市場的趨勢,對台灣來說其實是代工客戶增多了。過去台灣科技業主要跟著美系資訊大廠走,但現在消費性電子或是數位家庭領域,很多重要的大廠來自日本與歐洲,是台灣過去陌生的,從製造與運籌的角度,現在資訊大廠已經切入這塊市場,市場的速度一定會加快。日本、歐洲的大廠,一定會連結上台灣的供應鏈,有經營這兩塊區域市場的廠商,很有可能從這波潮流中竄出,帶動另一波的產業洗牌。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