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享串起數位家庭夢
以分享串起數位家庭夢
2004.03.01 | 科技

未來記憶卡能運用在電腦、電話、冰箱上,every parts of your life(生活中的每個部分),」2004年拉斯維加斯消費性電子展裡好戲不斷,今年展覽的另一場重頭戲,正是松下電器專務董事大坪文雄的演說。在舞台上,他興奮地示範SD記憶卡在生活中的各種運用,「各種資訊都要分享,這正是記憶卡運用在數位家庭的最大利基。」

搶下大單業績狂翻3倍

與記憶卡習習相關的,正是連接記憶卡的讀卡機。「讀卡機這東西,可是我們作出來的,」生產讀卡機的精威董事長謝榮原自豪的說。去年精威拿下國際記憶卡大廠SanDisk大單,讓每股盈餘從2002年慘淡的0.49元,成長到2003年的1.92元。精威的成功沒有絲毫僥倖,而是來自對記憶卡這項產品的一貫堅持。
原本在美國迪吉多(Digital)發展的謝榮原,一直專注在薄膜磁頭領域的發展;在回台灣工作後,正巧碰上90年代台灣科技的萌芽期,由於當時台灣政府決定扶植半導體產業台灣那時許多投入磁碟機生產的公司,決定結束營業。對謝榮原來說,要選擇什麼領域繼續發展,成為他人生中關鍵的抉擇。當時有許多磁碟機產業的先鋒,決定選擇往新興的光碟機產業發展,這些人也成為日後台灣DVD產業上的重要台柱,但謝榮原卻對原有領域情有獨鐘,「現在你到矽谷的公司,你還是會發現這個領域有很多人都是老中。」
但現實的殘酷,卻讓想繼續在硬碟產業上發展謝榮原,面臨找不到資金的困境。加上當時有群他的舊部屬沒有工作,謝榮原自行決定創業,從自己擅長的儲存領域下手;他和幾位夥伴合資了200萬台幣,在1993年成立精威科技,從替其他公司維修磁碟機這項業務下手,咬牙發展相關儲存產品。讓精威在1994年就作出1.8吋、全世界最小的外接式硬碟。

技術深得日本大廠垂青

11年後的今天,精威在全世界的讀卡機市場上擁有30%的市占率,「讀卡機這東西不是一下就出現的,是演變而來的,」談起自己的寶貝產品,謝榮原的話匣子就關不上。對精威來說,當初發展讀卡機並非一帆風順,當時沒人想到這樣的東西會在今天有如此關鍵的影響力,「那時候沒有人認同這樣的產品,真的很辛苦,」謝榮原感嘆的說。
為了跟上世界大廠的進度,謝榮原參加許多產業規格論壇,目的就是為了讓精威能在儲存產品製造上取得先機。每次論壇,謝榮原都會帶著公司的產品去會場銷售,不斷推出符合世界大廠規格的新品。正因跑的比其他人都快,1995年,日本數位相機大廠Nikon找上精威,開發讀卡機,「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有他們要的技術,」謝榮原自信地說。
1997年更是關鍵的一年,日本Sony找上了精威代工Memory Stick讀卡機,更因此派人來台灣進行技術指導;當時精威全公司只有30人的規模,「我們還被對手稱作半調子,」謝榮原感嘆的說。如今精威光研發團隊就有40人,靠著強大的研發能力,不斷在技術上取得領先,2004年2月更通過日本數位相機大廠富士(Fujifilm)、奧林巴斯(Olympus)XD卡的認證,猶如吃下大補丸。在讀卡機技術上的領先,2003年精威終於拿下記憶卡大廠SanDisk的讀卡機大訂單,每季業績因此翻了三倍。

將發展內建式模組產品

在讀卡機領域的深耕,也讓精威在數位家庭的浪潮中,衝的比人快;如今精威除了過去擅長的電腦領域外,更推出能連接電視的讀卡機,甚至要推出擁有更多功能、能讀更多規格產品的讀卡機。「要進來這個產業,需要一定的經濟規模,我們會研發更多不同的產品,」對於攻占未來數位家庭的市場,謝榮原信心滿滿。即使未來數位家庭的讀卡機,有可能內建在相關產品當中(精威的產品目前都是外接式的讀卡機),謝榮原卻自信表示,目前市場規格尚未有定論,而且精威也會發展內建式的模組產品,「我們不會放棄任何一絲的機會。」
至於未來,謝榮原認為包括通訊產品都將是精威發展的領域,「目前市場上記憶卡的量已達1.5億片,相較之下讀卡機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謝榮原樂觀的說。富邦投顧的副理陶志偉表示,精威的業務主要以接大廠訂單為主,所以必需不斷在生產技術不斷領先。以OEM與ODM作為經營主軸,謝榮原從不諱言這一行的艱苦,「對我們而言,如何領導風潮,一直是最大的挑戰,」對精威技術領先的幅度,謝榮原很有信心。
從液晶電視到數位相機,顯示技術的革命,也帶動資料儲存應用的典範轉移。從硬碟維修業務到讀卡機代工霸主,精威的創業之路走了整整十年;當更亮眼的視覺影像走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際,精威下個十年的成長之路,才剛剛要起步。

精威科技(6199)
董事長:謝榮原
總經理:謝榮原
成立時間:1993年
資本額: 4.3億新台幣
2003年營收: 12.1億
2003年稅前EPS:1.92元
2004年預估EPS:3.04元(元大京華證券預估)
主要產品:USB 介面讀卡機、外接式儲存設備、Parallel Port、IEEE1394介面讀卡機、記憶卡
重要客戶:SanDisk、Lexar、Sony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國泰未來保險體驗日(Cathay InsurX Day)是國泰金控攜手國泰人壽、國泰產險,所舉辦的台灣金融業首場以保險科技為主軸的產業盛會,打造產壽險對話平台,從台灣保險產業特性出發,以技術 + 場景 + 人性三大視角,重新定義台灣的保險科技。

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在開場致詞中,特別提到根據國泰多年的觀察,發現客戶需要的是數位結合實體的保險體驗,因此我們希望結合數位平台與業務員能力找到新的經營模式,同時運用科技讓體驗變得更方便、透明。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林佳穎也分享,國泰持續透過場景金融、數位體驗、AI賦能三大關鍵做法,期待能成為「以金融為核心的科技公司」。她強調,保險業不是單打獨鬥,需要更多跨域協作,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我們更要Run Faster,Better Together」,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機會。

3.jpg
圖/ 國泰金控

過去,保險業的數位轉型多聚焦在「流程更快速」與「服務更便捷」等領域,但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與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技術崛起後,國泰金控旗下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勇於嘗試、將AI全面滲透核心業務流程,讓 AI 不再只是單點輔助,而是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

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國壽以 Agentic AI 提升體驗與效率

「我們的目標是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應用。」國泰人壽數據暨人工智慧發展部協理莊淑儀以理賠流程為例解釋,國泰人壽早在許多年前就透過數位與 AI 等技術協助理賠同仁加快服務與受理、登打、派件與審理的速度,例如,以 OCR(光學字元辨識)醫療文件擷取與 ICD(國際疾病分類)/手術選碼優化登打效率、以 CRSS(理賠風險識別系統)風險分級識別理賠浮濫與詐欺等高風險案件並將之派送給可以審理的同事,以及透過智能工作台與 AI 骨折判讀加快與優化審理流程等。然而,保險陪伴客戶的時間是很長的,隨著保戶年齡逐漸提高,再加上超高齡社會來臨,理賠案件數量持續攀升,需要更多 AI 與自動化強化效率與正確性。

國泰人壽的做法是在既有的 AI 基礎上,加入GenAI 與Agentic AI等技術,以 AI全面升級理賠流程。首先是以「DocAI Agent」突破傳統 OCR 覆蓋率低與高維運成本的限制,僅需一個月調校,即能快速適配不同醫院表單,維持原本的正確率並將覆蓋率由50%提升至近100%,大幅縮短登打時間。其次是透過「Abnormal Agent」打造圖形資料庫(Graph DB)建立理賠關係網,快速標示高風險關係案件提供判斷依據及建議後續的應對方式,加速理賠人員的決策。最後是藉由「Review Assistant Agent」協助整理病歷、醫療單據、診斷證明…等複雜且可能甚至上百頁的文件,並快速歸納出重點,幫助理賠人員快速找到關鍵資訊進行交叉查證,大幅節省審理時間。

莊淑儀指出,光是理賠流程,國泰人壽已打造30個以上的AI Agents,目標是協助理賠人員化繁為簡、更快完成相關工作。在善用科技提升流程體驗的思維下,國泰人壽沒有特別打造額外的AI平台,而是將AI Agent整合至現有理賠流程各個環節,讓同仁們可以在一個介面完成所有工作,兼顧便捷、好上手與效率提升。

除了理賠,國泰人壽也將 AI 應用延伸至商品知識管理,打造業務員的行動智慧助手,從保障缺口判斷、個人化商品推薦到業務員智能對練等流程,都有AI Agent協助提高同仁效率,讓客戶的保險體驗更便利且完善。舉例來說,隨著保險商品高度複雜化,國泰人壽推出「商品知識助理」,協助業務人員快速查詢 3,000 多檔的商品保單條款及規範、醫療行為理賠項目,幫助業務員更快速採取行動,也能將時間與心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保戶互動與服務。

「我們不會為了 AI 而 AI,而是建置AI Agent 生態圈,高度整合與重塑理賠、商品服務等核心流程,藉此提升用戶體驗與營運效率。」莊淑儀進一步解釋,國泰人壽不會單純以投資報酬率(ROI)評估AI成效,將以風險控管、流程優化、員工效率與客戶體驗四個構面衡量 AI 對公司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商業價值,並勇於在新的商業模式上進行嘗試,確保每一次的 AI 投入都能為國泰帶來有意義、有實質效益的進步。

圖4.jpg
圖/ 國泰金控

從數據到智能,國泰產險以AI強化核心競爭力

國泰產險同樣積極透過數據與AI極大化競爭優勢。國泰產險督導吳香妮指出,面對火災、地震、颱風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需要數據與AI驅動的產險保護傘填補損害,把衝擊降到最低,讓生活、經濟與社會能持續穩定運轉。在具體實務上,國泰產險是從「Enrich加值服務」、「Enhance AI輔助風險決策」,以及「Empower生成式AI賦能」這三個面向切入。

台灣交通事故逐年攀升、平均1天發生1,100件交通事故,其中,大車事故發生率是小車的2.2倍,致死率比起小車高達6倍等現況後,國泰產險開始思考,除了提供大車事故後的理賠支援,還可以從事前提供哪些服務?也因此催生了業界首創的「CarTech智能車險加值服務」,透過跟運輸業者與學校等單位的合作,針對車險承保前、中、後提供相應的風險辨識、預警與防治等加值服務。國泰產險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建立全台首個「運輸業者健檢」流程,透過駕駛行為及行車環境等多元數據建置AI模型,即時洞悉駕駛行為及風險分析,並提供運輸業者客製化的風險改善建議,實踐以數據及AI優化損害防阻。吳香妮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不僅提供理賠,更要守護客戶,提供超越價格的價值服務。

產險的核心業務之一是再保險,國泰產險的作法是運用AI及數據,化被動為主動,以AI輔助風險決策。過去再保險業務仰賴經驗法則、手動整理資料與透過國際再保險公司提供既有方案,現在則透過數據與AI驅動,主動精準拆解業務目標,以28項風險因子預測風險發生機率與損失金額,自動輸出並比較多種方案,從中探索最適合的再保險規劃。

國泰產險也將AI導入內部流程,解決長期困擾員工的報告製作痛點,包含資料查找費時、人工編寫品質不一、專業術語翻譯困難等。透過一鍵生成報告服務的三個GenAI模組,為員工省下6到7成的手動作業時間,將時間與精力聚焦在更具策略價值的工作,以新世代人機智慧協作模式提升效率與創造嶄新競爭力。

圖5.jpg
圖/ 國泰金控

從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的實作,可以清楚看到:對國泰而言,AI不僅是新技術導入,更是保險價值鏈全面進化的核心動能,將以數據與AI驅動服務實踐用戶體驗的優化,持續引領台灣保險科技體驗走向新世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