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微軟Windows 95作業系統,以及英特爾第一代Pentium微處理器先後推出,確定Wintel的軟硬體規格,成為PC市場的主宰。整整10年來,微軟與英特爾每次聯手出擊,都將PC產業推上新里程,包括1998年的「Windows 98加Pentium 2」、2000年的「Windows 2000加Pentium 3」、「2001年的Windows XP加Pentium 4」--兩大龍頭每一次出手,隨後都引發出一波PC的換機潮。
這10年,同樣也是台灣PC工業的黃金年代。根據資策會MIC統計,2002年台灣電子業整體產值,有78.2%與微軟的作業系統有關,約占台灣整體GDP的23.5%,台灣搭著Wintel的列車,壯大成全球獨步的PC產業聚落。
「IT技術,已從書房、辦公室,大步走入客廳,」無論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Bill Gates)或是英特爾總裁暨營運長奧特里尼(Paul Otellini),在1月拉斯維加斯消費性電子展(CES)的演說上,都清楚宣示了雙方共同的目標,就是數位家庭。除了英特爾與微軟外,戴爾以及惠普兩大PC龍頭,也將數位家庭視為今年的重要戰場。
**台灣機會1:
代工廠商的全新商機
**
眾家大廠的集體轉向,對台灣的PC產業而言,更是重要方向。「數位家庭不是新概念,但今年Wintel聯手推廣,勢必成為PC業的重要發展趨勢,」華碩副董事長童子賢指出。近來華碩推出DigiMatrix多媒體電腦,就是進軍客廳的處女作,搭配英特爾的微處理器以及微軟的作業系統,企圖打造成客廳的多媒體中心。
「Wintel進軍客廳的這班列車,台灣一定要趕緊跟上,」主機板大廠技嘉董事長葉培城分析,這次是PC產業集體大轉向,究竟什麼樣的產品才是消費者最後要的,尚未出現明確答案;目前PC業者則是藉由不斷測試,將Wintel的軟硬體,分別嘗試搭配硬碟、讀卡機、機上盒等各式PC的功能,試圖在渾沌之際找出確定方向。
「菜都準備好了,就看怎麼配最受消費者青睞,」技嘉執行副總裁馬孟明傳神形容。技嘉的HA多媒體電腦,也已設計完畢,待最後的市場評估後,預計6月推出, 「消費性電子的市場特色就是變化快速,可以預期即使產品做對了,市場蜜月期也不會太長,但不跟上則連機會也沒有,」葉培城說。而包括廣達、鴻海、仁寶、光寶等在PC時代成為贏家的台灣一線大廠,也陸續布局LCD TV的代工業務。
除了主機板等系統廠商全力跟上這波主流外,台灣的零組件廠商也不會缺席。台灣光碟機龍頭建興,去年下半年正式成立數位錄影機(DVR)部門,在今年除了推出自有品牌的產品外,也積極尋找為國際大廠代工的機會,「光碟機的市場在辦公室與書房,若要延續台灣光碟機產業的高成長,客廳這場仗是非打不可,」建興光儲存事業部總經理龔仁武指出。
**台灣挑戰:
三星與LG的正面競爭
**
數位家庭的浪潮興起,對台灣PC產業而言,是機會也是挑戰。「台灣與南韓是處於完全競爭的對立態勢,」財訊文化執行長謝金河提醒,南韓的三星以及LG,除了是傳統的家電大廠外,更掌握了液晶面板、快閃記憶體等數位家庭領域的關鍵零組件。謝金河在南韓直接詢問三星與LG的主管,未來是否會向台灣下訂單,得到的答案都是不會,「因為所有產品都可以自己製造,台灣代工業面對生產結構類似的南韓大廠,得要再加把勁,」他指出。
**台灣機會2:
自創品牌的新切入點
**
「除了代工外,數位家庭的產業趨勢,會是台灣自創品牌的好機會,」資策會MIC資深研究經理楊中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台灣的潛力。由於發展主軸為資訊結合家電,無論對資訊或是家電領域的大廠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市場,涵蓋領域包括網通、資訊硬體、軟體、光電、半導體等產業,無論新舊、大小品牌,所有廠商都必須要重新了解市場趨勢,重新累積學習曲線,「彼此立足點的差距不如過去在PC與家電領域那麼大,」楊中傑分析。
走過PC成長平緩的高原期,隨著今年數位家庭的浪潮崛起,微軟與英特爾兩大龍頭將使出渾身解數下海推廣。可以肯定的是,台灣的PC產業,已經正式找到下一個關鍵的成長動能,而台灣可以做到的新生意,絕對超過上兆台幣,而且保證可以持續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