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產品經理嗎?分享三種轉職PM攻略
想成為產品經理嗎?分享三種轉職PM攻略

沒有技術背景,如何成為產品經理?如何從業務/設計師/工程師跨足產品管理?到底產品經理的工作是什麼?什麼樣背景的人最適合成為產品經理?今天的文章會討論以下四個問題:

  1. 為什麼產品經理被稱為mini CEO?
  2. 產品經理分為哪三種背景?
  3. 技術背景怎麼拿到職缺?
  4. 商業背景怎麼拿到職缺?

為什麼產品經理被稱為mini CEO

我在【PM總動員】在美國大型軟體公司和矽谷新創擔任產品經理的三大不同中曾經提到:

打造和管理對客戶跟公司具有最大價值的產品,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工作。(The job of the product manager is “to discover a product that is valuable, usable and feasible.”)— Marty Cagan

好的PM要有和高層協調制定產品策略的高度,同時又能夠捲起袖子來推動具體執行,還要能和設計、工程、銷售、行銷、研發、運營、法務、客服與財務等各部門共同合作。

而在不同產業、不同產品類型,或在公司和產品的不同階段,也需要PM發揮挖掘需求、優化或推出產品、團隊合作、協調溝通,領導管理等各個不同領域的能力和技能。

因此,知名創投a16z的Ben Horowitz曾經說過:

A good product manager is the CEO of the product。

產品經理的演進史

要了解什麼是產品經理,得先從它的歷史講起。

現在我們所熟悉的PM角色大多來自於科技公司,但是,PM這個概念最早其實是由P&G提出的。當時還不被稱為產品經理,而是更像品牌經理的概念。

Neil H. McElroy率先提出所謂的「Brand Men」,負責從追蹤業績一直到管理產品和行銷(from tracking sales to managing the product,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s)。

在FMCG(快速消費品)產業,因為產品生命周期較長,生產製造和研發分開進行, PM相對專注於4P中的Place(通路/地點)、Price(價格)和Promotion(推廣/促銷)。也因此,PM在FMCG產業中通常被歸類在行銷部門的一部分。

4P行銷組合_Gogo Partner
圖/ Gogo Partner

但到了軟體科技業,生產製造和研發的分界不再那麼明顯,對於產品創新和引進新科技的要求也更高,因此4P中的Product(產品)又重新回到舞台中央。尤其在敏捷管理(Agile Management)成為主流後,PM的產品管理角色更為吃重,逐漸脫離行銷Marketing或工程Engineering部門,自成一家。

隨著產品部門受到更多的重視,許多公司開始將原本屬於其他部門的權責範圍,畫分到產品部門,例如user acquisition、user growth、user flows、user experience。PM自此成為真正為用戶服務,負責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人。

PM_AltesSoft
圖/ AltesSoft

產品經理分為哪三種類型?

看完了產品經理的演進歷程,不難理解為什麼PM的工作需要橫跨三個領域:business、engineering、design。你可以從UX轉PM,工程師(Engineer)轉PM,也可以從Sales(Business)轉PM,但是你必須要對這三個領域都有足夠的了解,缺一不可,因為PM是連結這三個領域的核心。

換句話說,比較容易轉職的方式,是從自己擅長的領域著手,如果你是工程背景,就找技術性高的產品(e.g.無人車或是B2B AI robotics軟體),商業背景則可以從技術性不高,但重視優化策略性指標的公司著手。每間公司也有不同的風格,例如Amazon聘用很多商業MBA背景的PM,而Google則偏好有工程背景的PM。

Mckinsey在訪問多位科技公司PM之後,歸類出以下三種產品經理類型:Technologies、Generalist、Business-oriented。這篇文章雖然是在2017年發表的,但是今天看來還是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接下來,我會就我自己和周邊朋友的經驗分析,從技術和商業背景轉職PM,分別有什麼好處和壞處,具體又應該怎麼做。

轉職PM_Mckinsey
圖/ Mckinsey

Engineering to Product ─ 技術背景怎麼轉PM?

我身邊就有好幾位同事和朋友是從軟體工程師、Machine Learning工程師轉為PM或是TPM(Technical Product Manager)。因為他們的背景,通常和工程團隊的溝通不成問題,但相對的,需要增加對使用者需求,市場研究,競爭者分析,產品定位,及商業判斷的了解。

一般來說,公司內部轉職會比較容易,尤其是在一些開發複雜技術產品,或是公司內部產品(使用者為公司其他部門,而非外部客戶)的部門,常常是由技術主導決策,一開始不一定會有PM。一旦出現產品管理需求,熟悉該項技術的工程師很可能會成為第一個PM,類似的狀況也可能發生在技術主導的新創公司。

這種背景的PM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太偏重技術考量,而忽略使用者真正的需求。例如,可能認為這個新功能很「酷」,或市場上沒有其他競爭對手就決定產品方向,最後才發現這不是使用者真正需要且願意付費的功能。

你的競爭對手也不笨,如果市場上完全沒有這樣的解決方案,最大的可能不是你比其他人更洞燭機先,而是這個產品根本沒有真正的市場需求。

另一個常見錯誤,是想要主導產品開發和工程團隊的決定。PM最重要的工作是決定產品方向,我們需要開發什麼樣的功能,解決使用者的哪些問題,也就是所謂的「What」。

至於「How」,具體應該如何執行?使用哪種軟體架構?監督學習或是強化學習?PM可以參與討論,但最終應該交由工程團隊決定。如果你無法信任工程團隊可以做出最好的技術決策,那麼這間公司可能有更大的問題。尤其是機器學習跟AI產品,需要給技術團隊有更多的實驗空間。

Business to Product ─ 商業背景怎麼拿到職缺?

在美國多數大公司的PM面試,都有一定的流程和關卡。像是Amazon這樣的公司,每年都會透過既定的面試流程,聘用有商業背景或是MBA畢業生。這些人通常對市場研究、競爭者分析及商業判斷都很熟悉,但是需要加強對使用者的了解,和設計團隊合作的經驗,以及對產品技術面的理解。

我身邊商業背景的PM朋友,通常偏好選擇技術上較不複雜的B2C產品,而避開技術性較高的B2B產品。這些B2C產品通常比較注重使用者經驗、策略性指標(metrics),而非技術架構。

總結

其實產品經理並沒有一定的背景或學經歷,不論是上述哪一種類型的PM,或是在公司裡從事哪種工作,都必須要找到自己獨特的附加價值(value-add)。

把自己想成一個產品來打造,你獨一無二的賣點是什麼?(What's your USP, or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商業背景的人,與其擔心自己的技術能力不足,不如想想公司為什麼會聘用你做PM?肯定不是希望你跟工程師有同樣的技術能力 (如果是這樣,他就僱用另一個工程師就好),而是希望你可以帶來不同的觀點和價值

也就是說,與其擔心自己的技術能力不足,不如專注在只有你可以做到的事情上。 例如,你是不是公司裡面最了解使用者需求的人?你是不是比工程團隊更知道競爭產品和市場的發展方向,可以提供給工程師更多有價值的背景資訊?

同樣的,技術背景的人也必須清楚你現在的角色是PM,而不是工程師。你要做的是找出使用者需求,並將這些需求很清楚地傳達給工程團隊,而不是干涉實際執行層面的技術決定。或是忽略顧客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一味相信只要可以開發出世界上最好的產品,就一定有人會買單。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產品/專案開發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2025.08.18 |

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輕薄化與無孔設計的趨勢下,不僅Apple、Samsung、Google等智慧型手機品牌商亦全面支援eSIM,全球移動通訊協會(GSMA)也大力推動eSIM標準化,再加上eSIM開通與使用模式越來越簡單易用,市場對eSIM的接受度與採用率逐漸提升。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全球 eSIM 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103.2 億美元,成長至 2033 年的 176.7 億美元,顯示出強勁成長潛力。

台灣也不例外,消費者與企業客戶對eSIM的接受度逐年提升。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表示:「自2022年以來,我們累積服務超過1,000萬客戶,同時,平均年成長率高達250%,同時,擁有超過300萬有效會員。」為更好滿足使用者與市場需求,DJB將與全球電信商展開密切合作、持續擴大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網絡,以創新商業服務模式服務消費與商用市場。

五大策略,以差異化服務滿足客戶多元需求

DJB自2017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eSIM全球上網服務市場,透過與全球各地電信業者合作取得專屬網路路由等方式,確保跨境旅客、商務人士與中大型企業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取得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卓越的服務能量不僅讓DJB在台灣擁有極高的知名度、斬獲30%的eSIM市場占有率,也成功將業務服務推廣到全球市場,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個國家設立分公司、為更好服務客戶、穩步擴展台灣乃至亞洲 eSIM 市場占有率,DJB從五個面向持續擴展服務能量。

首先是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目前已與全球38家一類電信商(MNO)簽訂直連合作,包括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eSIM網路覆蓋超過90%的國家與地區,明(2026)年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展歐美電信商網絡,將直簽的一類電信商數量翻倍。

蘇昱豪解釋:「想要提供eSIM全球上網服務,可以直接跟當地的一類、二類電信商合作,也可以跟提供國際漫遊的他國電信商合作,為提供使用者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體驗,DJB與世界國地的電信夥伴簽署多元合約,包括簽訂獨立專線合約、確保網路服務的服務水準協議等,滿足客戶的上網需求。」

其次是以多元商品滿足消費與商務需求。除了針對一般消費者提供eSIM與實體卡直售服務,DJB也積極發展跨境上網、專線與資安等企業解決方案,並建立自有電商平台,向全球分銷eSIM網路流量。

DJB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分享,為了讓消費者體驗更好,未來也會導入AI技術,協助判斷當地上網品質,去選擇網路品質最好的服務。
圖/ DJB

蘇昱豪表示:「隨著DJB 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的擴大,我們掌握最多備援網路流量,因此,領先市場推出『絕不降速的吃到飽』服務,即使是在日本、韓國、泰國、中國等國家的二線城市也可提供一致的上網品質與服務體驗。」

再來是以自建平台與全球機房打造24小時零斷點服務。有別於其他eSIM業者,DJB不僅自建數位平台,更在全球各地設立機房,提供全天候24小時購買與發卡(eSIM/實體SIM)服務,若出現任何異常事件,也可以在第一時間處理、解決,穩健提升服務韌性與品牌信任度。

然後是建立真人客服團隊提供效率與溫度兼具的服務。DJB目前已培養30人客服團隊,以中文、英文、日文24小時客服回應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需求,之後將因應業務需求持續擴展客服團隊的人力與支援語言,如韓文等,以更精準的溝通協助客戶解決問題,建立專業且有溫度的品牌形象與客戶關係。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二類電信執照展開各種合作模式以優化資源分配。蘇昱豪表示:「我們已經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取得二類電信執照,未來也預計在更多國家取得電信執照。」同時DJB也與部分國家一類電信業者進行技術與資源的交流,雙方以夥伴形式與全球各大一類電信業者展開Sponsor Roaming的合作。運用一類電信商的國際行動用戶識別碼(IMSI)與網路資源在全球提供資料服務,讓DJB能在法規與技術上更彈性靈活地進行國際佈局,成為其區隔一般虛擬網路業者(MVNO)的差異化優勢。

DJB
DJB不僅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將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未來也會透過開發DJB App,打造更全方位的生活娛樂體驗。
圖/ DJB

DJB的下一步:從eSIM全球上網服務延伸到日常生活服務

展望未來,DJB除持續完善全球上網服務,如以人工智慧技術自動化調配全球上網服務線路等資源,亦積極布局下一個成長動能:開發DJB App、深耕會員管理與建構點數平台,以及串連過去2年打造的旅遊演唱會生態圈與旅遊娛樂生態圈,讓DJB不僅僅是網路服務品牌,而是深入你我日常與企業營運的生活品牌,創造消費者、企業客戶、生態圈夥伴與DJB的多贏。

「DJB不僅是eSIM全球上網服務供應商,更是貼印使用者生活的品牌,將以全球上網服務為基礎,將服務延伸到旅遊、娛樂、演唱會到企業多元場景,讓台灣、亞洲乃至全球使用者體驗嶄新的連網新世界。」關於未來的發展藍圖,蘇昱豪如是總結。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