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力圖扳倒敵手  搶做世界代工第一
鴻海力圖扳倒敵手 搶做世界代工第一
2004.01.15 | 科技

麥可.馬科斯(Michael Marks)這個名字,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完全陌生,但是對郭台銘卻不是。
馬科斯剛過53歲生日,是位精力旺盛的企業家,他率領的偉創力(Flextronics),擁有橫跨歐亞美三洲的上百座工廠,專門提供電子產品代工服務,一年營業額134億美金,是當今全球第一大「電子代工業者」(EMS,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

**鴻海:
去年全球第四,今年挑戰第一

**同樣53歲的郭台銘,精力同樣旺盛,他領軍的鴻海,也擁有橫跨歐亞美三洲的數十座工廠,剛公布的2003年營收達3279億台幣,折合96億美金。這是鴻海繼2001年營收突破1442億、擊敗台積電成為台灣電子業第一大、2002年突破2450億台幣之後,再一次大躍進,實現郭台銘先前定下每年成長30%的承諾。
鴻海已坐穩台灣第一,並且成為中國出口第一大,郭台銘接下來的目標,是進軍世界舞台,扳倒同屬電子代工業的龍頭偉創力。「鴻海要成為EMS第一大,」郭台銘在2003年底設定新標竿。
從連接器、機殼、準系統、主機板、桌上型電腦、遊戲機、手機到交換機,鴻海近年來跨足的領域,攻無不克,別人經營無法獲利的產品,到了郭台銘手上硬是變成賺錢金牛。鴻海的故事,更隨著他近年以千億台幣身價躍登台灣首富,而家喻戶曉,而且總是不缺新題材。
去年,不論是郭台銘年中提出的「電子五哥」說,或是年底潑了投資人冷水,提出2004年初鴻海業績平淡、以及液晶電視將供過於求,導致液晶面板價格崩盤等觀點,都被媒體大幅引用報導。
鴻海挑戰偉創力的話題,自然又引起關注,而這一回,鴻海有多少勝算?如果鴻海能維持每年成長30%以上的動能,最快在今年就能如願。
鴻海去年的營收,在全球EMS名單上可排上第四位。有國內法人樂觀估計,鴻海今年營收有望衝到4790億台幣,折合140億美金,而根據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預估,EMS前三大業者今年營收都將持平,使得鴻海登頂的機會看好。

**偉創力:
馬科斯接手,衝高成長率

**
不過,EMS業者絕不甘於原地踏步,特別是近年竄起飛快的偉創力。這家創立於新加坡的公司,原本只是一家二線電子代工業者,擁有哈佛MBA學歷的電子業老將馬科斯,於1993年加入董事會、並在1994年接任執行長後,給偉創力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偉創力在1994年的營收尚不及1億美金,全球排名落在20名外。
EMS的代工模式在1980年代興起,進入1990年代中期後開始熱門。這種概念類似晶圓代工業的台積電,以自有生產線100%為客戶代工,完全不打自有品牌,差別只在於EMS代工的不是晶片,而是電腦、印表機、遊戲機、手機、PDA和醫療器材等電子產品。
EMS起源於美國,他們存在的價值,是分擔自有品牌業者持續投資設廠的壓力。隨著電子產品「及時上市」(time to market)、「及時量產」(time to volume)、「快速跌價」和「全球交貨」的特性愈來愈明顯,品牌業者外包生產工作的比例愈來愈高,造就EMS產業榮景。特別是景氣愈差,品牌業者為了降低營運成本,外包的比重就升高。
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2001年6月公布的年度例行「全球科技100強」(Infotech 100)調查中,榜首Celestica就是一家來自加拿大的EMS業者,那一年表現最好的族群就是EMS業,其他電子業均不理想,景氣是過去幾年最差的。
馬科斯在1990年代末景氣走下波時逆向加碼,在全球各地投資接收許多客戶的工廠,並順手接收訂單,衝高業績,於2002年超越原先EMS盟主Solectron,成為第一。這種在全球各地布線生產,並將供應商群集在同一地點的做法,在今天已成為電子代工業的標準,而點子則來自馬科斯在1994年的一次奇遇。
那時候,他剛接執行長不久,一位出貨被延誤的客戶生氣地指責他:「你根本不懂製造,回去看過書再來,」馬克思虛心接受客戶建議,回去讀了1986年出版的《世界級製造》(World Class Manufacturing)這本書,了解日本企業垂直整合模式創造的力量,「使我茅塞頓開,」他回憶。
馬科斯從書中得到靈感,對照偉創力所在的產業環境,讓他相信代工業的未來,在於興建大型的工業園區,把相關供應商都集中在內,節省生產時間和庫存,才能達到最高效率,再下一步則是複製這個模式到世界各地。「我們等於回歸1920年代的福特汽車模式,日本汽車業在1970年代也這麼做,如今電子代工業也要走這個方向,」馬科斯觀察。
隔年,馬科斯付諸行動,首先在墨西哥買地,投資蓋工業園區,並要求供應商配合搬進來,奠下偉創力接下來幾年高速成長的基礎。到2003年,偉創力已在全球擁有6座工業園,包含墨西哥、巴西、匈牙利和波蘭各一座,中國有2座。偉創力目前有4成營收是來自這6座園區。
「因為工業園的做法奏效,讓偉創力的成本再往下降1-4%,使它有本事接微軟Xbox遊戲機和惠普印表機等低毛利產品,」專門報導電子產業的美國《電子商業》(Electronic Business)雜誌指出。

**鴻海vs.偉創力:
客戶產品相似,獲利鴻海領先

**
在偉創力大興土木的1995年,鴻海的規模還不到1億美金,主要產品是連接器,並發展PC機殼和準系統等產品。鴻海以PC為主的發展模式,與偉創力跨足多領域的方向非常不同,嚴格來說,鴻海甚至不能算是EMS業者,因為它的連接器是以自有品牌行銷。
隨著鴻海規模擴大,陸續進入通訊和消費性電子產品領域,並在中國、墨西哥、美國、捷克和蘇格蘭等地投資設廠後,它走的路和EMS愈來愈像,郭台銘提出的「一地設計、三地製造、全球供貨」的模組化生產概念,也類似馬科斯複製工業園區的想法。
兩家公司甚至連客戶群和產品線都相似。鴻海幫新力代工PS2遊戲機,偉創力幫微軟代工Xbox;鴻海幫思科代工網通設備,偉創力幫網康(3Com)代工網通設備;鴻海幫諾基亞代工手機機殼,偉創力幫索尼愛立信代工手機;鴻海幫惠普代工桌上型電腦,偉創力幫惠普代工印表機。
兩家公司最大的差別在於獲利能力,鴻海大幅領先。偉創力在2000至2002這三年中,儘管業績成長,卻是連續虧損,2003年預估可回復獲利,稅前盈餘有2.5億美金。鴻海則是每年獲利都成長,2003年預估稅前盈餘達6.9億美金,是偉創力的2.76倍。
根據《電子商業》分析,偉創力獲利不佳的原因,來自EMS這幾年擴充太快,買下太多工廠,造成資源重複,在生產線和人力調整的成本很高。
儘管如此,由於偉創力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享有較高溢價,市場給予的本益比達41,市值為87億美金,與鴻海的103億美金市值相差不大,但鴻海在台灣上市,本益比只有15。

**鴻海戰術:
擴增代工項目,企圖拉高毛利

**
造成鴻海低本益比的原因,可能有多種,比如台灣整體電子業的成長勢頭已趨緩、外資質疑鴻海資訊不夠透明、以及公司決策集中在郭台銘一人身上,沒有接班安排,形成營運風險。
但是,鴻海比同業高出一截的賺錢本事,說明它極可能是電子業變動遽烈的環境中,適合生存下來的物種,而它自己也不斷演化,拒絕定型。「成功是很差勁的導師,它帶給你的是無知與膽怯,它不能給你的,是下一次成功所必須具備的經驗與智能,」郭台銘提醒員工,鴻海必須不斷向前探索,才能生存。
與EMS交鋒,勢不可免,特別是在充滿龐大潛在商機的通訊市場。繼PC相關產品之後,消費性電子及通訊產業也正在快速釋放代工訂單,特別是手機和網通設備。但是,這些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不若PC,意味代工業者除了製造,本身也需具備設計能力,以因應客戶特殊規格要求。設計能力被視為是EMS優於純粹代工業者之處。
以鴻海為例,來自連接器、機殼、主機板和桌上型電腦組裝的訂單,仍占營收一半以上,但偉創力有超過半數營收是來自毛利較高的通訊產品。鴻海要持續成長,訊息很清楚,就是提高代工手機和網通設備的比例,不論訂單是從品牌業者手中取爭到,或是從EMS那裡掠奪過來。
鴻海在北京的手機機殼廠已布局多年,重點是爭取諾基亞手機的組裝訂單,而在杭州的工廠,則接了UTStarcom生意,代工中國這兩年熱得發燙的小靈通手機;在網通設備上,思科幾乎把全部低階交換機交由鴻海代工,中高階產品則仍交給EMS。
鴻海在2003年下半年發動的連續三波奇襲,展現它強勢拚搶通訊訂單的意圖。8月份,鴻海以6700萬歐元收購芬蘭的藝模(Eimo Oyj),這是一家專門供應手機機殼給諾基亞的公司;10月份,鴻海把動作轉向墨西哥,以1800萬美金接手摩托羅拉的手機工廠,順勢接收摩托羅拉的代工訂單;11月份,鴻海又買下台灣的網通設備龍頭國碁,補強欠缺的研發設計能力,也接手國碁眾多代工客戶。
鴻海對決偉創力,戲碼在今年年初揭開序幕,也可能在這一年底落幕。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每年在台灣約有超過8萬家新設公司商號的誕生,然而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內部統計數據顯示,真正完成網站架設、踏上數位轉型起點的新設立公司卻不到一成。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新創團隊或微型企業,雖然正式登記成立,卻仍缺乏最基本的「數位門牌」,也就是企業的專屬域名名稱。

TWNIC 執行長余若凡指出,這看似是台灣新創團隊在數位轉型上的一個缺口,實際上卻是關鍵成長與強化自身數位資產的關鍵。「域名其實是數位轉型的起點,如果沒有自己的域名,基本上就還沒真正開始。」她強調,數位轉型已經不只是上雲端或導入 IT 設備,更進一步的是「建立數位信任」;但眼下許多新創連第一步都還沒跨出。

三大現實痛點突顯,域名是新創跨出數位轉型第一步的關鍵

余若凡觀察,許多新創公司之所以未能及早佈局域名與數位資產,主要來自三個現實因素。首先是資金有限。對於初創立的新創團隊來說,創業初期事務繁雜、資金有限,許多團隊會優先把錢投入營運,對域名或網站架設常抱持「之後再說」的心態。其次,則是缺乏整體數位策略的構想。余若凡表示,許多新設企業或新創團隊少有在成立之初就規劃品牌的數位溝通路徑,更遑論導入數位品牌策略。

最後是對「數位信任」的認知不足。余若凡提到,許多企業直到品牌被仿冒、消費者受詐騙波及時,才意識到域名的重要性。「你等到有名氣後再來搶域名就太晚了。」她特別提醒。一旦品牌名稱被他人搶先註冊,甚至被詐騙集團利用,損失往往難以挽回。

而看在余若凡的眼裏,域名對於新創企業其實有三重意義。第一,它是企業的「數位門牌」。清楚、好記的域名能讓消費者快速找到企業,也代表著品牌在網路上的官方身分。第二,它是品牌行銷的起點。她指出,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家,然後再去連結各種社群平台與通路。擁有域名,可以將社群經營、搜尋流量與品牌曝光整合在一起,累積成企業的長期數位資產。第三,它也是防禦性的工具。許多企業認為「不架網站就不需要域名」,但實際上,單純註冊域名就能防止他人搶註或利用相似網址詐騙,成本只要幾百元,卻能省下未來更多麻煩。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從「免費申請」到「快速架站」,52168為新創打造快速數位起步

為協助更多新創企業補上這一塊關鍵拼圖,TWNIC 為歡慶25周年,今年特別規劃「52168 Go! 免費域名註冊方案」,更首度針對自112年起的新設公司與商號,加碼免費提供含「com.tw 或 .tw」及「.台灣」等兩筆域名的註冊。這不僅讓新設公司能以0元自選擁有自己的域名,及低成本建置國際品牌識別,中文域名更能讓以在地化為優先的新設公司、新創團隊或是擁有創意諧音名稱的店家,直接使用最具代表性的中文作為數位門牌。

「我們希望透過免費的方式,讓企業更容易跨出第一步,養成擁有自己數位門牌的習慣,無論是用來建品牌、做轉址,或先作為防禦性註冊,都可以開始累積數位資產。」余若凡表示。今年TWNIC方案不僅延長了申請對象的年限,也在免費之餘特別簡化申請流程,讓新創團隊輕鬆完成。余若凡說,企業只要備妥公司或商號設立證明,線上填寫資料、選好想要的域名並上傳文件,最快一個工作天內即可生效。

「我們希望讓這件事情的流程簡化到創業家們用幾分鐘就能完成申請,」余若凡笑說。不僅如此,TWNIC 也希望讓這項服務的效益極大化,不只是積極推動域名的申請,更同步規劃了後續的配套措施。申請完成後,企業可以透過「轉址教學」將域名直接連結至現有的社群媒體等平台,不需額外調整營運模式,就能立即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門牌;同時,TWNIC也提供大型雲服務供應商的免費空間作為範例,提供清楚的「架站」教學,協助企業快速打造基本網站。這樣的設計,讓資源有限的新創企業不僅能輕鬆取得域名,還能在最短時間內建立屬於自己的數位家園,為品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從「數位門牌」出發,為新創奠下品牌與信任的起跑線

對於許多初創企業而言,品牌的第一張名片,可能不是實體名片,而是域名名稱。余若凡強調,數位轉型的時代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非做不可」的基本條件。

「我們希望 52168 能成為新創的堅強後盾,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地方,幫助他們在數位化的道路上打好地基。當企業開始累積數位資產,品牌信任也會逐步建立,整體產業生態才能變得更安全、更有韌性。」余若凡說。透過52168方案,TWNIC 不僅提供免費資源,更試圖翻轉企業對「數位門牌」的認知。對於正處於創業起跑線上的新創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最簡單,也最值得立即行動的關鍵步驟。

請上「52168 Go! 新設立公司/商號免費域名註冊」活動網站 https://52168.tw/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