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品開發專案的4大類型與4種PM角色
新產品開發專案的4大類型與4種PM角色

P.M.兩字充其量只是兩個不同英文單字的縮寫。最常見到就是新產品開發專案當中Product Manager(產品經理)和Project Manager(專案經理),不過多數企業也經常對兩者之間的角色混淆不清。

推薦閱讀:營運PM與產品PM的不同

PM知多少

如果你隨機問一下身邊上班族的朋友,可能9成以上會回答你:「P.M.就是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另外像是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產品行銷經理)、Product Planning Manager(產品企畫經理)等(如下圖所示),還有人戲稱PM是「下午」才上班,也有人說PM是Push Management,要一直不斷的Push才能有所謂的「成效」。

由此不難看出,無論是產品從0到1或是既有產品的改善、改版,甚至是代理銷售的過程中,確實都有PM角色的存在。因此筆者認為,能將PM扮演的好,就是Power Man;如果做不好,就成了Poor Man。

推薦閱讀:學習專案管理的基本思維

新產品開發專案的4大類型

面對環境的詭譎驟變,對於企業老闆或高層主管來說,在決定新產品開發專案之初,除了需考量公司的產品組合策略(Product Portfolio Strategy)之外,還必須界定該專案的特質,以便挑選適合的PM(如:資深或新手 )與人才,共組新產品開發團隊。

1. 突破型產品專案(Breakthrough Projects)

是一種在技術面與市場面均帶來重大改變的新產品與新技術開發專案,開發風險與不確定性很高。突破性產品專案與企業當前主流產品開發專案有很大差異,資源投入的需求量高,但短期間很難產生成果與利潤,因此開發過程中遭遇的阻力就比較大。

由於突破性產品專案需要研發不同的產品技術,開發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產品與市場,企業現有的核心能力幾乎都派不上用場,經常需要自外部延攬專家顧問協助,導致管理的複雜度遠要高過於以下3種專案類型。

2. 平台型產品專案(Platform Projects)

企業開發平台產品主要是為了滿足一群核心顧客的需求,但是設計時也必須考慮到後續的衍生(Derivative)產品開發。平台產品設計應該包括更為模組化,更具有外加性、取代性與移動性,以利於後續產品的開發,填補市場產品缺口(Gap)。一項良好的平台產品設計,除了要關注技術發展趨勢(如:5G、AIoT)之外,還必須能夠提供產品間世代轉移的流暢性,使得消費者不至於有世代斷裂的情況產生。

儘管平台產品被認為具有強大市場潛力與攸關企業競爭優勢,但企業對於平台產品開發的投入大都未能給予同等的重視。造成這種落差的原因是,許多經理人尚未知覺到平台產品的策略性價值,再加上他們也不知該如何有效管理平台產品的開發專案。而一些在新產品開發具有卓越成就的企業,則大都會將平台產品專案放在整合性專案規劃與管理的核心地位。

3. 衍生型產品專案(Derivative Projects)

是一種衍生於上述平台型或局部創新與改進的產品專案,包括對現有產品改良以提升功能、降低成本,或為滿足不同區隔市場客戶的需求而改變功能外型。

一般而言,衍生型產品的技術創新與市場創新幅度不大,開發過程的風險較低,專案時程較短,所需資源也比較有限,因此比其他類型專案更易界定與管控。不過組織內衍生產品專案的數量頗多,而且時間的急迫性也很高,如何提升專案執行的效率,如何使相關性質的衍生產品專案能發揮互補的綜效等,也是專案管理上的一大挑戰。

4. 支援型產品專案(Support Projects)

通常是針對既有產品的微小改變或改良,或是提升其應用的範圍(如:原本App僅適用iOS XX版,然後拓展至新的iOS版本),也有可能是為了解決現有產品的Bugs。

這類型的產品專案風險最低,但一不小心,可能還是會造成大災難。在一般軟體發布更新最容易出現問題即是:也許發布的定義是為了解決某一個小Bugs,但可能沒有測試周全或是未注意到程式碼之間的連動性,那麼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如:iPhone 11在更新完iOS 13.4.1後傳出綠螢幕災情)。

新產品開發團隊的4種PM角色

如上所述,大家可以發現到新產品開發專案,確實有需多「眉角」,雖然說有風險高、低之分,但根據筆者經驗,整體來說,新產品開發還是屬於風險程度「極高」的專案。因此,如何為公司的新產品開發專案團隊「挑選」適合的PM,就成了該專案在先天上成功或失敗的關鍵要因。

筆者嘗試將PM的類型依據其「專案管理能力」及「溝通協調能力」的強弱,再細分為A.B.C.D. (Assistant、Babysitter、Coordinator、Dominator)4種角色(如下圖),茲分別說明如下:

1. 秘書型(Coordinator)

這類型的PM一般都是由剛入職且較資淺的員工來擔任(台灣電子製造業一般有PM Coordinator或是RD、PM之職位),在新產品開發的專案中,負責命令傳達、會議記錄和進度追蹤執行等工作,由於經驗較不足,自然對於新產品專案的理解較少,判斷力也較弱,風險識別力較差,組織協調能力也稍嫌不足。雖是如此,但此類型的PM卻是要成為一個成功產品經理的基礎。

2. 保姆型(Babysitter)

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這類型的PM的主要特點就是對新產品開發專案的事屬於「事必躬親」的服務(說的白話點就是「雞婆」、「熱心」兩字),較秘書型PM多些溝通協調能力。這類PM通常對事情優先順序、重要性的判斷力較弱,或者本身理解和判斷力不夠深入,因為不太會「SAY NO」而成為這種類型。保姆型PM常常忙於Routine事務,因而對專案本身的深入和重點把握不夠,團隊成員也會習慣的將不願意做的雜事都交給保姆型PM來做。

3. 協助型(Assistant)

協助型PM算是支配型(大PM)的最佳助手(通常也稱為小PM),這類型的PM在組織協調能力可能不如保姆型PM,但對新產品開發專案的理解力相對較強,對專案局部事務有一定的掌控力,但比較缺乏對專案系統全面的理解和掌控,通常會過分受制支配型(大PM)的意見,相對來說較缺少獨立思考和見解能力。

4. 支配型(Dominator)

支配型的PM,一般就是公司負責產品的最高主管(通常稱為大PM或是產品長)。這類型PM對專案管理的掌控力強,結果導向,對目標負責,對新產品專案也有較深入的理解,善於發揮團隊力量,並能有效的控制專案時程與進度,在整體專案進程中發揮重要的主導作用。

以上4種PM類型,無法用好壞分之,不同類型的PM通常因應著不同類型的團隊或團隊在不同階段當中的需要而定。

結語

在企業規模比較小的時候,新產品開發專案的複雜度不高(如:衍生型或支援型),團隊的溝通、組織、協調等都比較簡單,通常沒有集中明確的專案管理,專案管理主要工作通常由功能部門或高階主管擔任,或分散在團隊中,主要依賴團隊自行運作,團隊中可能沒有所謂的專職PM,即使有,多半也是屬於非支配型的PM(如:秘書型或保姆型)。

伴隨著組織規模增長,垂直團隊之間的溝通、組織、協作等開始變得愈來愈複雜,功能部門之間的跨部門溝通整合變得愈來愈困難。此時,由支配型的PM來主導新產品開發(如:突破型或平台型)專案,除了能分擔高階主管身上過多的專案管理工作之外,更能有效提升團隊整體效率。支配型PM以結果導向,帶領跨功能專案團隊達成新產品開發目標,也將有助於促進組織的橫向整合,填補垂直功能團隊間的間隙。

您的新產品開發團隊,究竟需要什麼樣的PM呢?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產品/專案開發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Dyson Supersonic r水管吹風機正式開賣:為什麼連專業髮型師都說「顛覆以往認知」?
Dyson Supersonic r水管吹風機正式開賣:為什麼連專業髮型師都說「顛覆以往認知」?
2025.04.30 |

在家就能吹出沙龍級造型,這早已不只是行銷標語,而是消費者對日常美髮科技的真實期待。當Dyson正式推出全新Supersonic r™精準造型輕量吹風機,這場由工程師主導的造型改革,再次挑戰「專業」與「居家」之間的界線。

十年研發濃縮,從時裝週紅到日常梳妝台

自2016年首推Supersonic吹風機後,Dyson持續顛覆業界對造型科技的想像。從Airwrap捲髮造型器到Airstrait直髮神器,每款新品都圍繞著一個核心目標——讓「速效乾髮」與「健康柔順」成為日常,而不是奢求。透過自家研發的氣流控制與智慧溫控技術,Dyson不只加快吹整速度,更大幅降低高溫對髮絲的傷害,讓「速乾不燙傷、柔順不毛躁」成為新世代造型科技的基本標配。

所以,與其說Dyson進軍美髮市場,不如說他們正在重新建構這個產業的技術邏輯。誠如品牌創辦人James Dyson所言,「我們的使命很簡單,就是解決別人忽略的問題。」美髮科技對Dyson而言不僅是消費產品,而是結合科學研究與工程思維,為每一個日常使用場景創造全新的可能。資深工程師Low Chen表示,品牌累積超過十年對頭髮健康與造型需求的深入研究,透過實驗室科學測試與全球造型師訪談,深入理解專業人士在工作場景中所面對的痛點:精準氣流控制與長時間操作帶來的身體負擔。因此,從內部構造徹底重塑吹風機定義,是全新沙龍級美髮科技Supersonic r的設計初衷。

Dyson
Dyson資深工程師Low Chen

圖/ Dyson

產品於去年(2024)時裝週首次亮相,獲得極高迴響。順應造型師與消費者的期待,Dyson宣佈將其推向一般市場。今年4月首次在台正式亮相,邀請國內媒體、造型師與KOL齊聚一堂,沉浸式體驗Supersonic r的細節魅力。

Dyson
Supersonic r推出山櫻粉、粉霧玫瑰、雲霧紫三款新色。
圖/ Dyson

全新「r型設計」,打破T字吹風機的想像

既要讓專業造型師能高效使用,也要讓日常消費者上手不費力。這當中最具關鍵意義的,就是「人因設計」與「效能配置」的重新平衡。對多數人來說,「輕」的意義不只是拿起來沒負擔,而是能吹得更久、處理更細節的角度,像是後腦勺、髮根線條等。而這台Supersonic r被定義為「專業級居家吹風機」的產品,堪稱是Dyson十年來最精實的技術總成。最大的突破在於它徹底重塑了吹風機的設計邏輯,機身更輕、更小巧,僅重325g,握感依然維持Dyson一貫的3.8公分直徑設計,操作靈活度大幅提升。

Dyson
專業造型師運用Supersonic r讓髮型細節輕鬆到位。
圖/ Dyson

過去,吹風機的T型結構註定了氣流必須繞行、阻力增大,乾髮只能靠提高溫度,對於秀髮造成的過熱損傷,幾乎無可避免。對此,資深工程師Low Chen進一步說明Supersonic r如何顛覆了這套老規則,以革命性的r型流線機身,讓氣流沿著自然曲線高速流動,形成專屬的「流線型氣流加熱系統」,不需高溫,也能輸出強勁、穩定的氣流,實現快速乾髮、零熱損傷的理想。

而為了讓整體重心與施力更自然,進一步降低操作疲勞,在內部結構上更是克服了兩大技術瓶頸,其一為全新開發的高密度加熱器,以極薄金屬片讓機身更輕薄,還兼具穩定高效的加熱能力;第二創舉是透過全球首創的八芯電源線達成訊號與電力的雙向傳輸。加上搭配RFID智慧配件識別與記憶功能,讓每次開機都能無縫回到使用者熟悉的溫度與風速。展現智慧化貼心設計的背後,是一場來自設計本質的挑戰,亦為吹風機產業寫下全新里程碑。

Dyson
流線型加熱科技,打造強勁、均勻、精準氣流,實現零熱損高效造型需求。
圖/ Dyson

不只是快乾輕巧,Supersonic r讓專業級造型成為日常習慣

在台灣首場發表會中,Dyson邀請造型師Dennis Fei現場展示2025年髮型趨勢,以高層次剪裁為基底,搭配蓬鬆髮根與具動態感的線條,形塑修飾臉型的自然弧線。他也分享,這樣的專業造型,不再只是時尚後台或名模專屬,而是一般消費者在日常居家中,也能輕鬆實現

Dennis Fei指出,Supersonic r的關鍵優勢在於流線型氣流設計,搭配柔和乾髮吹嘴和順滑吹嘴,能靈活切換乾髮與造型需求。無論是需要在髮根快速創造蓬鬆感,還是細緻塑型髮尾線條,都能以低溫、高速氣流快速完成,減少高溫對髮質造成的熱傷害,同時保有自然柔順的髮絲質感。

Dyson
知名造型師Dennis Fei(圖左)
圖/ Dyson

Dennis Fei也從時尚後台的專業視角,揭示這台吹風機在實戰場域中的優異表現。「在時間非常緊迫的環境下,能夠擁有一台在短時間內精準、快速完成造型的工具,絕對是所有髮型師夢寐以求的事。在我用過那麼多吹風機裡,這台是最讓我驚豔的。」對Dyson而言,美髮產品從來不只是硬體升級,更是一場科學、工程與生活需求交會的過程。當這種專業美髮科技能逐步成為居家生活必備精品時,代表它也正在默默改寫我們對日常「造型」這件事的想像與標準。

立即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 https://reurl.cc/W0A7px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