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為不焦慮的PM:我如何克服低潮與倦怠
學習成為不焦慮的PM:我如何克服低潮與倦怠

在搬來荷蘭之前,我在新加坡的新創工作,大家都知道在新創文化中,員工加入團隊常常不只是工作,而是也對公司願景有信仰,總是盡心盡力的在愛護產品和使用者,加上新加坡的「怕輸」文化,某種程度上也造就了大家有一點工作狂的傾向;傳統觀念上,我們似乎也被教育要以團體為重、以工作為優先。

這些全部加起來的氛圍,讓完美主義的我常常一睜開眼就是看Slack回訊息,九成以上的午餐都是在會議裡胡亂吞嚥,常常到了睡前還在想隔天工作的事,以至於常常感到焦慮疲倦、睡眠品質低落,當時總是覺得自己還在「成長痛」努力忍耐,但最後我卻變得對生活毫無動力,覺得好累。

「職業倦怠」像是那些時有時無的頭痛,容易被忽視,卻又在不知不覺中一步步影響我們的生活。

因為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不佳,去年初去美國參加SXSW西南偏西互動科技大會時,我有特別聽了一些關於討論與關注Well-being相關的議題,我才發現,原來我這樣的狀態已經可以被稱作Burnout(職業過勞或稱職業倦怠),更驚訝的是像我一樣的人並非少數,研究顯示這已經是普羅大眾都會有的症狀。

觀察到這些問題之後,我才了解自己當時的「短跑衝刺法」對於我的職涯並不是最佳解,若我希望自己可以健康的繼續接下來幾十年的職涯發展,心靈的健康也是絕對必要的。於是我開始慢慢的調整自己:和很多朋友聊這個議題、看相關書籍和文章、聽相關的演講分享、轉換環境等等,過了這一年多算是有些小小的心得,想說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

幫助自己找回動力的五大步驟

第一步:認識自己的感受

可能是因為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和社會風氣影響,我相信大多數人會認為忍耐與努力是值得被鼓勵與嘉許的,如果有什麼困難,也應該咬牙撐過去才會出頭天。我覺得這樣子的練習一方面能幫助我們專心克服困境,但一方面也讓我們不容易去認同自己的負面情緒與低潮,常常忽略這些問題。

根據我在網路上查到的定義,職業倦怠的症狀通常是:覺得疲倦沒有動力、容易焦慮失眠或胃口不佳、免疫力下降常常頭痛生病等等。這邊我也找到了一個衡量職業倦怠(Burn-out)的自我評量問卷,大家可以先藉由這些問題來了解自己是否有職業倦怠的狀況與嚴重程度。

在這一個步驟中,除了認識自己以外,也要了解這些情緒是值得被照顧的。畢竟我們都只是人不是機器,工作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當被設定的期待或目標超出自己的能力太多太多,原本健康的「挑戰」也會變成「過度的壓力」,反過來阻礙自己的職涯與進步。

第二步:分析低潮的原因

當你已經有基礎對於倦怠狀態的認知之後,接下來我們要繼續剖析自己低潮的原因,才有辦法對症下藥。建議大家可以拿個筆記本,記錄一下自己的每日生活。

回顧自己的一天:

  • 有哪些事情讓你覺得壓力很大?
  • 有哪些事情讓你覺得很負面?
  • 有哪些事情讓你覺得很滿足?
  • 有哪些事情讓你覺得很有成就感?

工作上,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狀態:

  • 哪些事情是你喜歡做的?
  • 哪些事情是你擅長的?
  • 哪些事情是你不擅長的?

這裡也有更多關於在工作上,你個人、你的團隊、你的公司組織如何處理情緒和衝突的自我評量,可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檢測看。

分析能力的部分,我當時除了自我分析以外,也有藉著與親近的同事和友人聊天來收集資訊,有時候會發現自己沒想過的優點。藉由這個小練習,我們可以更加認識自己的狀態。其實做到這裡,你大概就心裡有底自己下一步想要怎麼做了吧。

小補充:滿足感(Content)VS 快樂感(Happy)的不同:
我有個朋友因為他的新工作搬去了澳洲雪梨。過了幾個月之後,我問他「Do you feel happier after this relocation?」他回我「I think content is a better word. When I seek for happiness, I set an expectation for myself. Being content, on the other hand, fights negativity and sets the expectation low.」

我想他的意思是,當我們在尋找快樂時,通常也會帶有一點完美主義的成分。但滿足感,更注重的是心裡的感受,只要滿足了就好了,不需要是最好。 跟他聊完之後我才發現快樂也有很多不同面向,心靈的充實感有時候遠遠比高強度的快樂或興奮感來的重要。

PM焦慮_3_產品三眼怪.jpeg
這是我朋友跟我聊完Contentment這個話題之後,貼給我的圖。

第三步: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實驗

生活方面

生活上,試著去多做那些讓你覺得滿足、有成就感的事情,避開那些只是帶來一時快樂的事情。 如果目前你還找不到任何有滿足、有成就感的事情,那就嘗試那些你沒做過、但你覺得有可能會帶來這些正面情緒的事情。

這些事情其實可以很微小,分享幾個我自己的例子:

  • 【實驗一】 我發現我工作時常常被產品設計師同事們inspired,於是我決定每天花個5分鐘晃過去他們座位附近,看看他們在做什麼。
    【實驗結果】 成功,在繁忙的工作環境中,我覺得跟我那些富有同理心的設計師朋友們聊天超紓壓,而且過程中我有學到東西,例如當時我同事在做用戶的Empathy map,直接聊起來很有收穫。

  • 【實驗二】 我發現我很喜歡「分享」這件事情,雖然我並不擅長寫文章,但我找了兩位文字力很強的朋友一起開始了產品三眼怪,雖然這讓我變得更加忙碌,但我發現自己竟然願意無時無刻都拿出手機紀錄心得撰寫文章草稿,變得更有動力。
    【實驗結果】 成功,雖然我們的文章可能不是最專業最資深的,但社群的迴響很棒,覺得十分有成就感,這也一直支撐著我們寫到現在。

另外我還做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實驗,例如下載Mindfulness的應用程式練習冥想、聽舒眠音樂、買書來看、買拼圖來拼、訂閱Disney+看迪士尼電影。當然其中也有很多失敗的,例如我一直想要剪我的旅遊Vlog但因為拖太久一直還是提不起勁,還有我可能為了一時快樂而跑去狂打電動,睡前反而讓自己很懊悔浪費了時間等等。

但不管好壞,嘗試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好事,我自己在做這些實驗的過程中,就已經可以感受到一些微妙的心態變化,覺得是往好的方向前進。

工作方面

在工作方面,推薦大家重新檢視自己目前背負的責任或目標。誠實的面對自己「能力不足」的部分和所有「不擅長」的事情,如果做起來很吃力,請尋求團隊或主管協助,或者去尋找學習資源。如果責任或目標超過目前團隊可負荷的,也要好好和主管溝通調整。

我覺得能力不足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每個人都會有擅長和不擅長的地方,適當請求協助是很OK的,而且主管的重要職責之一也是要確保下屬有適當的責任分配,並不完全是你一個人的責任。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個例子是,我當時負責的產品和賺錢的廣告部分在商業目標上有滿大的衝突,我一開始非常自責自己一直沒辦法協調好,覺得是我溝通能力不足,沒辦法說服對方。後來一步一步慢慢挖掘問題,才發現像這樣的部門衝突有些地方其實是超出我的職權範圍,我應該是可以早點Escalate(向上報告)到上層讓大主管們協助解決的。

若是目標和責任都合理,但工作的強度太高,覺得好像每天忙得團團轉快崩潰。一個簡單的小撇步就是去試著拿回自己對於時間的控制權。 例如:每週選一天No Meeting Day,或者把午餐時間事先規畫好,不讓別人安插會議(好好吃飯睡覺是心理健康的第一步),甚至是在會議和會議之中留個5分鐘休息去裝個水泡杯咖啡都好。

第四步:自我檢測

做了實驗之後當然要來定時回顧自己的狀態,我個人覺得紀錄心情是最好的方法:寫日記、發廢文都可以,看什麼樣的方法最適合你都是好方法。

如果你心裡已經有職涯目標或者是「我想成為這樣的人」的明確想像,也可以思考看看目前的狀態是否有幫助你靠近目標。沒有目標也沒關係,只要你自己覺得有變好就是好的。

若是你在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中已經做了實驗,卻還不見改善,有可能我們必須要做更大規模的實驗,像是搬家、換工作等「改變環境」等級的實驗。這邊就留給大家自己去思考和決定。

第五步:繼續保持

最後就是繼續保持這些好習慣囉!我有聽過這麼一說:如果你想要早下班,並不是一直跟自己說「我要早下班」就會成真,更好的方法是,在下班之後你找到自己說什麼都想要去做的事情,那麼你就會不知不覺提早下班了。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生活重心」吧!

規律生活真的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很難,我自己嘗試至今最有用的方法就是設定自己的「閉館音樂」。我在SONOS音響上設定了每天晚上11點自動播放Spotify上的助眠清單,聽到音樂我就盡量要結束手邊的事,躺到床上耍廢準備睡覺。嘗試了一年,雖然我到現在還是沒辦法天天準時這樣做,但至少每天我還是被這個睡前音樂不離不棄的提醒著。繼續加油!

在資訊爆炸時代中抵抗焦慮的小撇步

試著專注在「你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

遇到事情時先了解哪些是自己可做的,畢竟那些超出控制範圍的事情很有可能並不是你的責任,被這些事情影響太多,反而很有可能帶來負面情緒。

過濾資訊

接收重要的,屏蔽不重要的雜訊。例如參加重要的會議,拒絕那些不重要的,我想很多人會把社群軟體刪除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幫自己建立一套管理時間的方式

幫自己安排休息時間、吃飯時間,或者週間也留個一個晚上在家看場電影放鬆等等。我自己很大的學習是,「利用時間」並不等於一定要把計畫塞得滿滿的,有時候發呆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最後我想跟大家說,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絕對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做到好的事情,需要持續觀察、分析、調整自己,並堅持下去。 老實說最近因為疫情所以在家工作的關係,缺乏社交和運動的狀態下我自己和許多朋友也都漸漸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和動力,所以我也想趁機給自己一點動力複習一下,希望這篇分享的框架可以幫助到跟我一樣的大家。

如果你在工作上覺得很焦慮,我也非常非常推薦這本書:《No Hard Feelings: The Secret Power of Embracing Emotions at Work》(中文版叫做《我工作,我沒有不開心:對人對事不上心也是一種職場優勢》),裡面有很多可愛療癒的插圖和很棒的觀念。上面的圖和測驗有很多都是從他們那邊看來的,作者Liz和Mollie的Instagram也很讚,幫他們推推!

我冥想的App是用這個Headspace,動畫可愛英國腔也很好聽,可以先免費試用看看。像是底下這個一分鐘小動畫就很貼切。

抵抗低潮真的是很大的課題,真心希望也有越來越多中文資源能正面的談論這件事情。祝大家2020都身心健康,一起撐過這段各種不確定因素的特殊時期。

責任編輯:陳建鈞

(本文由被產品三眼怪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奪下證券界奧斯卡《金彝獎》: 元大證券改寫「行動投資體驗」打造新一代行動下單APP
奪下證券界奧斯卡《金彝獎》: 元大證券改寫「行動投資體驗」打造新一代行動下單APP

元大證券「投資先生 APP」獲第18屆金彝獎肯定,不僅成為市場公認的創新典範,也象徵元大證券已將數位服務從工具升級為支撐「投資人體驗」的數位基礎設施。

在下單APP已成證券業經營「標配」、交易介面越做越像的今天,要在市場上創造競爭力並不容易。 然而,元大證券的投資先生 APP 卻交出一份極具說服力的成績單 ,不僅累計下載突破 560 萬次、月活躍使用者超過 130 萬人,穩坐全台新一代行動下單平台, 在近日剛公佈得獎名單的 「第 18 屆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金彝獎」中,更一舉奪下「傑出金融創新獎」殊榮

這樣的成績讓人不禁好奇:在人人都有下單APP的時代,它到底如何打造差異化,獲得投資者與評審的肯定?「我們認為,這次得獎的關鍵並不是來自單一功能,而是評審看見了完整而連貫的行動投資體驗」元大證券表示。

投資先生 APP 在2025年全新改版後,成功串起投資旅程的每一個節點,從線上開戶、市場資訊取得、交易下單,到帳務查詢與投後管理,讓使用者可以在單一 APP 裡完成大多數投資決策所需的關鍵流程,減少在不同 APP 之間來回切換的時間與不方便,有更多時間可以去瞭解市場資訊、優化投資組合與投資成效。

從客戶痛點出發的改版藍圖,讓投資旅程更順暢

元大證券指出,投資先生 APP 的改版計畫,源自於團隊多年累積的使用者洞察。 自 2018 年上線以來,元大證券便持續蒐集使用數據與用戶回饋,逐步梳理出投資人在行動投資旅程中常遇到的關鍵痛點。

元大證券
圖/ 元大證券

首先,是過往臨櫃開戶流程繁瑣又花時間。其次,許多投資人同時擁有多項金融資產,每一種資產都有各自對應的 APP,常常要在不同 APP間反覆切換,難以快速掌握整體資產狀況。第三,APP 介面採固定版型,投資人每次都得層層點選才能找到所需資訊,操作體驗難以提升。第四,市場波動快速,但投資人又難以時時刻刻緊盯盤面變化,一個不留意就可能錯過絕佳的進出場時間。最後,在時間有限、資訊繁雜的情況下,許多投資人沒有足夠時間深入研究商品,只能依賴親友建議做決策,投資過程缺乏個人化引導與專業支持。

這些長期困擾投資人的問題,為投資先生 APP 的改版計畫指出了明確方向: 不僅逐一拆解這些痛點,更要串起各個投資節點,打造出一條更順暢的行動投資動線。 正因如此,投資先生 APP 2.0 推出5大創新設計,並依照投資人的實際操作流程,將這些創新整合成更直覺的投資路徑,讓使用者能夠一步接著一步操作,投資流程自然更連貫、順暢。

創新1、一戶五開》讓開戶變快、變簡單、也變更安全

在投資旅程的第一站,元大證券推出「一戶五開」創新服務,整併證券、複委託、財富管理、銀行台幣扣款與外幣扣款5大帳戶的開戶流程,使用者只要一次申請、一次驗證,就可以同步開立這5大帳戶。過程中,亦結合 OCR 與銀行資料共享機制,自動帶入部份資料,讓使用者從原本近 60 個欄位的填寫量,一口氣降低至剩下五分之一,整體開戶時間也縮短至 約 5 分鐘

元大證券強調,「一戶五開」服務不只是把流程變快、為投資者重新定義開戶體驗,更重要的是,同步降低詐騙風險,藉由將身分與資料比對前置化的做法,在開戶端就能攔截高風險樣態的交易,而統一的驗證軌跡也能降低人為錯誤與資料偽造的可能。

創新2、客製化投資首頁》打造個人專屬投資儀表板

完成開戶後,進入日常使用階段,投資先生 APP 推出「客製化投資首頁」的創新設計,以卡片式模組架構,一次整合台股、ETF排行、研究報告、行事曆等16種功能模組,使用者可依照自己的習慣自由增減模組,並透過拖曳方式調整順序,打造個人專屬的投資儀表板 ,讓 APP 不再只是資訊堆疊,而是更貼近每位投資人決策節奏的個人化入口。

元大證券
圖/ 元大證券

創新3、智能貼標》把個人化體驗從介面設計升級到內容推薦

在個人化體驗上,投資先生 APP 不只提供客製化投資首頁,還進一步導入「智能貼標」機制,讓個人化服務從介面配置走向內容推薦。元大證券透過數據分析 自動辨識用戶的投資屬性並建立標籤 ,據此進行個人化訊息推播,提升內容相關性與觸及率。

元大證券
圖/ 元大證券

這項設計的價值在於,它能隨著投資人所在的投資階段動態調整內容,不論是新手需要基礎知識,或是進階投資人關注市場機會,都能收到更對時、對題的資訊。

創新4、智能條件單》不必盯盤也能照策略走

當投資人準備進場時,投資先生 APP 的「智能條件單」便成為策略執行的重要助力。此功能同時支援台股、美股與期貨交易,讓投資人透過自動化條件設定,提高策略落地率並強化風險控管。

目前智能條件單共提供六大應用情境,並支援長達 90 天監控,滿足不同類型投資人的需求,也獲得許多投資人高度肯定。以台股為例,智能條件單至今已累積逾 10 萬名使用者、創造超過新台幣 700 億元的成交金額,顯示 自動化策略工具 已成為越來越多投資人的日常操作利器。

創新5、元大集團資產總覽》14 類資產一次看清

最後,在投資後的資產管理階段,投資先生 APP 運用集團身分識別標準化機制,打造更完整的資產全貌檢視能力,讓投資人能在單一介面一次 總覽多元金融商品

元大證券串接元大金控集團內各子公司共 14 類資產,免去過往跨 APP查詢資訊的麻煩,使用者僅需完成一次身分驗證,即可跨平台查詢證券、銀行、期貨、投信與人壽的資產,至今已寫下每月使用人次逾 2 萬次的好成績。

元大證券
圖/ 元大證券

展望未來,元大證券將持續以「投資體驗先行」作為產品迭代的核心原則,讓既有的服務主軸走得更穩定、更順暢,也更貼近日常使用情境。同時也會持續關注新興技術的發展,於技術成熟且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謹慎引進,讓數位服務真正成為投資旅程中的穩健助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