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狂倒,器材卻能一年賣到2,700億!疫情下的「宅」家運動商機有多大?
健身房狂倒,器材卻能一年賣到2,700億!疫情下的「宅」家運動商機有多大?

對健身產業而言,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席捲全球的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摧毀了健身房與體育館,但也因此掀起「在家運動」的趨勢與風潮。

按照研究機構Allied Market Research先前估計,健身器材市場2019年為115億美元,將以每年4.1%的速率穩步增長,在2027年達到152億美元。而健身風氣尚未普及的亞洲,則預計將以7.6%的年增率穩居全球成長引擎。

健身器材主要分為供應健身房的商用領域,以及銷售給一般民眾的家用領域,報告中以健身房為主的商用領域,預估會是未來幾年內產業成長的動能核心。

防疫期間不上健身房,運動成為「在家做的事」

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體育館與健身中心淪為染疫的高風險區域,導致民眾退避三舍,美國傳統健身房如金牌健身中心、24小時健身等都相繼申請破產。

疫情重創健身產業的同時,也開創出另一番商機。研究機構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報告顯示,家用健身器材市場今年預計將達到95億美元(約台幣2,700億元),年增率逾40%;Adobe也估計由於家庭健身風潮的推動,健身器材銷售較去年同期成長55%,這個增幅幾乎是傳統健身市場10倍。

Peloton Bike_(來源Peloton)_2_RGB.jpg
美國持續蔓延的疫情,讓民眾紛紛選擇在家運動,導致家用健身器材的需求高漲。
圖/ Peloton官網

各家研究機構給出的數字雖不盡相同,但都指著同一件事:家中客廳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健身房,這個趨勢從任天堂《健身環大冒險》防疫期間賣到斷貨,或許也可見一斑。

實際上,氣候溫暖的春夏兩季是健身器材的銷售淡季,銷售額的猛增印證了在家運動的潮流,這樣的趨勢同樣反應在一些健身器材廠商的表現上。

Nautilus:3月營收暴增9倍

健身器材巨頭Nautilus也在疫情下充分把握趨勢,繳出亮眼的營收成果,今年第一季營收較去年成長11%達9,370萬美元,超越華爾街的期待。事實上若只比較3月份的成績,更是較去年同期成長9倍。

從3月美國爆發疫情至今,Nautilus的股價已經翻了7倍左右,從不到2美元的價格來到超過11美元 ,足以顯示在疫情下的驚人成長。

而在疫情下的成功,則歸功於Nautilus精準察覺家用健身趨勢的眼光,以及「電商與路邊取貨」服務的優勢,才避免了實體門市關閉的衝擊,在3月最後幾週把握住激增的家用健身器材需求。Nautilus還利用去年推出的健身App JRNY,及時發現民眾在家運動的需求持續增長,得以洞悉市場動向。

在以健身房為中心的商用市場持續低迷的此刻,Nautilus更透露計畫出售2015年收購的商用健身器材業務Octane Fitness,全心專注於家用健身器材市場。

Peloton:營收、訂戶雙雙大增

健身器材新創Peloton營利模式是以銷售飛輪、跑步機,以及健身課程訂閱為主。疫情在美國爆發初期,Peloton便當機立斷宣佈,30天的免費試用擴大為90天,吸引新用戶加入。

Peloton執行長約翰.佛雷(John Foley)表示,過去他們估計只有約10萬人試用服務,然而疫情期間試用他們服務的人數高達120萬人。儘管能否在後續順利轉化為付費用戶目前還是未知數,「我認為人們不會急著回到擁擠的健身房,尤其是體驗過Peloton服務的人。」佛雷說。

Peloton 5月發布的財報中,營收成長66%突破華爾街預期,訂戶也相較上一季成長60萬人,這樣的好成績也反應在股價上,疫情爆發至今Peloton股價成長逾200%。

奠定這樣結果的,也包括Peloton將產品製造據點設在台灣而非中國的作法,從而避免廠房因疫情停擺。去年11月,Peloton為進一步掌握供應鏈,宣佈以4,740萬美元收購台灣自行車製造商期美科技。

佛雷表示,「他們(台灣)在防疫上做得很好,非常成功地防堵了新冠病毒,我們的工廠才得以繼續運轉。」

Mirror:獲得瑜伽服品牌Lululemon重金收購

mirror
健身鏡品牌Mirror近期被瑜伽服大廠Lululemon以5億美元收購。
圖/ Mirror

稍早美國健身器材界鎂光燈下的焦點,莫過於瑜伽服品牌Lululemon宣佈收購健身鏡新創Mirror。

Mirror銷售一面約1,500美元的健身鏡,以及後續每月39美元的訂閱課程,這間才剛起步的新創,同樣是受惠居家健身紅利的一員,雖未透露具體數字,執行長布萊.普特南(Brynn Putnam)說,美國疫情大爆發後的幾週內,公司銷售額翻倍成長。

或許是看準Mirror在居家健身浪潮中的優勢位置,Lululemon不惜砸5億美元將其納入麾下,希望藉此獲得進入家用健身器材市場的入場券。Lululemon執行長凱爾文.麥克唐納(Calvin McDonald)表示,收購Mirror賦予公司進一步成長的可能性。

Lululemon非常看好Mirror後疫情時代的發展,推估其2020年營收將突破1億美元,並且明年即可損益兩平。

岱宇:連續三個月營收創記錄

而台灣的健身器材大廠岱宇,也已經連續三個月營收創下新紀錄,6月營收突破9億元,相較去年同期成長199%,而營收屢創新高的主因,同樣歸功於疫情下家用健身器材需求崛起,旗下SOLE、XTERRA及SPIRIT等品牌銷售大漲。

今年初,岱宇宣佈以約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北美最大健身電商SOLE。岱宇原先是SOLE的代理商,兩者有著長達18年的合作關係,是長期的商業夥伴。岱宇為轉型自有品牌出資併購SOLE,這次疫情下也因此搶得歐美市場的防疫商機。

岱宇透露併購完成後,SOLE能夠充分發揮生產研發、物流運輸及行銷宣傳等集團資源,獲得大量歐美訂單,今年6月其認列營收為4.99億元,達當月整體營收的55%之多。

疫情顛覆了全球社會消費行為,過去上健身房鍛鍊肌肉的習慣養成才逾十幾年,如今,結合電子教練的居家健身在疫情中趁勢而起,以訂閱服務方式在家做瑜珈或做重訓,在競爭激烈的健身器材產業裡,或許將是未來少數芳草茂盛之地。

資料來源:Forbes金融時報CNBC

關鍵字: #武漢肺炎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