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實體教學的參與度降低,許多線下教育業者被迫轉型,無論是學生還是成人,學習方式從以往到學校、補習班,逐漸轉往線上平台。
回顧線上學習的歷史,在2003年SARS肆虐時,就曾帶動台灣第一波線上學習的風潮,成就了許多線上家教的業者。到了2008年可汗學院成立,則開啟了MOOCs(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意指透過網路開放課程,給線上使用者參與學習)的風潮;Coursera吸引了全球許多頂尖大學在線上開課,Udemy則是鼓勵了許多專業人士網路開課。
如今過了10年,隨著科技演進,從大學專業課程到各類型技能、才藝都可以輕鬆在網路上學習。線上學習內容已經十分成熟,但是通常僅扮演輔助與補充學習的陪襯角色,占整體教育產業的產值比例仍然偏低。線上學習平台該如何利用這次機會成為使用者心中的「主菜」,並在疫情過後讓更多用戶留下?「提升使用者體驗」與「創造差異化服務」就是關鍵。
個人化、遊戲化、社群化,善用數據強化互動感
目前,線上學習雖然還無法像實體教學般藉由面對面產生強烈的互動感,但拜線上會議軟體技術進步之賜,線上會談也能做到許多眼神接觸,速度也順暢許多。平台若能善用技術在線上課程中創造更好的互動臨場感,就會更有優勢。另外,由於直播技術的成熟,也有愈來愈多的老師透過直播增加與學生的互動。
以語言教育服務為例,以往的線上學習方式,常是複製補習班模式,靠老師個人的能力與魅力開大講堂式的課程。但在現在用戶期待的是更多互動與個人服務,平台可以利用社群媒體做溝通、打造App讓用戶隨時隨地可以學習,以及追蹤詳細學習紀錄與提供個人學習建議等,以此提升學習效果。其實這也是線上服務的優勢,將用戶的互動內容及學習歷程全面數據化,進而做到更貼心的個人化的學習。
遊戲化與社群化則是另外一個趨勢與經營重點。實體場域能藉著群體行動產生約束性,其實在線上也有機會透過遊戲化的規則達到類似的效果。例如每日給予一個任務讓用戶一起去完成、鼓勵社群的互相幫助與經驗分享,如此一來也能藉著群體的力量增加用戶的互動與回訪意願。
給線上學習平台的建議:優化既有功能,發展強項
找出產品強項、持續創造差異
每個平台都有擅長的項目能幫助用戶提升某種能力,平台要脫穎而出,必須將自己擅長的項目極大化,建立不被取代的優勢地位、建立口碑,才能爭取到更多用戶。
深耕既有功能、優化使用者體驗
在競爭激烈、擁擠的市場,平台除了想盡辦法找出差異化的地方,更需要持續優化基本功能。 而使用者體驗尤其重要,用戶通常只花五分鐘就決定線上體驗的喜好程度,因此善用使用使用者研究及訪談,對於優化既有功能是有幫助的。
制定計畫培養用戶黏著度,善用大數據搭配獎勵機制
平台應定義、定位出需要產品的目標用戶,篩選出主要客群,提供適合教材,並從使用軌跡與上課頻率等資訊,設計獎勵機制,幫助客戶養成使用習慣,培養黏著度。
隨著科技與知識的普及,線上學習平台以及線上講師都大量增加,未來教育科技產品勢必走向更專精、更全面的服務、內容也更差異化,才能滿足特定目標客群的需求。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