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上半年慘虧18億,貨運營收卻增加7成!夾縫求生轉單多買3架貨機
長榮上半年慘虧18億,貨運營收卻增加7成!夾縫求生轉單多買3架貨機

疫情下國境封鎖,讓過去相對冷門的貨運業務一時間成了航空公司金雞母,長榮航空過往客運營收占比達55%,貨運僅15%,現在也大動作調整機隊策略。

長榮在本周宣布,已經跟美國波音公司(Boeing)達成協議,要將尚未交機的的7架787-10型客機,改成三架777F型全貨機、四架787-9型客機。

載貨比較賺,長榮棄客機改買貨機

長榮目前旗下只有5架全貨機,而對手華航擁有18架747-400全貨機,是全世界規模第六大的航空貨運公司,甚至在第二季載客率掉到只剩4%的情況下,還能靠著貨運繳出獲利24.59億元的好成績。

華航
華航是全世界規模第六大的航空貨運公司。
圖/ shutterstock

相比之下,長榮在衝刺貨運業務上就較為吃虧,內部考量到客運市場短期難復甦,決定將部分客機訂單轉成貨機訂單。這筆飛機訂單是2015年為了汰舊換新機隊,向波音公司下訂24架787機型,其中包含20架787-10及四架787-9,目前已經交付五架787-10、四架787-9。

這些新飛機本來都是長榮為了開闢新航線所做的提前布局。沒料到2020年遇到疫情攪局,原本今年計畫開航米蘭、普吉島等航線,全部通通喊卡。

長榮表示,當年下訂的20架787-10飛機,交易總金額不超過美金73.24億元,其中變更機型前,787-10客機每架交易金額不超過美金3.66億元;機型變更後,777F貨機每架交易金額不超過美金3.82億元,787-9客機每架交易金額不超過美金3.18億元,也就是說,訂單調整後還能省下1.12億美元(約台幣32億元)。

調整機隊配置,布局後疫情時代

沒有客人搭飛機,上半年長榮虧損達18.34億元,其中上半年客運營收201.68億元,年減59.6%,客運運量減少60.5%;貨運上半年營收207.21億元,年增達70.7%。

數字上明顯呈現貨運業務的爆發,先前的法說會上,長榮航空總經理孫嘉明也說,「既然短期內客運難復甦,就要調整策略做大貨運生意。」,內部也在評估添購新貨機、擴大客機改貨機,以及針對全球供應鏈、轉單效應,重新調整貨運航線規劃。

這樣看來,也就不難理解長榮的決定,把尚未交機的7架787-10型其中3架改為777F型全貨機,就是希望能再衝高貨運業務對營收獲利的貢獻。

至於將剩下的四架787-10型客機改換成787-9型客機,主要是因為,787-10滿載續航里程為12,964公里,比較適合亞洲區間航線營運,而787-9載續航里程可達14,800至15,750公里,從台灣出發,最遠可以飛到美國西岸,長榮有四成的營收來自美洲航線,佔比最大,改成次此機型,較有利未來航線規劃。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2025.11.14 |

生成式AI正掀起一波全球創新浪潮,新創企業正以驚人速度重塑產業生態。AWS與《數位時代》聯手製作的節目《科技潮什麼》,回顧了AWS日前舉辦的「AWS 台灣雲端高峰會 - AI 創新賦能日」論壇,帶聽眾掌握AI獨角獸與台灣新創的第一線觀察。

這場AWS舉辦的盛會,集結了全球專家對新金融、新經濟型態的全方位觀察。節目整理了論壇中提到的案例,從數據巨頭Palantir,到一年內達成獨角獸估值的日本Sakana AI,再到台灣的犀牛盾與完美移動,串起一場精彩的AI創業實戰課。

Palantir資深顧問Shawn Manasco 分享了自家「神秘數據公司」的成長故事。他提及:「過往美國軍隊很大,常常問一個問題,要等2-3周才有答覆,而且回答還是錯的。」Palantir在短短12天內,協助美國陸軍整合上百個資料庫,讓美軍即時掌握戰略資源。Palantir不僅展現AI與資料整合的威力,也揭示新創要成功必須解決真實痛點,而非「創造需求」,並能將技術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圖/ AWS

日本的新創Sakana AI則在1年內就躍升為AI獨角獸。Sakana AI專注於用AI解決日本勞動力短缺與產業永續問題,在強調「速度」與「專注」的同時,也堅守安全規範,並在深耕技術的過程中,找到能真正影響社會的應用場景。Sakana AI提及:「這一切也要感謝AWS的協助,因為AWS提供很強大的資源。」

回到台灣,也有兩個亮眼的新創案例。首先是犀牛盾,面對全球市場中13,000張圖款與上百位創作者的內容管理挑戰,他們導入多模態模型CLIP,讓AI自動理解圖片與文字關聯,大幅提升策展效率;第二是完美移動,他們在開發技術時,找到了B2C轉型為B2B、API的商業模式,將原本針對消費者的AI虛擬試妝技術,轉化為API服務,成功打造可規模化的SaaS商業模式。兩家企業的共同點在於,不是一味追求最炫的技術,而是用AI解決實際問題。

要打造出好的AI服務,就必須有穩定、安全又可擴展的基礎架構。AWS正是許多新創背後的關鍵力量,全世界有80%的獨角獸企業都是AWS的客戶,而在專注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獨角獸中,比例更高達96%。AWS不僅提供雲端運算資源,更是協助企業從概念驗證、技術開發到全球營運的堅實後盾,讓創新能夠真正落地。

AI時代的浪潮不斷向前,AWS也將持續推動產業創新,並於11月18日高雄舉辦「2025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邀請政府領袖、產業代表與國際專家齊聚,分享前瞻觀點與實戰經驗,打造百工百業共創的科技展區,呈現更多雲端應用的真實場景。同時若想了解更多AI創新趨勢與台灣新創的成長故事,立即收聽本集《AWS科技潮什麼》,掌握這波AI轉型的關鍵契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