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渴望園區的風,一如3年前般風吹得緊,但對張瑞川來說,心情卻大不相同。「以前是為了施先生要開發華文作業系統的使命而進宏碁,這一次則是為了讓品牌之路走得更穩健而來。」
與施振榮同為交大校友的張瑞川,人生路的抉擇原本大不相同,一個選擇走向產業,一個選擇走向學術,但人生有趣地方就是,往往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產生了交集。
開發作業系統
與施振榮第一次結緣
在校園教書近20年的張瑞川,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常常會覺得,雖有專業的學術背景,卻少了點踏實感,藉著交大的地利之便,張瑞川時常與資訊界進行交流。1999年,施振榮提出電腦家電化的「XC」概念,過程中發現,沒有華文的作業系統,很難讓事情成功,透過介紹,找到了對作業系統頗有研究的張瑞川,希望能夠在Linux的架構下,開發適合「XC」的作業系統。
類似當年躲在地下室,改寫現有作業系統軟體的Linux發明者芬蘭學生托瓦茲(LinusTrovalds)一樣,張瑞川帶著20幾個年齡只有27、28的年輕工程師,在龍潭的兩層樓別墅,張瑞川開始他的創業歷程,也結下與宏碁的緣份。
「別以為住別墅很高級,那時園區是一片荒涼,水電不便、蚊蟲一堆,很多地方都還在進行工程,我們食衣住行都跟工人們一起過,」張瑞川談起那段日子,直說真是太辛苦了。
雖然有遠大的願景,在缺乏天時、地利與人和的情況下,開發作業計劃終究雷聲大雨點小,「雖然結果不如人意,但的確是個寶貴的經驗,」回到校園的張瑞川,並沒有因為這次的失敗,打消他進入產業的念頭,「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麼回事,才知道要教學生什麼。」
成立價值創新中心
與施振榮再度合作
2002年6月,施振榮再度敲門,「宏碁既然要專心做品牌,產品就需要差異化,沒有研發能力是不行的!」張瑞川回憶當時施振榮對他說的話。「我只問了施先生一句,『要怎麼開始?』」張瑞川不諱言,當時的宏碁還陷於分家之後的低潮,許多人並不看好宏碁,「我還跟朋友開玩笑說,宏碁跟緯創雖然分家了,可是還在同一個地方辦公,就好像離婚的夫妻還住在一起,有點怪怪的。」
玩笑歸玩笑,張瑞川還是答應了施振榮的邀請,「施先生太誠懇了,我很難對他說no,」在這之後,住家地點與張瑞川只有一巷之隔的施振榮,一有想法,就會打電話給張瑞川,「看是我過去,還是你過來,我們討論討論。」
從投入資源、中心的目標、研究方向、規模大小、績效評估方式,張瑞川與包括施振榮在內的幾位主管密集討論了快四個月,在去年10月價值創新中心正式成立,「可能是因為過去有過失敗的創業經驗,所以事情該怎麼做、會有什麼結果,心裡都有個譜。」
在張瑞川的規劃中,這個中心將以應用整合的開發為主,例如語音控制軟體,「施先生就問過,我們是不是可以開發出用遙控器,而不是滑鼠來下象棋的產品?」另外也鎖定3~5年內市場可望有10億美元規模的產品,以配合品牌業務的拓展,新近展出的數位家電產品,如網路收音機、「E-Box」視訊轉換器等,就是價值中心與宏碁產品部門明年度寄望頗深的新產品線。
目標3年內
10億美元產品規模
對於目標方向沒有太多的疑問,找到好的人材卻是張瑞川的大難題。「我很像是沿門托砵的苦行僧,」張瑞川有很深的感慨,「常常很多求職者問我們在哪?一聽到是龍潭,就說『謝謝,再聯絡』,」他自我揶揄的笑說,「我是宏碁最大的head hunter(獵人頭)單位,比人事部還大。」
有現實的困難,也也現實的考量,張瑞川說,中心才剛成立,很多事都還在調整,人多腳步反而容易凌亂,因此這個價值創新中心不求大,但求小而美,目前整個中心共有52人,在學歷的比例上,各有20%的博士、70%的碩士及10%的學士。「雖然施先生有給我一個5年內達到500人規模的目標,但我還是希望一步步來。」
進入宏碁後,張瑞川了解更多,但他卻不打算用更多包容來對待宏碁,對於產品研發,張瑞川表示「我們要在第一時間把事做好,而不是事後補救,這樣消費者才會對宏碁的品牌有信心。」
家住台北,工作在龍潭,另外一周仍有兩天在交大教書的張瑞川,奔馳在台北、龍潭、與新竹三地之間,日子雖然忙碌,但隨著中心經營漸上軌道,前方的路對他來說,卻是異常的清楚,不再充滿不確定的迷霧。
張瑞川小檔案
年齡: 45歲 (1958年生)
現職: 宏碁價值創新中心 總監
學歷:交通大學資訊科學博士
主要經歷:交大資訊科學系教授
在新宏碁的角色:研發具潛力、易用的產品,增加宏碁品牌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