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玩主板到電腦主機板,開啟台灣高科技之路
從電玩主板到電腦主機板,開啟台灣高科技之路

台灣產業以代工為主,從傳統產業到高科技產業,台灣業者擅長生產製造,精準控制品質及成本,即使生產基地外移至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地,台商仍然能夠掌握一線品牌公司的代工訂單。

台灣能揚名國際的自有品牌不多,自行車業的捷安特、美利達等是少數能見度高的國際品牌。高科技方面,宏碁和華碩是國際知名的電腦品牌,兩公司在全球PC的市占率,經常名列全球前五大之列。

1970年代:大型電動玩具流行,電玩主板事業夯

宏碁是台灣第一家開發微電腦的先驅,從1981年起推出小教授系列電腦,宏碁是我國最早進入國際市場的個人電腦廠商。

1976年美國蘋果電腦公司推出Apple I微電腦,開啟電腦的新世代。1997年Apple II問世,儘管從現在的觀點來看功能陽春,但是在當時已經突破許多藩籬,成為一台真正能夠讓消費者使用的電腦,激起全球購買的熱潮。

1970年代台灣主要的產業為紡織、鞋業、縫紉機等傳統輕工業。上游原料方面,台灣在石化方面著墨頗深,塑膠、化纖等相當發達。隨著工資上漲,以及能源危機,台灣產業必須轉型,往高科技發展,工研院、科學園區及資策會等相繼成立,台灣朝向電子、資訊工業方向發展。

1969年美商安培(Ampex)電腦率先來台投資,在桃園龜山設立印刷電路板(PCB)生產工廠,開啟台灣PCB產業的先河,奠定台灣進入高科技產業的基礎。

1970年代中期擺設在商場、街頭的大型電動玩具機台在日本開始流行,這種電子遊戲機,讓消費者著迷,想一玩再玩,不斷地掏出銅板,不少人玩出癮頭,造成一些社會問題。

Gundam_Kizuna_PODs
近代最新式機台的樣貌。

聰明機靈的台灣商人嗅出商機,只要日本有新的電動玩具機台上市,台灣在日本的合作夥伴,立即購買一台,將之拆解進行「逆向工程」。機台「心臟」主機板,則請專人帶回台灣以爭取時效。在台灣委請專業公司或個人,對主機進行「逆向工程」,詳細列表記錄零組件品名及型號,下單給零件供應商。PCB則交給「專家」劃出線路,交PCB工廠生產。

通常在十天左右,一台仿造日本的大型電動玩具機台,就會現身台灣街頭。台灣人的效率、速度在此表露無遺。

電玩主板產業鏈成為一項獲利豐碩的行業,1976年成立的宏碁,初期業務很大一部分是靠販賣電子零件給電玩主板業者。

大型電玩獲利驚人,然而這是一個遊走在黑白兩道間的生意,機台的仿製牽涉較多技術層面,電玩大亨通常交給熟識的專家或專業公司處理。大型電玩機台產業形成一個特殊的供應鏈,使用到不少先進的半導體零件。

電玩大亨是電玩產業「食物鏈」的上層,賺進大把的鈔票。不過大亨必須打點黑白兩道,花費不貲。處在供應鏈的機台組裝業,相對單純,只要及時仿造日本最新機台主板,組裝機台即可獲利豐碩。

此時台灣生產組裝的電動玩具機台,不僅內銷而且外銷到全球各地。1981年外銷金額約新台幣1億3千萬元。值得一提的是,此時電動玩具主板以採用不少IC,連微處理器、記憶體等皆是當時主板的零組件。

不少台灣年輕「冒險家」投入電玩機台組裝,賺進「第一把金」開創他們的事業。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廖志宏等5位年輕人,於1981年7月開始籌組公司,主要業務為組裝電動玩具。公司正式成立前,他們租用的35坪的公寓,作為工廠,開始組裝電動玩具。

由於生意好得不得了,5人胼手胝足以廠為家,日夜趕工,讓他們信心大增。1982年2月正式成立的旭青企業,資本額100萬元,員工24人。

旭青剛正式成立不久後,就迎來公司第一個危機,同時也是第一個轉機。

1982年3月,一位媽媽因兒子沉迷電玩,誤入歧途,無心向學,導致功課一落千丈,她寫一封陳情書,在立法院外遞給立委諸公,造成轟動。立委以「電玩之害」質詢當時內政部長林洋港。當天晚上行政院宣布隔天全台同步全面取締銷毀電玩機台。

政府突如其來雷厲風行的取締行動,對電玩業者造成莫大的衝擊,許多業者備有金額龐大的庫存,少掉內銷市場,將造成資金周轉問題。某些業者將面臨倒閉風險,旭青首當其衝,連宏碁也受到波及(宏碁是零組件的供應商)。

救急之計,除了衝刺外銷之外,轉型做其他產品線,是根本解決之策。當時蘋果公司的Apple II微電腦已風行多時,Apple II的主機板領組件有七、八成與電玩主機板雷同,這可解決庫存問題,同時開啟一條新路。

1980年代:個人電腦時代來臨,電腦主機板事業崛起

1981年IBM發表IBM PC,將微電腦升級為商用級產品。IBM是全球電腦的龍頭,IBM PC是正式將微電腦引進全球企業界、學術界、政府機構等,個人電腦(微電腦)從「玩家市場」進入商用及家庭市場,個人電腦時代開始來臨。

996px-IBM_PC_5150
第一台IBM個人電腦。

微電腦由蘋果公司領軍,已在市場起跑了數年,蘋果的Apple II是當時的霸主。IBM是後進者,加上有「托拉斯」的疑慮,因此IBM PC採開放系統,全部採用第三方公司的零組件,甚至連作業系統也採用微軟的MS DOS(IBM 以PC DOS為名)。

IBM的這項「開放性」決定,造就龐大的PC產業生態鏈。微軟及Intel成為PC軟、硬體的主導者及最大受益者,兩家公司縱橫PC產業30多年。

旭青開始轉型生產Apple II主機板。1983年PC XT問世風靡全球,IBM PC成為微電腦的新典範,個人電腦的時代正式來臨。除了IBM PC外全球企業開始開發IBM PC相容(Compatible)機種,這給台灣業者帶來龐大的商機。

旭青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商機,立即轉進IBM PC相容主機板事業。

由於在PC產業初期即介入,隨著產業規模快速擴大,旭青的公司規模也快速攀升。租用廠房因不敷使用,一再擴充,1989年旭青遷入林口3500坪的自建廠房,由此可見旭青快速發展的一斑。

員工人數由創業時的24人,到1988年超過700人,營業額年年百分之百成長,1990年營業額衝破50億元,主機板出貨量超過百萬片,號稱全球第三大主機板廠。旭青站在PC產業初升段的風口上,乘風而起,宛如一顆快速上升的新星。

為了加強產品競爭力,旭青大舉投入資源擴大研發陣容,1989年成立IC開發部們,研發人力達80人,企圖開發自己的IC以使產品與其他公司區隔。1991年旭青研發人力上升到130人,研發費用佔當年營業額的10%。

很自然地,除了主機板事業外,旭青也介入PC整機事業,除了承接國外廠商的訂單外,旭青也積極推動自有品牌DTK。

旭青大舉擴張海外銷售組織,1990年,旭青全球有12家分公司,其中美國有5家分公司,雇用300名員工。旭青在研發、業務大舉擴張,公司支出高漲,景氣一旦下滑,公司恐受到嚴重打擊。

在此期間台灣主機板產業蓬勃發展,不少新公司陸續成立,跨入主機板行業。

1986年技嘉科技成立,當年營業額即達4000萬元,潛力十足。隔年(1987年)精英電腦成立,技嘉與精英為主機板的新星,競爭力很強。1989年華碩的前身弘碩電腦成立,主機板日後的「天王」一一現身。

1992年6月美國康柏(Compaq,後被HP購併)電腦突然宣布大幅降價20%,掀起PC品牌大戰,全球電腦產業景氣陷入寒冬。號稱全球PC軍火庫的台灣(當時台灣是PC零組件的主要供應地),自然受到嚴重波及。市場變動太快,電腦庫存高漲,庫存零組件的跌價損失,造成許多公司嚴重虧損。

大環境的惡劣,再加上前一年美國及伊拉克的波灣戰爭,造成全球的金融恐慌。台灣當時著名的佳佳電腦、詮腦、凌亞等PC廠商,受到嚴重打擊紛紛不支倒地。旭青也無法倖免,開始沒落式微,走向退出舞台的步伐。

一樣景氣多樣情,主機板的後起之秀華碩、技嘉、精英,卻有完全不同的命運,此是後話,下次再談。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