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亞錦賽如火如荼當兒,人人都是球評,痛毆台灣代表隊打擊不振。然而如果觀察到對手擊出的球,頻頻從內野穿出,應該不難發現,更大的漏洞其實在防守。其實如果自己只有得一分的實力,讓對手得兩分就是落敗,一分是平手,抱鴨蛋就是獲勝,因此「防禦」就是最好的攻擊。
在運動賽事中,攻擊一向比防禦吸引更多的焦點,自古皆然。即使像美式足球已經將同一隊的攻擊和防禦分開成兩個小組,出名的始終還是攻擊小組的四分衛,NBA年年選出最佳防守五人獎,卻永遠不會像得分王和助攻王一樣引人注目,在運動發展還算嬰兒期的台灣,短期內還不會出現美國大聯盟打擊乏善可陳,卻以游擊區守備名揚四海的「巫師」史密斯(Ozzie Smith),統計數字確立了他「每場比賽沒收對手一分得分或是兩支安打」的名聲。
企業界和運動場並無二致,攻擊的人總是比防守的人吃香。以金融界為例,在外面衝鋒陷陣,爭取貸款存款等業績的就是攻擊手,負責投資業務的也是攻擊手。窩在家負責控制、稽核、法令遵循和風險管理的工作的,就是防守的工作。攻擊手每年如果賺回收入20億,防守員的好壞,可以決定公司在失誤上賠1億或15億,來來回回獲利可以一差幾十億,可是多數企業還是不重視防守的工作。
**別再輕忽金融守門員
**
最近,終日默默耕耘的防守員,終於獲得重視,但是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之不大,首先是ATM的盜錄事件,再來是理律法律事務所爆發員工捲款30億潛逃,再來又是花旗信用卡網路系統門戶洞開,今年第三季,根本就是風險管理的災難季節。
也因此,金融業獲利的防守員們,才開始獲得重視,其實早在過去數年,國際銀行業即將引進巴塞爾協定二(Basle II)來做為風險管理的準繩之時,國際的金融機構,都已經將風險管理,列為公司內部重點發展項目之一,像是信用風險的部分,往往是由原先在外衝鋒陷陣的退役將領來領軍,原因在於他們多年的經驗,最了解有什麼能玩的把戲;在投資的市場風險方面,更是由原先擔任投資長等重要角色來擔當,因為這些身經百戰的老手,不僅深諳投資商品的特性,更是經歷過市場的多頭與空頭,了解風險的大小,雖然由於年華老去,不願再站在第一線,但是擔任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工作,遊刃有餘。但是台灣的金融機構就沒有這麼幸運。長久以來,台灣的金融機構,並沒有信用風險管理和投資市場風險的概念,因此並沒有這些老前輩來壓陣,再加上過去金融機構薄利多銷,並不注重風險管理系統的投資,因此目前的狀況是找一些能夠吸收新知的年輕小夥子,邊翻書本邊學習。這種狀況雖然讓人捏一把冷汗,卻也意外造就了風險管理領域,成為目前金融業能提供社會新鮮人最好的機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