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從Google體系獨立並且成為營收自負的子公司之後,便多方嘗試各種增加獲利方式。根據《彭博新聞》報導,YouTube近期開始建議部分介紹產品為主的創作者,可以在上傳影片內容增加產品相關標籤,被認為可能在YouTube頻道服務加入電商導購機制,藉此增加廣告曝光以外的獲利來源。
YouTube發言人回應證實,近期已經投入內容導購業務的相關測試,但強調目前僅是測試的項目,未多透露之後是否會將測試內容轉為正式使用項目。
YouTube過去的業務策略主要是透過內容吸引觀看,藉此提高廣告內容曝光量,一方面透過廣告分潤增加創作者繼續提供影片內容意願,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廣告營收維持平台運作。
但是被Google併購至今已近15年的YouTube,有相當久的時間僅能維持收支平衡,無法進一步提升獲利。為此,YouTube更積極嘗試多元獲利來源,包括與更多業者合作內容,到後來自行投入獨佔影片內容製作,而後續推出YouTube Music與YouTube Premium訂閱服務,一切都是為了增加營收所做的調整。
此次傳出與電商平台合作導購,顯然也是為了增加YouTube營收來源,初期先鎖定以介紹產品為主的YouTube頻道進行測試,透過額外增加關鍵字提高內容被搜尋觀看機率,同時也能讓YouTube藉由關鍵字埋入電商平台導購連結。
其實中國的短影音平台例如抖音、快手等,早已加入電商導購的商業模式,讓直播主在內容直接提供導購連結,透過與直播主拆分成交獲利,吸引更多直播主協助銷售商品,同時也成為許多電商銷售商品模式,例如台灣Yahoo奇摩、PChome線上購物,以及中國淘寶等電商平台都已經利用直播方式提高商品銷量。
不過,YouTube此次進行嘗試顯然有些不同,僅只是透過內容提供導購連結,尚未整合線上直播功能,但未來或許也可能會加入直播導購模式,藉此增加更多商品銷售機會,進而從中獲取更多分潤機會,並且與創作者、電商平台創造三方共贏局面。
若未來電商導購成為YouTube正式功能項目,就YouTube目前每月約吸引20億名使用者上線觀看,同時每天在YouTube觀看影片總時間長度超過10億小時、觀看次數超過10億次等數據來看,將使YouTube成為最大電商導購平台。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