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超速變動,既有知識或專業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在職學習蔚為風潮,在工作者努力擠進好學校為工作加分的同時,過去一向被視為象牙塔的學術單位,面對全球化帶來的自由化競爭浪潮,各家商管學院也使出渾身解數,塑造學校的品牌形象,以爭取優秀學生就讀。
商管學院是不是更要「企業化經營」?他們如何塑造學院品牌?能否把「品牌形象」轉換為有形價值?
**台大:品牌優勢
不宣傳學生搶著唸
**
10月17日,台大管理學院(簡稱管院)「時光走廊」揭幕典禮上冠蓋雲集,一幅幅珍貴照片,透露台大管院16年一路走來的歷史軌跡。11月初,台大EMBA招生說明會擠進兩百多名企業界人士,引頸聆聽「學長姐」的心得分享。
長久以來,一直是大學聯考第一志願的台大,本來就有著相對的品牌優勢,加上從文學院到生技,共設有11個學院,完整的學術資源更是最佳後援,以教育部近來要推動跨學院的「晶片系統學程」,就找上台大管理學院整合工學院或電機學院共同合作。
「我們本來就是第一名,不需要再到處claim(宣稱)我們是第一名,」台大管院代理院長林嬋娟自信地說,台大的品牌魅力讓研究所考試的台、政大「重榜生」(兩所同時考上),幾乎最後都會選擇到台大就讀。
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高階主管經營管理碩士班)的急速成長,一方面來自工作者對求知的強烈需求;另一方面,在教育部要求自籌經費的壓力下,大專院校也必須找到新的生財管道,此外,吸引來的企業菁英,更是學校長遠發展的重要資源,在供需雙方皆有所求的加乘作用下,商管學院開辦EMBA課程,近來成了「很不商業」的「商戰」。
雖有歷史累積的先天優勢,台大管院還是卯足全力刊登廣告、舉辦說明會。為了推廣新設的生物科技管理組,今年還加開相關研討會。林嬋娟笑說,「會把所長跟院長叫出來幫忙招生的,只有EMBA!」
**政大:教學優勢
精確了解市場需求
**
面對台大動作頻頻,商管學院另一霸主政大商學院,也不遑多讓。早年以企家班型態,開始推動類似EMBA的課程,許多知名企業家都曾經就讀,1998年將企家班轉型,變成目前以在職碩士班EMBA為主的型態。
去年起,政大商院陸續從輔大、中正與台北大學,挖角重量級名師到政大任教。其中某位原是國立大學系主任的教授,雖然被該校院長、校長強力慰留,還是辭意甚堅,決定加入政大商學院的陣營。「他欣賞政大商院招牌雖老,卻有難得的旺盛活力,」政大商院院長吳思華說。
老品牌的活水哪裡來?政大商院不僅師資堅強,學生素質更優。溫肇東套用一位EMBA學員的話,「一座廟要興盛,除了和尚會敲鐘,香客好更重要。」
為了使學生精確瞭解市場需求,政大教授積極撮合EMBA與沒有工作經驗的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經營管理碩士)互動。「MBA所學的 case(案例),通常是EMBA經營的公司或組織,」就讀政大EMBA非營利事業管理組的立委廖婉汝說道。幾次簡報下來,收穫不僅是知識,還有與學弟妹的情誼。
「我們不憂慮招不到學生!」政大EMBA執行長溫肇東爽快地說,快速回應外界變化,是政大的優勢。他舉例,「我們已經開設跟數位內容有關的課程,」更早之前,政大還與陽明大學資源互補,一起推動生技相關課程。溫肇東說,口碑就是最佳招生保證,每年考上政大EMBA的學生幾乎全員報到,「連備取第一名都沒有機會來唸。」
**交大:地緣優勢
新竹園區就近交流
**
台、政大各有特色,互相較勁,位於新竹,傳統上以理工科系見長的交通大學,在1997年張俊彥接任校長後,除了藉由鄰近新竹科學園區的地理條件,持續在科技發展上紮根,整合學校的智慧財產等研發資源,積極推動產學合作的機會,當然,交大也看到園區工作者對「管理」這門學問的需求,在EMBA課程的訴求上,強調科技管理的面向。
張俊彥曾自豪地表示,目前在高科技公司中擔任要職的交大校友,已創造出超過一兆以上的產值,這使得交大在師資的聘請上,相對其他學校來的更有賣點,像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便曾在交大開課,分享他經營企業的心得。
交大的管理招牌雖然新,又有地緣支持,仍積極把版圖往大陸伸展。
「都談定了!」10月底早晨,交大管理學院院長黎漢林放下電話,神色興奮地宣布交大管院與上海、西安、成都及北京四所交大管院的合作案,已經塵埃落定
黎漢林說,明年起,交大管院的教授與學生只要通過甄選資格,就可到大陸四所交大做一學期的交流訪問。
**各校共識:
競爭對手是全世界
**
其實,台、政、交大商管院早就清楚認知,要競爭的對手已經不在台灣。正密切與柏克萊大學接觸相關事宜的黎漢林說,因為交大管院的學生,「要賺得是世界的錢!」
為了「走出去」,締結國外姊妹院校就像拚業績,比數量、更比質量。台大EMBA執行長曹承礎透露,正在規劃一個英文EMBA學程,計畫與東南亞等國外學校合作,希望加強學生與國際接軌的能力。交大管院也聯合政大管院、中山管院、長庚管院與華盛頓大學商學院,簽定就讀碩士學位協定。
除了走出去,還要努力把世界帶到台灣。在政大EMBA課堂上,有來自22個國家的學生,吳思華說,政大的國際化程度,讓來訪的美國普渡大學教授都自嘆不如。
當美國哈佛管理學院,以學術單位之身,靠著品牌名號寫下商業傳奇之時,台灣EMBA下一步的經營,還在辛苦的起步階段。
「It’s along way to go(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林嬋娟說。雖然相較於其他學院,商管學院所收的學費相對較高,但學院預算與收入的運用,仍受到許多限制,又恐被套上「營利」之名,EMBA的多元發展,還有很多可討論的空間。
台灣的商管教育正邁入另一個高峰期,在教學與經營之間,借用吳思華的話,努力創造利潤與品牌的同時,還得想好如何分配資源,教育的本質才不會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