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歐美部分國家二度封城,確診人數突破 5000 萬大關、死亡人數突破100萬,台北市政府成為全球新興的智慧城市,多年來的數位化經驗讓他們意識到,這場防疫戰不僅僅是對抗病毒的衛生醫療戰,更是一場雲端之數據戰。
疫情擴散初始,台北市政府資訊局繃緊神經,思考著如何蒐集數據,能清楚呈現防疫資訊,在籌備兩個月後,今年3月建立新冠肺炎資訊整合疫情儀表板,作為各項政策的重要參考資訊依據。
就像電影情節,台北市大數據中心將口罩數量、病房狀態、確診人數、消毒區域及時效、實聯(名)制場館使用人數及輿情狀態等,將跨局處的資訊傳遞及整合,以圖像方式及結合地理圖資的方式呈現台北市即時防疫訊息,透過數據持續動態回饋,以輔助台北市政府做出最有效的決策。
要讓決策快狠準,會議自然是不可或缺,為了防疫,台北市政府煞費苦心,先是透過 POC 模式導入雲端視訊會議,並舉辦教育訓練,接著建置相關硬體設備進行軟、硬體整合,最後開發「雲端視訊會議管理系統」,彈性分配 Webex Meeting 授權帳號達到資源使用最大化效益,最多可同時創建 100 間容納千人的視訊會議室,從局處局務會議、市政會議、災害應變會議到線上記者會等,皆可 100% 線上召開,並透過建置虛擬私有網路 (VPN) 及虛擬桌面 (VDI) ,讓市府員工在家也能順利辦公。
虛擬洽公到位 配置實聯(名)制替防疫加分
儘管疫情嚴峻,市政仍是維持政府運作的重要一環,但防疫期間得避免民眾因現場等待洽公而衍生的群聚感染風險,台北市政府擴增早在 2004 年起跑的線上申辦市政服務項目至 1600 多項,單月使用人次多達 1.7萬,民眾甚至可預約臨櫃服務, 5 月開辦以來已超過 1.2 萬人次使用。
而疫情初期,為了緩解民眾到藥局等通路大排長龍耗費的時間及心力,台北市政府與業界攜手合作,將現有的販賣機加裝「行動模組」,介接健保署系統,解決實聯(名)制問題,一般的商品販賣機能瞬間變身為口罩販賣機,並採用 4 種行動支付的零現金交易,試辦 4 個月銷售 7 萬 8 千餘組口罩。
此外,運用在場館實聯(名)制的 myCode APP,民眾只要在進入各類場館前,出示身分證(居留證條碼)、myCode或台北通的個人QRCode其中一項,快速掃瞄登記後即可安心使用場館,台北市政府也能因應疫調蒐集接觸史,民眾個資則以加密方式傳輸至雲端機房封存,28 天後立即刪除,使用人次超過 800 萬,讓生活在台北市的市民,即便在疫情當下,仍能體會智慧城市帶來的便捷。
疫後新經濟 線上交易成形
為了避免新冠肺炎可能引發的接觸傳染風險,零現金交易的商機模式跟著火熱,台北市政府發現,自 2 月起,民眾使用智慧支付平台 (pay.taipei) 的交易次數大增 65%,3月起月均交易 58 萬次,單月收繳金額高達 1.3 億元,對比 2019 年,今年的金額已成長一倍以上。
有鑑於此,台北市政府推波助瀾,推動民眾使用雲端電子發票,消費滿額可自由選擇兌換台北市立動物園、貓空纜車或是兒童新樂園門票,刺激經濟的同時,一步步建立民眾培養無現金的雲端交易習慣。
無論疫情帶來多少不便,如同科技巨擘曾經的廣告名言「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台北市資訊局擔任防疫「技術指導」,從市政府內部運作到民眾生活,甚至振興經濟,台北市政府打造的智慧城市,除了仰賴專業醫學知識防疫,同時運用大數據及創新科技等力量迎戰新型病毒,為市民創造另類又安全的防疫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