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字不唸ㄈㄟˇ,唸ㄆㄟˊ才對!」用德國腔講著中文,來台兩個月的裴方龍(Florian Piel)已有道地的中國名字,還會隨時糾正你錯誤的發音。在清大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他擁有同實驗室的一群好朋友,最喜歡大夥一起到KTV歡唱。問起中文有沒有進步,他逗趣的說,最會講的是「老闆,記得不要加香菜喔。」不過這次再去唱歌,已經是替他送行的「Farewell Party」(送別會)了。
**深入亞洲 了解市場
**
不同於過去的國際交換學生,目的只在於增廣見聞並學好中文,越來越多的交換學生來台,現在是為了深入了解亞洲企業及市場變化。
「我叫明亮,我是瑞典人!」到台灣不滿1個月,這位愛上永和豆漿的褐髮瑞典美女溪明亮(Klara Sibeck),已經能用中文清楚自我介紹。他與6位同是瑞典查爾默科技大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的碩士學生,接下查爾默台灣辦公室的工作,準備在交大待上1年。
走進交通大學圖書館,推開「瑞典查爾默科技大學台灣辦公室」大門,賞心悅目的瑞典風情畫、擺設得宜的燈光與精品,就像眼前負責接待的瑞典學生一樣,簡單又充滿質感。
查爾默台灣辦公室是台灣與國外大學合作,首次創設的行政中心。這群24歲不到的年輕學生,將要負責拜訪台灣科技廠商、了解亞洲市場;更重要的是,他們就是瑞典與台灣兩國學生,到彼此知名企業實習工作的交流窗口。
**交大領軍 開啟交流
**
除了竹科的盛名讓他們選擇台灣,同為查爾默代表的安蒂(Andreas Larsson)也坦言,因為外國人到中國並不如到台灣容易,所以如果未來能往中國發展,也會一試。
在交大研發處等單位協助之下,雖然還是學生,辦公室主任安德亞(Andreas Sigurdsson)仍努力一邊研修交大的國際行銷管理課程,一邊蒐集台灣科技廠商資料。現在每年有超過7000名國際學生在台就學,為了因應國際競爭潮流,近來積極推動國際交換學生的交大校長張俊彥指出,台灣與世界先進各國的學習品質都一樣,唯一缺點就是「學生國際視野不夠」。
所以推動國際交流的任務,就像為學習的土壤「換土」「澆水」一樣,數量增加之外,更要培養出教學的「質變」。
交大校方不僅積極推動國外學校來台設點,在新成立的交大資電學院菁英班的課程規劃中,便將交換學程列入重點項目。張俊彥說,未來交大還可能與史丹佛等著名大學合作,「這是連自費都值得一行的學習之旅。」
**危機意識 已經萌芽
**
今年7月中,本來已經過了IBM暑假工讀的申請期限,但因為友人協助與積極爭取,IBM還是錄取了陽明大學生化所研究生傅瓊玲,到美國矽谷總部工讀兩個月。
「到國外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競爭跟壓力,」政大資科系畢業、後轉念生化所的傅瓊玲外表清瘦秀氣,講起話來卻鏗鏘有力。她回憶有1位來自上海復旦大學的博士生,每天勤奮唸書到凌晨兩點,有創意及主見、常到拉斯維加斯看秀享受生活,隨身還攜帶最流行的數位相機。「既勤奮、又靈活,這像我們印象中的大陸學生嗎?」傅瓊玲笑著反問。
來自南亞的勢力,也讓她的危機意識更濃厚。從傅瓊玲工作的實驗室到餐廳路上的長走廊,掛滿所有對IBM具貢獻者的照片,「幾乎都是印度人!」驚嘆的同時,她勉勵自己要做到不落人後。
回到台灣,她才發現更多人都很拚。譬如她有位台大資工所的學長,「天天幻想有印度學生在旁唸書,用來鞭策自己更努力!」
「我們真的怕世界會看不到台灣!」大學剛畢業,就已去過15個國家的國際經商會(AIESEC)台灣總會會長張瑋珈回想,去年中國大陸加入成為國際經商會會員那一刻起,亞洲的焦點從台灣轉移到中國,在馬爾他參加世界年會的她,心情實在百味雜陳。
然而,像張偉珈這樣有警覺的台灣學生,相對還是少數。
國際經商會加強推動針對科技系所學生,媒合到國外科技企業工作。但「Let IT Fly」──IT產業飛揚專案推案至今,外國學生已有6名個案在台工作,台灣學生到國外的案例卻仍然掛零。交換計畫副會長洪儷恆分析,「語言能力待加強」「在台已有良好出路」這兩項因素,是科技系所學生對出國工作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
外國學生早已準備卡位,台灣學生,你做好準備了嗎?